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首都科技條件平台

鎖定
首都科技條件平台,是北京市合部分中央在京高校院所、大型企業及市屬單位共同組建的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服務體系,通過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引入專業服務機構等方式,實現了對在京高校院所企業科技資源的有效整合、高效運營和市場化服務,形成了以科技資源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北京模式"。 [1] 
截至2019年,共促進首都地區882個國家級、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4.65萬台套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每年為企業提供測試檢測、聯合研發等服務合同額超過20億元。 [1] 
中文名
首都科技條件平台
地    點
北京
宗    旨
撬動科技資源、促進開放共享
目    的
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首都科技條件平台建設背景

多年來,我國科技條件資源分散、重複建設、缺乏共享等問題一直飽受詬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條件資源可謂“躲進深閨人不知”。為深入實施”科技北京”計劃,加快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完善首都科技創新體系,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2009年6月3日,北京市科委聯合中國科學院軍事醫學科學院北京科技大學等12家開放科技條件資源過億元的高校院所,共建首都科技條件平台研發實驗服務基地,探索促進共享首都科技資源、共同發展的“北京模式”。2009年北京市科委投入5800萬元,撬動了76.3億元科技條件資源,促進264個國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13112台(套)10萬元以上大型儀器設備向全社會開放。2010年,首都科技條件平台將整合100億元可供開放的科技條件資源,全面服務於創新型城市建設。同時,依託各基地向社會開放的科技條件資源,首都科技條件平台將逐步統一對外形象,提升服務能力,將服務範疇延伸至全國。
在此過程中,科技部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中心對首都科技條件平台建設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在走訪中科院、清華大學和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3家研發實驗服務基地的基礎上,形成《北京市科技條件平台建設調研報告》。

首都科技條件平台平台結構

這一平台體系可分3個層次,包括1個總平台、6個領域平台和12個研發實驗服務基地。
總平台依託首都信息服務網絡,是宣傳、展示與服務的窗口,也是科技條件資源開放共享的操作平台。信息服務網絡還發揮了為研發實驗服務基地、領域平台與企業之間互動提供支撐的作用。
領域平台採用行業資源分類聚集的模式,在生物醫藥、新材料、電子信息、能源環保、裝備製造和技術轉移領域建立了6個平台。6個領域平台的管理分別依託北京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促進中心北京新材料發展中心、北京軟件與信息服務業促進中心、北京市可持續發展科技促進中心北京生產力促進中心北京技術交易促進中心,市場化運作則依託聯盟進行。領域平台有76家成員單位,主要有兩大任務,一是整合行業資源,打造行業服務品牌;二是面向政府、市場提供服務。面向政府就是要求領域平台充分整合利用政府投入的科技條件資源,支撐未來國家、地方的重大科技發展,比如對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科技項目等;面向市場,要求平台不斷挖掘社會需求,開展企業需求與科技條件資源對接服務。
研發實驗服務基地採取整建制整合科技資源、分3年實現全部開放的模式。按照整合資源方式的不同,研發實驗服務基地又分為綜合基地(如中國科學院研發實驗服務基地)與專業基地(如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發實驗服務基地)。專業基地的科技條件資源直接進入領域平台,與之掛鈎;綜合基地按照既有的資源分類情況對外開放共享。
除了上述3個層次,科技條件平台還把社會上零散開放科技條件資源的科研單位納入平台體系。這些“散户”多是拿出一小部分科技條件資源參與到平台中,而且往往以實驗室的名義進行,與所在科研院所、高校沒有直接關係,不同於研發實驗服務基地以整建制整合資源、整建制向社會開放共享的模式。
經過探索和實踐,首都科技條件平台已經形成系統化、網絡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科技資源開放服務體系。

