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甘子

(中藥)

鎖定
餘甘子,中藥名。屬大戟科葉下珠屬植物,其果鮮食酸甜酥脆而微澀,回味甘甜,故名餘甘,又名喉甘子,庵羅果,牛甘果等。該品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2-2cm。表面棕褐色至墨綠色,有淺黃色顆粒狀突起,具皺紋及不明顯的6稜,果梗約1mm。餘甘子樹耐旱耐瘠,適應性非常強,喜光喜温。生長期1-3年。甘、酸、澀,涼。歸肺、胃經。有清熱涼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的功效。
別    名
米含
望果
木波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金虎尾目
大戟科
葉下珠屬
分佈區域
江西、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中文學名
餘甘子
採收時間
冬季至次春
用    量
3-9g
毒    性
無毒

餘甘子入藥部位

大戟科植物餘甘子的成熟乾燥果實。

餘甘子性味

甘、酸、澀,涼。

餘甘子歸經

歸肺、胃經。

餘甘子功效

清熱涼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

餘甘子主治

血熱血瘀,消化不良.腹脹,咳嗽,喉痛,口乾。

餘甘子用法用量

3-9g,多入丸散服。

餘甘子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餘甘子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乾燥。

餘甘子生理特性

餘甘子樹耐旱耐瘠,適應性非常強,喜光喜温。一般在年均温20℃左右生長良好,0℃左右即有受凍現象。生於海拔200-2300米山地疏林、灌叢、荒地或山溝向陽處。對土壤要求不嚴,南方各類山地均可種植。以向陽山坡、梯田和園地栽培為宜。

餘甘子產地

產於江西、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等省區。中國野生分佈在雲南、廣西、福建、海南、台灣、海南、四川、貴州等省,江西、湖南、浙江等省部分地區也有。

餘甘子相關論述

1.《唐本草》:“主風虛熱氣。”
2.《本草拾遺》:“主補益,強氣力。取子壓取汁和油塗頭生髮,去風癢,初塗發脱,後生如漆。”
3.《海藥本草》:“主上氣咳嗽。”
[1] 
參考資料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