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松烈

鎖定
餘松烈(1921年3月13日—2016年4月20日),男,出生於浙江省慈溪縣(現屬寧波市江北區)。 [25]  小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18]  歷任福建省立農學院、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助教,福建省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員,上海南通學院農科任講師,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兼任山東省農業顧問團副團長、小麥分團團長。 [21-22]  [24] 
1940年6月,餘松烈考入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農藝系。 [7]  1942年畢業於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1959年,培育出小麥新品種“山農1號”、“山農3號”。 [8]  1976年創出了小麥平均畝產638公斤的高產記錄。到1991年,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在山東推廣達1217萬畝,在全國累計推廣10690萬畝, 增產小麥43.6億公斤。80年代末開始與同志們從事冬小麥超高產栽培的理論與實際研究,現已獲得初步成果。1996年開始在山東省示範推廣。 [1]  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4]  2016年4月20日,在泰安逝世,享年96歲。 [1] 
餘松烈長期從事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與示範推廣。首創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理論和技術。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山東優秀科技成果二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專業拔尖人才、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山東省科教興農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100篇,出版專著10本。 [1] 
中文名
餘松烈
外文名
Yu Songlie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1年3月13日
逝世日期
2016年4月20日
畢業院校
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中國現代小麥栽培學的奠基人
出生地
浙江省慈溪縣(現屬寧波市江北區)
代表作品
《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
《作物栽培學》

餘松烈人物生平

餘松烈早期學習

1921年3月13日,餘松烈出生於浙江省慈溪縣(現屬寧波市江北區)。 [5-6]  [25] 
餘松烈
1926年9月,餘松烈到莊橋鎮私立集成小學就讀。
1932年9月,餘松烈考入寧波中學。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正準備上高三的餘松烈輾轉躲避戰亂。 [16-17] 
1938年5月,他隨叔父等人由吳興輾轉避難到上海,先到補習學校補課,9月間進入新遷上海的南通學院農科讀大學一年級,晚上則繼續在補習學校新開辦的致用大學農學院上課。 [7] 
1940年6月,餘松烈作為上海南通學院農科肄業生,經考試轉入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農藝系。 [7] 
1941年,餘松烈參加全國高等學校學生學業競試,獲農藝系全國第一名。 [16-17] 
1942年6月,畢業於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農藝系,獲農學學士學位。 [2]  [7] 

