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飛蝗黑卵蜂

鎖定
飛蝗黑卵蜂是以東亞飛蝗為主要寄主的寄生蜂,據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蝗區調查,一般年份寄生率在10%左右,個別年份在50%以上,局部地區可達90%以上。
中文名
飛蝗黑卵蜂
拉丁學名
Scelio uvarovi Ogloblin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昆蟲綱
膜翅目
緣腹細蜂科
功能類別
寄生性天敵
寄主昆蟲
飛蝗

飛蝗黑卵蜂形態特徵

雌體長4.67~4.77mm。體黑,觸角、上顎(除小齒外)、下唇須、翅基片、各腿節的中部及爪均暗褐色,基節、脛節、跗節紅褐色。頭長0.73mm,寬為1.04mm。單眼3個,排列成三角形。頭部後方深陷。觸角膝狀,共12節。頭部有大形網狀刻點,每一刻點內具一根粗而彎曲的毛,但額區在觸角和單眼周圍光滑而有光澤。胸部具有更大形的網狀刻點,每一刻點內具有一根細長毛。小盾片半月形,具有中胸背板相似的網狀刻點,後小盾片由深縱脊溝沿一光滑的間隔同後胸背板分開。翅脈紋甚少,前翅可達第5腹節背板,後翅透明。腹部紡錘形。第1背板具8條縱脊線,第2節為16條,第3、4節為20條,第5節為16條,第6節中央有粗刻點,每一點具有剛毛1根,中央頂端具平行剛毛1列,其數為10根。腹板刻點與縱脊線均有,不如背板明顯。
雄體長4.5mm。體色似雌蟲。觸角紅褐色,共10節,鞭節排列成念珠狀而不緊。胸部的前胸背板及肩部微高。腹部第4節背板縱脊線為22條,第6節具8條平行縱脊線。足各節較雌蟲短粗,除第5跗節、爪和爪墊較長外,前足脛節末端有10~12根粗毛。

飛蝗黑卵蜂生物學特性

飛蝗黑卵蜂在江蘇泗洪一年繁殖三代,以第三代的卵在蝗卵內越冬。第一代(越冬代)成蟲於6月上、中旬開始羽化,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盛期,可延續到7月中旬。第二代成蟲,7月底8月初開始羽化,8月中、下旬為盛期。第三代成蟲,8月底9月初開始羽化,9月中、下旬為盛期,可延續到10月中、下旬。
飛蝗黑卵蜂除主要寄生東亞飛蝗卵之外,還可寄生於大墊翅蝗及中華蚱蜢蝗卵內,但寄生率下降1/2~2/3。羽化出的成蜂則隨寄主卵粒的大小而異,如在大墊尖翅蝗卵內羽化的成蜂約縮小一半。未交配雌蜂寄生蝗卵,其後代全為雄性。
在蝗卵內發育而成的黑卵蜂,在温度20~30℃之間即咬破卵殼外出,以25℃左右為最適宜。28~18℃之間很少出來,18℃以下壽命縮短。黑卵蜂出蝗卵的當天即行交配,交配期間,成蜂非常活躍,一般每對蜂交配6~8次,每次交配時間最長18s,最短1s,平均8.4s。黑卵蜂成蟲的壽命與補充營養有密切關係,取食5%糖水時壽命最長,平均為18.1d。糖分多了反而壽命短,沒有糖分的壽命顯着縮短。
交配過的黑卵蜂,尋找蝗卵產卵寄生以繁殖後代。飛蝗產過的地表孔洞都用後足扒土填平,看起來未留痕跡,黑卵蜂卻能順利找到,迅速地鑽進卵塊裏,並做成一個隧道,便於自由出入,每粒蝗卵的頂端都在其產卵器所能觸及的範圍內。雌蜂產卵時,先將腹內白色針狀產卵器探索蝗卵,往復多次,而後才排卵寄生。黑卵蜂尋找蝗卵寄生是有選擇的,新產的蝗卵寄生率高,間隔時間愈長寄生率愈低。

飛蝗黑卵蜂地理分佈

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