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飛魚科

鎖定
飛魚科,頜針魚目的1科,共有8屬50種,通稱飛魚,體型較短粗,稍側扁,吻短鈍,口端位,兩頜具細齒,有些種類犁骨齶骨或舌上具齒,鼻孔兩對,較大,緊位於眼前,體色一般背部較暗,為熱及暖温帶水域集羣性上層魚類,以太平洋種類為最多,印度洋及大西洋次之 [1] 
別    名
飛魚
中文學名
飛魚科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輻鰭魚綱
頜針魚目
亞    目
鶴鱵亞目
生活水域
熱及暖温帶
生活習性
集羣性

飛魚科簡介

飛魚科,共有8屬50種,通稱飛魚,為熱帶及暖温帶水域集羣性上層魚類,以太平洋種類為最多,印度洋大西洋次之,中國及臨近海域記錄有6屬38種,以南海種類為最多。飛魚體型較短粗,稍側扁,吻短鈍,口端位;飛魚由於發達的肩帶和胸鰭,以及尾鰭和腹鰭的輔助,能夠躍出水面,滑翔可達100米以上 [1] 
飛魚科
飛魚科(5張)
本科為温熱帶海洋上層魚類,喜結羣,有趨光性。一般個體體長不超過300mm,最大的可達450mm。游泳迅速。飛魚有時接近水面,尾鰭急劇擺動,使身體迅速前進,然後跳出水面,把胸鰭張開並在空中作滑翔飛行。其動力主要來自尾部。飛魚能躍出水面1~2m,滑翔10餘秒,至100~400m遠處落水。飛魚常成羣遊動,數百尾飛魚成羣躍出水面飛期的景象蔚為壯觀。飛魚在近海多海藻的區域產卵;卵較大,有絲狀突出物。以較大形浮游生物為主食。常受中上層兇猛魚類的追捕,如鯕鰍、鯊等。全世界有7或8屬52種。本科產江蘇省有2屬 [2] 

飛魚科外形特徵

體略呈梭形,背部及腹部頗微凸出,頭很短,背部平坦,腹面甚狹。吻知眼大,側位而高。牙細,上下頜牙成狹帶狀。體被圓鱗,鱗較大。側線位很低,近腹緣,其端不達尾鰭基部,側線鱗54-66(8~10/4)。背12~14,位靠後。胸鰭很發達,寬大,平置時可臀鰭最末端鰭條的尖端。腹鰭大,平置時約可臀鰭基底末端。臀鰭小,與背鰭略相對,尾鰭叉,下葉較上葉長 [3] 
1、體型較短粗,稍側扁;吻短鈍,口端位;兩頜具細齒,有些種類犁骨、齶骨或舌上具齒 [1] 
2、鼻孔兩對,較大,緊位於眼前;鰓膜與鰓峽不相連,鰓膜條骨9~12;上咽部具齒叢;鰾大向後延伸;無幽門盲囊;被大圓鱗,易脱落,頭部多少被鱗;側線低,近腹緣 [1] 
3、臀鰭位於體後部,約與背鰭相對無鰭棘胸鰭特別長最長可達體長的3/4,呈翼狀一般可達或超過背鰭起點;有些種類腹鰭發達,尾鰭深叉形,下葉長於上葉 [1] 
4、體色一般背部較暗,腹側銀白色,胸鰭色各異,有黃暗色斑點,或淡黃色,或具淡黃白色邊緣,或條紋 [1] 
特徵 特徵
5、產浮性卵,卵膜上具突起,或長絲狀突起。有些種類有季節性近海洄游習性,形成漁汛 [1] 

飛魚科生態習性

近海或淺海域表層魚類。潤遊性。能從水面躍出且做長距離滑行。主要攝食橈足類及端足類等浮游生物。卵其黏絲,可附着於漂浮物或底海藻上 [4] 

飛魚科地理分佈

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域;非洲東岸至所羅門羣島,澳大利亞昆士蘭省。我國產於台灣近海、南海 [4] 