餘松烈工作經歷

1942年,餘松烈畢業後在福建永安福建省立農學院擔任農藝系生物統計學、作物育種學教育工作。
1946年春,他創辦了專門傳播農業科技知識的新農出版社。 [7] 
1949年9月,29歲的餘松烈辭去上海新農出版社經理職務,到山東大學農學院工作,藉助山東小麥主產區的優勢,他開始了小麥高產理論研究探索。 [8] 
1950年8月,餘松烈在山東大學農學院講授新遺傳學、生物統計學,並創建小麥育種和栽培試驗田,利用種間雜交開展分枝小麥的育種工作。 [8] 
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2]  同年10月,《山東農大報》的前身《新山農》在濟南洪家樓山東農學院創刊。餘松烈副教授兼任《新山農》(後改為《山東農學院》)主編。 [22] 
1959年,他培育出小麥新品種“山農1號”、“山農3號”,研究出小麥深耘斷根增產等栽培技術。 [8] 
1965年,餘松烈在《作物學報》上發表《小麥返青期中耕對植株的抑制和促進作用的研究》。
1974年秋播,餘松烈指導農民在小麥栽培管理上實行“六改”,即:改換主栽品種“魯滕一號”為“泰山四號”、改播種量較大為適當壓縮播種量、改適時晚播為適時早播、改耬播為機播、改行距16.5釐米為行距19.8釐米,並且不種畦埂麥、改重施返青肥為重施起身拔節肥。 [8-9]  同年餘松烈主動要求到滕縣農村下放勞動鍛鍊,一直到1978年才返回學校。 [7] 
1975年秋播,餘松烈又選擇姜屯公社黃莊大隊,親自進行人工小麥精播高產栽培試驗。 [10] 
1976年,在山東滕縣種精播試驗田時,創出了小麥平均畝產638公斤的高產記錄。 [3] 
1977年,《大眾日報》專門報道餘松烈高畝產的事蹟。 [18] 
1978年,餘松烈返校工作,任農學系主任和栽培生理研究所所長。 [5] 
1979年,餘松烈擔任山東省小麥技術顧問團團長。 [8] 
1980年,在59歲時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5]  同年餘松烈主編出版《作物栽培學(北方本)》。該書前後再版7次,共印104800冊。
1982年,餘松烈主持的國家課題“山東省黃淮海中低產地區夏秋糧均衡增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共取得8項成果,被國家科委定為“八五”和“九五”重點推廣項目。
1990年,餘松烈主編的《山東小麥》出版;主持完成的“山東省黃淮海中低產地區夏秋糧均衡增產綜合栽培技術研究”兩項成果,列入國家級農業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 [18] 
1996年6月,餘松烈曾專門給寧波市政府領導寫信,就發展家鄉農業提出過很好的建議。滕縣農民代表全縣120萬農民百姓,頒給餘院士一枚金質勳章。 [25] 
1997年,餘松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9年,餘松烈在滕州市推廣“農機與農藝結合”項目。
2010年6月1日,已經90歲高齡的餘松烈照例來到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馬莊小麥寬幅播種高產攻關田。每年的6月初,趕到魯中地區小麥即將成熟的時候,他總要實地考察一番。 [10]  [19] 
2013年3月,山東省農業廳負責同志到泰山療養院看望餘松烈,祝賀他92歲誕辰。提出組織全省力量試驗寬幅精播栽培技術、實現小麥畝產800公斤目標的事情。 [10] 
2014年春天,餘松烈住在療養院,飲食靠鼻飼,行動靠輪椅。 [10] 
2016年4月20日,在泰安逝世享年96歲。 [1] 

餘松烈主要成就

餘松烈科研成就

餘松烈長期從事"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與示範推廣,培育出小麥新品種“山農1號”“山農3號”,改變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規栽培方法,為中國黃淮海麥區小麥高產開創了新途徑。
1942年,他與趙仁鎔合作完成的研究《小麥收穫時期與產量品質及生活力之關係》發表在福建省立農學院所出版的《新農季刊》上。 [8]  1950年秋,餘松烈在山東農學院創建小麥育種和栽培試驗田,從事“小麥週期播種試驗”和分枝小麥栽培技術研究,以及利用種間雜交改良分枝小麥的工作,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這是他在山東從事小麥研究的第一階段。 [5]  1976年在山東滕縣種精播試驗田時,創出了小麥平均畝產638公斤的高產記錄。到1991年,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在山東推廣達1217萬畝,在全國累計推廣10690萬畝, 增產小麥43.6億公斤。 [3]  1978年,他主持了在滕州農村進行的小麥精播高產栽培試驗,結果使11個實驗村的小麥畝產超過500公斤。他親自播種的2畝試驗田,畝產達到638公斤,創下了北方冬小麥高產新紀錄。在生產試驗的基礎上,總結創立了“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該項技術與傳統栽培技術相比,在不增加投入的條件下,可增產13.5%,每畝節省種子5公斤。該技術成果突破了過去小麥高產依靠“大肥大水大播量”的傳統栽培方法,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開闢了小麥高產新途徑。 [5] 
餘松烈主持的國家課題"山東省黃淮海中低產地區夏秋糧均衡增產栽培技術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從事"冬小麥超高產栽培的理論與實際"研究,已獲得初步成果於1996年開始在山東省示範推廣。 [3]  晚年,餘松烈先生又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創新了冬小麥寬幅精播高產理論和技術,發明了冬小麥寬幅精播機,並在中國北方及黃淮冬小麥產區大面積推廣應用,帶動了冬小麥持續增產,為國家糧食安全和北方人民結束長期以來食用粗糧為主的歷史做出了巨大貢獻。 [8] 

