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慎

(解放戰爭時期革命烈士)

鎖定
餘慎(1910-1946),原名徐巖福,又名徐步雲。浙江省永康縣人。1929年參加革命活動。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農民武裝暴動,後去上海從事地下工作。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回鄉任中共永康縣委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1940年下半年到皖南新西軍軍部學習。1941年調蘇南抗日根據地工作。歷任中共武南縣委副書記、書記,丹金武縣委書記,金壇縣委書記。1945年10月新四軍主力北撤後,任新四軍金壇留守處主任,中共太福、茅山工委委員。1946年4月任中共茅山工委書記兼新四軍茅山留守處政委。同年11月在金壇縣東門外被國民黨軍包圍,突圍時犧牲。 [1] 
中文名
餘慎
出生日期
1910年
逝世日期
1946年
性    別

餘慎人物生平

1910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喪父,少年時讀過3年私塾,終因家境貧寒,挑起小擔賣米條以輔助家庭生計。
1929年夏,他參加“少年共青團”,1930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加黨領導的永康農民秋收武裝暴動,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1年初,任中共永康縣工委宣傳委員.
1932年秋,餘慎同志領導永康農民打土豪,發動幾千農民鬥爭了八元坑的惡霸地主,不僅免交了當年租糧,而且分了地主糧倉裏的陳糧。而餘慎同志也因此被捕入獄。1936年夏被釋放出獄。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開始,餘慎同志恢復了黨籍,又在胡庫崇本小學任教作掩護,積極參加了“永康縣抗敵後援會”工作,宣傳抗日救亡,勸募抗日物資和經費。
1938年4月,中共永康縣委成立,餘慎同志任縣委委員,一九三九年先後任縣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兼任永康縣抗日政治工作隊隊長、黨支部書記,開展抗日工作,組織農民抗日武裝。
1940年下半年,蔣介石反共的猙獰面目日益暴露,根據組織決定:凡地方工作幹部面紅的要撤出原地。因此,餘慎同志撒出永康縣,調皖南新四軍軍部、東南局駐地丁家山黨訓班學習。
皖南事變前,餘慎同志由組織決定,來到茅山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1940年11月,任中共武南縣委副書記。4月任書記。1941年11月,任中共金丹武縣委書記。1942年4月,金丹武縣委與長福縣委合併,成立中共金壇縣委。餘慎同志為第一任中共金壇縣委書記。領導反“清鄉”鬥爭。
1944年至1945年夏的一年多時間裏,由於工作全面恢復,形勢大好。餘慎同志更是英勇頑強地帶領武工隊,組織了數次伏擊下鄉的小股敵偽軍,狠狠打擊敵人,堅持統戰工作。
抗戰勝利後,根據我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決策,我江南新四軍奉命於10月北撤。地委傳達北撤指示後,決定餘慎同志留守江南,任茅山工委委員,兼管金壇縣留於工作。餘慎同志深知征途有艱險,為了革命,毅然受命,回縣安排北撤工作。
1946年4月任中共茅山工委書記兼新四軍茅山留守處政委。同年11月在金壇縣東門外被國民黨軍包圍,突圍時犧牲。 [2] 

餘慎主要事蹟

餘慎反“清鄉”