首都科技條件平台平台特色服務

針對各領域科技條件資源的現狀,各領域平台在分析自身供求信息的基礎上,為企業提供特色服務,促進產業的升級發展。
如針對能源環保領域科技條件資源的現狀,能源環保領域平台主要提供四大特色服務。一是資源整合。在科技條件資源供給方,針對科技條件資源總量豐富的在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中型骨幹企業等單位的科技條件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形成可供對外開放服務的科技條件資源庫。二是供需對接。通過組織能源環保領域相關企業、生態園區、綜合研發服務機構、專業研發服務機構、相關協會、聯盟和平台等宣傳對接會議,為科技條件資源擁有機構與需求企業提供供需對接平台,同時加強各機構間的科技條件資源合作,避免科技條件資源的重複投資建設,實現互利共贏。三是創新服務。根據該領域市場對人才的要求,開展專業技能和行業標準培訓、人才引進和人才交流等服務。此外,加大對國際最新科學數據的收集整理和最新技術的引進吸收,同時跟蹤國內外能源環保領域最新的市場需求,提升平台深層服務能力,形成核心工作團隊。四是市場拓展。開拓京外及海外市場,確定京外能源環保產業發展較快、規模較大的地區,為京內外乃至海內外能源環保企業提供分析、測試、檢測、監測、實驗、培訓、諮詢、鑑定等研發服務,推動首都能源環保領域科技服務能力的提升。
新材料領域平台的服務範圍涵蓋四方面,一是材料的檢測及相關服務,包括檢測、測試測量、標定、數據分析、鑑定、認證、檢驗、評估、標準樣品經營等各類服務;二是面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術研發服務;三是匯聚新材料領域科技條件資源及政府、企業、社會對科技條件資源的需求信息,進行資源和需求的對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四是整合新材料領域優勢設備資源和高校優質教學條件,為企業提供多種形式的人才培養與培訓,促進新材料產業發展。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發實驗服務基地
一、 科技資源情況
中國中醫科學院是國家衞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的我國最大的中醫藥科研中心和臨牀、教學重要基地,下設十三個研究所,四所附屬醫院,擁有科技人員四千餘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200多人,副教授以上高級技術人員800餘名。1978年-2008年,中醫院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412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獎25項,“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獲得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是中醫藥行業唯一國家級一等獎。
北京市科委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共建的研發試驗基地將整合30個部門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中心、5個新藥研究平台的總價值6.5億元的科研儀器設備,其中單價50萬元以上儀器有269台/套數。其中近年來進出口儀器設備原值即高達2500萬美元,佔全國中醫藥科研領域(不含企業界)科研儀器設備總值的近50%。其用途涵蓋中醫藥基礎研究、臨牀研究、產品開發試製、產品分析檢測等各個方面,居國際國內領先水平。各種專業科技人員約2000餘人。
30個部門重點實驗室:
國家新藥(中藥)臨牀試驗中心(2個)、BSL-3實驗室、生藥分子鑑定實驗室、中藥藥理實驗室(2個)、中藥藥理(骨傷)實驗室、中藥化學實驗室(2個)、中藥製劑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2個)、心血管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腫瘤細胞生物學實驗室、血液細胞實驗室、糖尿病血管功能檢測實驗室、針灸生理實驗室、生物力學實驗室、針灸醫學工程實驗室、經穴形態實驗室、中藥資源研究中心、中藥安全評價研究實驗室、中醫藥信息數字化實驗室、艾滋病臨牀免疫實驗室、中醫心血管病證結合實驗室、病理實驗室、方證基礎實驗室、中藥生物安全實驗室、中藥複方藥物代謝動力學實驗室、中藥藥代實驗室。
2個國家工程中心
中藥複方新藥研發國家工程中心、中藥過程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5個新藥研究平台
新藥研發條件支撐平台、中藥新藥研究信息服務平台、中藥篩選技術平台、經皮給藥新制劑研發技術平台、中藥中試技術平台。
二、 2009年開放科技資源情況
選取基地有一定開放基礎的1/3部、局級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中心、5個新藥研究平台,各種專業科技人員約700餘人作為第一批加入基地。2009年儀器設備開放達1.5億元以上,其中包括5萬元以上儀器設備350多台,中醫藥相關數據庫35個、中醫藥研究相關平台7個。
三、 服務特色和功能
1、本基地是我國最大的中醫藥科研中心和臨牀、教學重要基地,學科設置齊全,是國內唯一的針對中醫藥新藥的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綜合性大平台,將在中藥信息服務、中藥資源、中藥飲片及原料藥加工、臨牀前藥理學及藥學研究、中試、臨牀研究、生產等各個環節提供符合國際規範的科研服務。
2、本基地擁有科研儀器設備總價值6.5億元,其中近年購置的先進儀器設備佔全國中醫藥科研領域(不含企業界)科研儀器設備總值的近50%,其功能涵蓋中醫藥基礎研究、臨牀研究、產品開發試製等各個方面,技術力量雄厚,可為客户提供各種國際互認的測試服務。
3、本基地聚集了3000多名國內一流的中醫藥研究專家,包括院士4位,具高級技術職稱者800多人,其中諸多是全國名老中醫、藥典會委員、新藥評審專家等,覆蓋中醫藥研究的各個領域,可為客户提供權威諮詢、方案形成及論證、新藥研創不同階段研究、專業測試和培訓等服務。
4、本基地截至08年底,在研課題達648項,金額62812萬元,擁有極為深厚的技術及產品轉化能力,為聯合開發提供了各種契機,以利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
四、 服務對象
本基地面向中醫藥行業乃至全社會開放,主要服務對象包括:
1、中醫藥產品生產企業;
2、化學藥物生產企業;
3、藥物及醫用產品研發企業;
4、食品、飲品生產及研發企業;
5、研發業務中介公司;
6、一些化工相關企業;
7、其他與中醫藥研發相關的單位和個人;
8、相關技術和方法培訓組織者;
9、有關中醫藥產品或技術風險投資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