餘松烈論文著作

著作
《作物栽培學》、《中國小麥栽培理論與實踐》、《山東小麥》、《冬小麥的栽培》、《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中國小麥學》、《生物統計之理論與實際》、《農作物田間試驗技術》、《小麥豐產栽培試驗田間觀察內容及方法舉例》、《怎樣種試驗田》、《田間試驗產量結果的直觀分析法》、《田間試驗方法》、《怎樣提高作物田間試驗質量》。 [11]  部分著作整理如下:
出版著作
作者
出版時間
出版社
生物統計之理論與實際
餘松烈,趙仁鎔
1947年
新農出版社
田間試驗方法
餘松烈,趙仁鎔
1979年
農業出版社
作物栽培學(北方本)(上、下)
餘松烈
1980年
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
餘松烈,亓新華,劉希運
1987年
冬小麥的栽培
餘松烈,于振文
1989年
山東小麥
餘松烈,趙君實,王吉雲
1990年
中國小麥栽培研究新進展
餘松烈
1993年
中國小麥學
金善寶,莊巧生,黃佩民,餘松烈,王恆立
1996年
現代小麥栽培科學及其發展展望
餘松烈
2004年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中國小麥栽培理論與實踐
餘松烈
2006年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參考資料 [11]  [20] 
論文
《小麥高產途徑及其理論基礎》、《小麥高產途徑的商榷》、《小麥畝產一千二百斤的栽培技術》、《高產小麥穗部性狀的研究》、《麥田的間種套作與邊行優勢》、《小麥單株成穗多少與穗大小的關係》、《高產小麥的施肥技術》、《小麥畝產1200斤新途徑的探討》、《冬小麥高產栽培的理論分析》、《促使小穗粒多途徑的商榷》、《小麥單株、單莖的次生根數目與單株成穗多少和穗大小的關係》、《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研究》、《高產小麥對三要素的吸收和麥田供應特點的研究》、《小麥生育後期植株不同部位的光合同化量及其運轉、貯存與羣體大小關係的研究》、《小麥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和栽培技術的研究》、《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的理論與實踐》、《冬小麥深耘斷根增產作用的研究》、《小麥對三要素的吸收及其與生物、經濟產量關係的研究》、《冬小麥精播、半精播高產栽培的理論與實踐》、《怎樣使小麥低產變中產、中產變高產和高產更高產》、《小麥栽培的基本原則和技術體系》。 [11]  部分論文整理如下:
論文名稱
作者
發表刊物
發表時間
分枝小麥研究試驗總結報告
餘松烈,尹承佾
山東農學院學報
1955年
中國小麥栽培學讀後感
餘松烈
中國農業科學
1962年
冬小麥返青期中耕對植株的抑制和促進作用的研究
餘松烈,亓新華,金留福,劉殿英
作物學報
1965年
小麥豐產途徑的商榷——兼論穗、粒重的矛盾
餘松烈
土肥與科學種田
1973年
深鋤傷根對小麥植株的控制作用
餘松烈
植物學雜誌
1975年
冬小麥高產栽培的理論分析
餘松烈
中國農業科學
1978年
論高產麥田影響穗重的主要因素及增加穗重的措施
餘松烈
山東農業科學
1979年
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
餘松烈
山東農學院學報
1980年
冬小麥深耘斷根增產作用的研究
餘松烈, 亓新華, 劉希運, 等
中國農業科學
1985年
平原縣冬小麥“八項改革,兩個堅持”栽培技術應用的研究
餘松烈,劉希運
山東農學院學報
1986年
新時期中國作物栽培科學的任務與發展方向
餘松烈, 苗保河
作物雜誌
2006年
小麥畝產789.9kg高產栽培技術思路
餘松烈, 于振文, 董慶裕,等
山東農業科學
2010年
參考資料 [11]  [21] 

餘松烈人才培養

餘松烈曾先後主講過生物統計學、生物統計與田間試驗技術、作物遺傳育種學、作物栽培學、作物生理學、作物高產的理論與實踐等課程,餘松烈作為山東農學院栽培學與耕作學科的學術帶頭人,率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建立了農學博士後工作流動站,培養出一批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 [8]  餘松烈作為碩士生、博士生導師,先後指導培養碩士生16人,博士生28人,早期畢業的研究生,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振文、山東農業大學副校長王振林、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封超年、揚州大學農學院黨委書記郭文善、中國致公黨中央副主席曹鴻鳴 [3-5]  [9]  [12-13] 

