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飛現象

鎖定
飛現象(Phi phenomenon)是一個由Max Wertheimer在1912年的一篇期刊文章《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Seeing of Motion》所提出的知覺錯覺現象(錯視)。
中文名
飛現象
外文名
Phi phenomenon
類    似
貝塔運動
釋    義
錯視
飛現象是似動(apparent motion)的最簡單的形式,當視野不同位置的兩個光點以大約大約每秒4到5次的頻率交替出現是就會發生這種現象,這種現象還出現在室外的廣告牌和迪斯科燈光照明中。當這種交替的頻率相對較慢時,就好像是單個光點在兩個位置之間移動。 [1] 
在典型的飛現象實驗中,觀眾被要求看兩個接續出現的圖片。在第一張圖片的左邊會有一條線,而在第二張圖片則是在右邊有一條線。這兩張圖片可能會快速呈現或是讓觀眾有幾秒的時間觀看。在呈現兩張圖片之後,觀眾要描述他們看到了什麼。
觀看者在結合了這兩張圖片的時間和空間訊息之後,即使觀眾看到的是兩個分離的線條,觀眾仍然會報告出在這兩條線之間有東西移動的感覺。觀眾似乎看到了一個和背景顏色相同的空間或是“雲”在移動。飛現象的發現對於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而言是重要的發現。
參考資料
  • 1.    [美] 理查德·格里格,[美] 菲利普·津巴多 著;王壘,王甦 等 譯.心理學與生活(中文版 第16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10-01:P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