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食城

鎖定
食城,面積約方圓二里,位於豐縣大沙河鎮最東北部。食城是一個古時相對比較繁華的集市,古建築較有名氣的有玉皇閣和火神廟。據説秦時,劉邦打天下,路過此處,人飢馬乏,在一家客店住了一宿,吃了兩頓飯。後來劉邦奪取天下,滅秦立漢,下旨免除了豐沛皇糧。再後來返鄉,想起曾在食城吃過飯,於是到食城宴請父老鄉親,把原“石城”名字改為“食城”,以示紀念。崇禎十六年,在泰山行宮西廊《皇銘善志》碑上記載“......有云州治西北百餘里許,漢王劉邦勞師在此,後人因名之曰:食城”。
中文名
食城
面    積
方圓二里
位    置
豐縣大沙河鎮最東北部
傳説源於
漢代

目錄

食城起源

食城的由來的傳説源於漢代,在當地民間世代流傳至今。
食城,面積約方圓二里,位於豐縣大沙河鎮最東北部。食城是一個古時相對比較繁華的集市,古建築較有名氣的有玉皇閣和火神廟。玉皇閣始建於明崇禎十五年,閣前有泰山行宮,東西有兩廊崇禎十六年完工。火神廟位於食城集南,每逢正月初七有廟會,方圓數十里的農民都來趕會十分熱鬧。
食城因何而來?據説秦時,劉邦打天下,路過此處,人飢馬乏,在一家客店住了一宿,吃了兩頓飯。後來劉邦奪取天下,滅秦立漢,下旨免除了豐沛皇糧。再後來返鄉,想起曾在食城吃過飯,於是到食城宴請父老鄉親,把原“石城”名字改為“食城”,以示紀念。崇禎十六年,在泰山行宮西廊《皇銘善志》碑上記載“......有云州治西北百餘里許,漢王劉邦勞師在此,後人因名之曰:食城”。
清咸豐年間,由黃河決口衝擊的大沙河畔茅草叢生,食城西經常有盜匪出沒,為維護社會治安,地方人士成立了食城會,會首會員聚會的日子一到,有成千上萬人蔘加,時間一長,固定了日期,便成立了食城集。

食城發展

改革開放後,農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雖然當時環境仍然很惡劣,在大家的努力下,他們種植果樹,其中有紅富士、金帥、元帥、梨等等,其中的艱辛終於改變了當時的貧苦。(安在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