餘松烈社會任職

曾兼任山東省小麥技術顧問團團長23年、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副團長,中國作物學會理事、栽培研究委員會委員、小麥學組組長,山東省第六、七、八屆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第七、八屆中國人大代表。 [7] 
曾擔任民盟泰安市委主委、民盟山東省委副主委,山東省政協委員。 [14-15] 
時間
任職
1946年3-7月
上海新農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新農出版社編輯
1947年12月-1949年8月
兼《新農》雙月刊編輯
1951年11月
山東農學院副教授
1953年-
兼《新山農》主編
1978年-
先後任山東農學院農學系主任、山東農學院栽培生理研究所所長、山東農學院教授
1980年
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副團長
滕縣人民政府農業技術顧問
1980年-2003年
山東省小麥技術顧問分團團長
1988年
平原縣人民政府科技顧問
兗州市民政府農業技術顧問
1989年
聊城地區農業科技開發項目技術顧問
淄博市農業區劃學會顧問
1993年
桓台縣人民政府經濟顧問
1994年
山東省小麥技術顧問團成員
1995年
滕州市級索鎮科技顧問
揚州大學江蘇省作物栽培生理重點實驗學術委員會委員
1996年
中國作物學會第三屆栽培研究委員會委員、小麥組組長
滕州市人民政府農業科技顧問
萊陽農學院旱作技術山東省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龍口市持續高效農業綜合科技發展示範區技術顧問
1997年
泰安市東方泰山天然藥用植物研究所技術顧問
棗莊市薛城區農業顧問
1998年
河南省高等學校農業生物技術與工程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建設論證專業組組長
2000年
棗莊市人民政府諮詢會議專家成員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高級顧問
2001年
湖南農業大學兼職教授
山東省發展計劃委員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山東省工程諮詢院專家委員會專家
泰安市人民政府科技顧問團成員
中國農業大學氣吸式小麥精密播種機項目鑑定驗收委員會主任委員
2003年
中國作物學會小麥專業委員會顧問
2004年
河南省作物生長髮育調控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作物學報》顧問
中國作物學會第一屆“中國作物超高產研究協作網”名譽理事長
2005年
《麥類作物學報》編輯委員會顧問
參考資料 [21] 

餘松烈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 1999    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的農學獎[7]     (獲獎)    
  • 1996-06    滕縣農民頒給一枚金質勳章[15]     (獲獎)    
  • 1992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7]     (獲獎)    
  • 1990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3]     (獲獎)    
  • 1987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7]     (獲獎)    
  • 1986    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     (獲獎)    
  • 1983    山東優秀科技成果二等獎[3]     (獲獎)    
  • 1978    中國科學大會獎[7]     冬小麥高產栽培的理論分析[9]     (獲獎)    
榮譽稱號
  • 2009    被評為山東省百位為新中國成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7]     (獲獎)    
  • 1992    山東省委、省府授予重獎及山東省科教興農先進工作者稱號[3]     (獲獎)    
  • 1990    被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3]     (獲獎)    
  • 1988    被評為山東省專業拔尖人才[3]     (獲獎)    

餘松烈人物評價

為中國小麥科研和生產作出的傑出貢獻,追憶他幾十年如一日獻身農業、心繫國家糧倉的愛國情懷,懷念他事業重於生命的光輝一生。(山東農業大學評 [12] 
餘松烈先生一生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為人師表、嚴謹治學,獻身科學、勇於創新,把畢生的心血奉獻給了教育和科技事業,他的逝世,是中國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損失表示深切的哀悼。(網易網評 [2] 

餘松烈後世影響

  • 餘松烈一百週年紀念
2021年,餘松烈誕辰一百週年紀念餘松烈採集小組負責人劉觀浦撰文,謹以緬懷與致敬! [22] 
2021年4月16日,山東農業大學召開座談會,紀念教育家餘松烈院士誕辰100週年。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