飛魚科飛行原理

飛魚的“飛行”其實只是一種滑翔而已。科學家們用攝影機揭示了飛魚“飛行”的秘密,結果發現,飛魚實際上是利用它的“飛行器”尾巴猛撥海水起飛的,而不是像過去人們所想像的那樣,以為是靠振動它那長而寬大的胸鰭來飛行。飛魚在出水之前,先在水面下調整角度快速遊動,快接近海面時,將胸鰭和腹鰭緊貼在身體的兩側,這時很像一艘潛水艇,然後用強有力的尾鰭左右急劇擺動,劃出一條鋸齒形的曲折水痕,使其產生一股強大的衝力,促使魚體像箭一樣突然破水而出,起飛速度竟超過18米每秒 [5] 
飛出水面時,飛魚立即張開又長又寬的胸鰭,迎著海面上吹來的風以大約15米/秒的速度作滑翔飛行。當風力適當的時候,飛魚能在離水面4~5米的空中飛行200~400米,是世界上飛得最遠的魚。有人曾在熱帶大西洋測得飛魚最好的飛翔記錄:飛行時間90秒,飛行高度10.97米,飛行距離1109.5米 [5] 
飛魚 飛魚
當飛魚返回水中時,如果需要重新起飛,它就利用全身尚未入水之時,再用尾部拍打海浪,以便增加滑翔力量,使其重新躍出水面,繼續短暫的滑翔飛行。顯而易見,飛魚的“翅膀”其實並沒有扇動,而只是靠尾部的推動力在空中作短暫的“飛行”。有人曾做過這樣的試驗,將飛魚的尾鰭剪去,再放回海里,由於它沒有像鳥類那樣發達的胸肌,不能扇動“翅膀”,所以斷尾鰭的飛魚再也不能騰空而起了 [5] 

飛魚科飛行原因

海洋生物學家認為,飛魚的飛翔,大多是為了逃避金槍魚、劍魚等大型魚類的追逐,或是由於船隻靠近受驚而飛 [5] 
海洋魚類的大家庭並不總是平靜的,飛魚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中小型魚類,是鯊魚、鮮花鰍、金槍魚、劍魚等兇猛魚類爭相捕食的對象。飛魚在長期生存競爭中,形成了一種十分巧妙的逃避敵害的技能:躍水飛翔,可以暫時離開危險的海域。因此,飛魚並不輕易躍出水面,只有遭到敵害攻擊時,或受到輪船引擎震盪聲的刺激時,才施展出這種本領來。但有時候,飛魚由於興奮或生殖等原因也會躍出水面,有時候飛魚則會無緣無故地起飛。當然,飛魚這種特殊的“自衞”方法並不是絕對可靠的。在海上飛行的飛魚儘管逃脱了海中之敵的襲擊,但也常常成為海面上守株待兔的海鳥,如“軍艦鳥”的“口中食” [5] 
飛魚 飛魚
飛魚就是這樣一會兒躍出水面,一會兒鑽入海中,用這種辦法來逃避海里或空中的敵害 [5] 

飛魚科代表種類

飛魚科少鱗燕鰩

飛魚科的一種。大洋暖水性上層魚類。體中等大,略呈梭形、側扁。頭短鈍,背部寬闊,腹面狹窄。吻短,眼大而圓,側位高。兩頜等長,頜牙呈叉形,多行排呈帶狀。體被圓鱗,胸鰭長大,可達背鰭後方。腹鰭長,可超過臀鰭後方。尾鰭深叉型;下葉長於上葉。頭背部深青色,吻部較淡,腹側銀白,各鰭色較淡。以食浮游動物為主。分佈於中國南海,新加坡、南洋羣島等海域。體長多為250~300毫米 [6] 

飛魚科真燕鰩

真燕鰩(Prognichthys agooz),隸于飛魚科真燕鰩屬 [7] 
體長而扁圓,略呈梭形;一般體長20~30釐米,體重400~1500克。背部頗寬,兩側較平至尾部漸變細,腹面甚狹;頭短,吻短,眼大,口小。胯骨有牙,牙細,上下頜成狹帶狀。背鰭一個,於體的後部與臀鰭相對;胸鰭特長且寬大,可達臀鰭末端;腹鰭大,後位,可達臀鰭末端;兩鰭伸展如同蜻蜒翅膀。側線位極低,近於腹緣。尾鰭深叉形,下葉長於上葉。被大圓鱗,鱗薄極易脱落。頭、體背面青黑色,腹部銀白色,背鰭及臀鰭灰色,胸鰭及尾鰭淺黑色 [7] 
飛魚 飛魚
側線位低,側線鱗54~66個。暖温性中上層魚類,常成羣,喜近水面游泳,常躍出水面,借胸鰭伸展而滑翔一定距離,有時可達幾十米,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產於東海北部、黃海和渤海 [8] 
參考資料
  • 1.    尚笑雨主編;白剛勳總主編,海洋生物,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5.08,第62頁
  • 2.    倪勇,伍漢霖主編,江蘇魚類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1,第423頁
  • 3.    李軍德,黃璐琦,曲曉波主編,中國藥用動物志 中 第2版,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6,第888頁
  • 4.    陳明茹,楊聖雲編著,台灣海峽及其鄰近海域魚類圖鑑,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2,第68頁
  • 5.    胡燁編著,魚類,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3.07,第82頁~第84頁
  • 6.    《中國商品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商品大辭典 水產品分冊,中國商業出版社,1998年07月第1版,第39頁
  • 7.    ,動物奧秘探索 22,吉林音像出版社,2005.12,第2頁~第3頁
  • 8.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後勤部衞生部,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編,中國藥用海洋生物,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09,第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