皖南事變前,餘慎同志由組織決定,來到茅山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1940年11月,任中共武南縣委副書記。4月任書記。1941年11月,任中共金丹武縣委書記。1942年4月,金丹武縣委與長福縣委合併,成立中共金壇縣委。餘慎同志為第一任中共金壇縣委書記。他在金壇工作六年如一日,對黨的事業忠心耿歌、認真負責。從直傳教育、發動羣眾、開拓新區、減租減息、團結中上層民主人士、建立農抗會、遊擊小組、開展敵工工作,到開展反掃蕩、反“清鄉”游擊戰、打擊敵偽頑、動員參軍、支援主力部隊、徵糧徵税、保證供給等各方面,都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餘慎同志來金壇工作之時,正值日寇強化口偽統治政權之際。日寇公然叫囂“黨政軍一元化”、“軍事、政治、文化、經濟總動員”、“七分政治三分軍事”、“建立和平模範區”,妄圖消滅我蘇南新四軍及一切抗日人民力量,達到由點線控制到全面佔領,統治蘇南。1942年7月1日,日偽集中兵力,在蘇常太地區進行第一期“清鄉”。這時的茅山地區形勢較好,根據上級指示,餘慎同志抓住這有利時機,領導大家艱辛地工作,鞏固老區,開拓新區,擴大遊擊根據地。鞏固政權,發展壯大黨的組織。秋收期間,發動羣眾全面開展減租減息,調整和加強了區鄉行改領導機構,加強了基層政權建設,使全縣抗日工作得到較大的發展,為反掃蕩、反“清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43年3月1日,日冠集結三千兵力,梳篦式地對我茅山地區大舉掃蕩,全面“清鄉”。在軍事上增設據點,構築碉堡,控制所有集鎮及大的村莊,封鎖水陸交通要道。在西起鎮江,經金壇、常州,直至蘇州的平原上,構築了全長六百五十多華里的竹籬色封鎖線,一里一哨,二里一堡,對我游擊區構成了嚴密的封鎖網;在政治上,製造和散佈反共謠言,收買漢奸、特務,強化行政,組織保甲,清查户口,實行所謂“以華治華”;在經濟上,對油、鹽、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實行禁運。並利用汪偽漢奸、特務,白天偵察,夜間包圍,拂曉攻擊。同時,國民黨忠救軍也集中兵力,乘機進攻我游擊區。至此,敵偽頑相互勾結,密切配合,狼狽為奸的反共反人民的猙獰面目,已暴露無遺。在這形勢嚴峻,鬥爭殘酷,艱苦險惡的時期,餘慎同志儘管身患瘧疾,疲憊不堪,仍然不畏艱險,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支撐着病體,召集幹部研究對策,深入羣眾做好思想教育和組織發動工作,堅持領導幹羣英勇頑強地升展反“清鄉”鬥爭。他堅決執行上級指示,化整為零,分散活動。一方面堅持原地,領導羣眾鬥爭,另一方面插入敵佔區,巧用地方人士及敵偽據點的敵門內線關係,分化瓦解敵人,及時取得敵“清鄉”行動情報。尤其是敵偽中塘橋據點區,不僅成為我們的安全區,而且做到了白天槍掛牆上,夜間槍借給我們使用(拂曉前歸還),襲擊敵據點,狠狠打擊敵偽反動勢力,再一方面轉入非清鄉區,抓緊有利時機,發動羣眾開展減租減息、鋤奸肅特、鞏固政權、安定民心、加強交通站工作。他自己親自帶領支機智、勇敢、精悍的武裝,在敵人心臟一清鄉區內的白塔、裏莊、皇塘、卜弋橋等敵偽據點之間,穿插活動、同機襲擊敵人,鎮壓頑敵。並乘敵人集中兵力深入游擊區“清鄉”之機,組織羣眾以遊擊小組為骨幹,多次拆毀縣境內竹籬笆,雖我拆敵修,但經過數次破壞性的拆毀,牽制了敵人不少兵力,使之顧此失彼。直至六月十五日,在區黨委的統一領導下,餘慎同志組織發動金壇縣600名幹羣,參加全線統一行動,將敵偽在我縣境內苦心經營的竹籬笆,一夜間焚燬殆盡,徹底摧毀了敵人的封鎖線,震驚了敵人,大大鼓舞了人民的抗日鬥志。八月,敵偽在丹陽導土橋後面的大壩頭設立據點,駐紮偽白衞團一個排,對我遊擊活動威脅很大,餘慎同志決心拔除這個據點。經認真偵察,周密組織,在五十一團一個班的配合下,親自指揮,兵分兩路,南北夾攻,繳獲長槍30多支,摧毀了據點,掃除了南北交通障礙。 [2] 

餘慎抗偽軍

1944年至1945年夏的一年多時間裏,餘慎帶領武工隊組織了多次伏擊下鄉的小股敵偽軍,狠狠打擊敵人,擒偽金壇自衞團長王忠壽;勇闖敵導士據點,摧毀偽警察所,活捉敵巡官、偽鎮長毛鴻飛;身入虎穴,巧斬密探長竇備勝;還配合新四軍主力部隊作戰,僅以70多人的兵力,將擁有700多兵力的偽金壇縣長蔣兆藩頑部,包圍了一晝夜,在主力部隊的支援下,一舉攻克夏溪,殲滅頑敵;並在中塘橋公審、處決了人民切齒痛恨的賣國投敵、作惡多端、血債累累的蔣兆藩、張道等14名首惡分子。 [2] 

餘慎壯烈犧牲

1946年12月7日,餘慎率武裝僅16人在句容磨盤山受敵100餘人包圍,餘慎率部浴血苦戰,身負重傷,撤至茅山九里,敵人一直緊追不放,餘慎用船飄過長蕩湖,折回磨盤山,擺脱了敵人。
12月24日晚,餘慎率武工隊黨總支書記範林森等6人,乘小船行軍一夜來到金壇城東八華里的大荒田,在四面環水、僅有一條小道進出的桃園草棚宿營。因軍統特務、偽保長姚志鐸告密,25日下午1時半,國民黨金壇縣軍統特務組長雷霖親率保安大隊100多人,分兵3路包圍。我哨兵因過度疲勞打盹,驚醒後,敵已沿河岸包圍佈陣,封鎖了河道出路。餘慎等只有6支短槍,在燒燬文件、印信及地下黨員、交通站名單後,餘慎指揮大家頑強抵抗,激戰兩小時後,餘慎隻身掩護同志突圍,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36歲。國民黨金壇軍政當局一面飛報“南京國府”請功領賞,一面將餘慎遺體移入城內中山公園旁,暴屍示眾,並大肆宣傳“金壇的新四軍已全部消滅”。 [2] 

餘慎後世紀念

餘慎金壇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位於縣城南2.8公里處的顧龍山南坡。1962年由縣人民政府建造,佔地20多畝。四周磚砌圍牆,四內林木茂密,蒼松翠柏,莊嚴肅穆,烈士塔矗立在其中,象徵着烈士的革命精神與天地同存。園內整齊排列着26位烈士陵墓,環境優美清秀,是我縣人民憑弔烈士和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場所。
烈士中縣團職以上的有餘慎、薛斌、強博、傅華深等。餘慎、強博二烈士基碑背面錫刻烈士生平事蹟碑記。餘慎烈士基原建於金城鎮中山公園內,1962年烈士陵園建於顧龍山始遷往,同時遷往的還有林森、史池清、黃英三烈士之基。 [3] 
參考資料
  • 1.    浙江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編,《浙江新四軍和抗日根據地人物》,2013.12,第138頁
  • 2.    政協金壇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金壇文史資料 第1輯》,1983.12,第17-27頁
  • 3.    金壇縣地名委員會編,《江蘇省金壇縣地名錄》,金壇縣地名委員會,1983.06,第1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