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食果性

鎖定
食果性是指動物以植物果子為食料的取食習性,包括部分靈長目,如紅毛猩猩、鬼夜猴;狐蝠;部分鳥類等。 [1] 
中文名
食果性
外文名
frugivorous
定    義
以植物果子為食料的取食習性
代表動物
紅毛猩猩、鬼夜猴;狐蝠
特    徵
果實和取食動物大小呈一定正相關
學    科
生態學

目錄

食果性特徵

無論何種生境裏,動物只選擇一部分果實作為自己的食物。這依賴於動物的行為、形態特徵和營養需要,可供選擇果實的多寡,可獲得的時間長短、難易,果實氣味、味道、大小、色澤、可實率、營養成分組成等因素的影響。
果實大小和相應的取食動物大小呈一定的正相關。大於3cm的果實適合哺乳動物的傳播;小於2cm的果實適合鳥類或蝙蝠的傳播。先鋒樹種的種子較小,適合鳥類的傳播;而持久樹種的種子較大,適合於哺乳動物的傳播。
鳥類和果實大小的關係研究得很詳細。只要果子沒有大到一定程度時,鳥類更喜歡取食大果實,但大果實增加了鳥類對果實的處理時間和能量耗費。
鳥類對顏色敏感,鳥類取食的果子顏色較為鮮豔,最喜歡取食紅色果實。鮮豔的顏色有三大作用:吸引種子傳播者、顯示果實的位置、標誌果實的成熟程度。帶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的果實更能吸引傳播者。
果實營養與食果動物的選擇上,研究得較多的是果肉中蛋白質、脂肪、糖、果肉與種子重量比等。 [1] 

食果性作用

動物對種子的二次傳播:種子落到地表後,它可能保持在原地,也可能通各種方式進人種子庫中。很多因素會影響這一過程,如種子本身的大小及形狀,非生物因子如坡度、風、降水及水流及土壤結構特點等;生物因子如動物對種子的捕食和種子的二次傳播,其它掘土動物動物的間接影響等。
許多鳥類和齧齒類動物有貯藏種子的習性。動物對種子的埋藏和分散降低了種子被捕食的概率。動物對種子的埋藏有利於種子(特別是大種子)的存活與萌發。儘管被埋藏的種子只有很少一部分能萌芽生長,但對植物來説,吸引貯食動物埋藏種子是一種有效的擴散機制。 [1] 

食果性食果動物

食果動物:部分靈長目,如紅毛猩猩、鬼夜猴;狐蝠;部分鳥類,如鸚鵡、犀鳥、紅耳鵯、 白喉紅臀鵯、黑冠黃鵯和藍喉擬啄木鳥;果蠅;椰子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