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飛毛腿彈道導彈

鎖定
飛毛腿彈道導彈是蘇聯20世紀50年代研製的一種近程地地戰術彈道導彈,是德國V-2導彈的仿製品,有A、B兩種類型,可裝配常規彈頭和核彈頭,採用車載機動發射。A型於1957年服役,B型是A型的改進型,1965年服役。蘇聯從1980年起用新一代固體機動中程導彈SS—23替換“飛毛腿B導彈。
中文名
飛毛腿彈道導彈
外文名
NATO reporting name:SS-1“Scud”
研製單位
Makeyev火箭設計局
服役時間
1957年
國    家
蘇聯

飛毛腿彈道導彈技術特點

“飛毛腿B“導彈彈長11.37米,彈徑0.885米,起飛重量5.9噸,推進劑(偏二甲阱和紅煙硝酸)重3.7噸,彈頭重1噸,可裝860千克炸藥,殺傷半徑約150米。導彈採用慣性制導,最大射程300千米,最大速度1500米/秒。彈頭類型為常規彈頭或化學、核彈頭。圓概率誤差:射程為300千米時約300米。蘇聯共部署了620枚“飛毛腿B”導彈。 [1] 
“飛毛腿B”導彈武器系統包括導彈和地面設備兩大部分。地面設備主要有運輸起豎發射車,底盤為MAz—543LTM,車長12米,寬2.9米,高2石米,最大公路速度60千米/4、時。此外,還有大地測量車、指揮車、電源車、推進劑加註車、測試車、消防車等。“飛毛腿B,,導彈主要用於打擊敵方機場、導彈發射場、指揮中心、軍事設施、兵力集結地、交通樞紐等。它可以在預先測定的發射點位置上實施定點發射,即固定發射陣地,準備時間可短些。車隊進入發射陣地,不計算車輛展開時間,從預測陣地、起豎、加註、檢查、撤收車輛到點火發射,最順利需要45分鐘。也可在未經測量的發射陣地上實施機動發射,但準備時間較長,約1—1.5小時。
蘇聯作為“飛毛腿B”導彈的發源地,不僅將淘汰下來的導彈全部出口,還出口了大量發射、起豎、運輸三用車。從1973年開始,出口到埃及、敍利亞(18部三用車)、利比亞(72部)、朝鮮(24部)、伊拉克(36部)、南也門(6部)。還向伊拉克、伊朗、朝鮮等國家出口了導彈生產線。 [1] 

飛毛腿彈道導彈服役動態

兩伊戰爭是用八十年代的武器打得一場本世紀初的戰爭,飛毛腿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值得一提.
1988年2月29日—4月21日,曠日持久的兩伊戰場上爆發了一場長達52天的導彈“襲城戰”,它是繼1944年9月德國V—2導彈對倫敦實施人類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導彈“襲城戰”之後,又一次使用地地彈道導彈進行的大規模“襲城戰”,也是二戰後在局部戰爭中動用地地彈道導彈數量最多、持續時間最長、作戰效果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直接起因是2月27日,伊拉克出動空軍襲擊了伊朗首都德黑蘭郊區的一座煉油廠,爆炸巨響震天,油廠濃煙滾滾,伊朗損失嚴重。為了報復,29日伊朗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射了2枚“飛毛腿B,,導彈。早有準備的伊拉克立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從當天開始到3月8日的9天時間,就向伊朗發射了50枚“飛毛腿B“導彈,至4月21日共發射了189枚,有40座伊朗城市被炸,死亡1700多人,傷82加多人,數幹幢樓房和建築物被毀。伊拉克實施打擊的重點是首都德黑蘭和聖城庫姆,其次是伊朗縱深的大中城市。蒙受了巨大損失的伊朗,維繫戰爭的決心迅速動搖,加上其它一些原因,伊拉克實現了以炸求和的目的,導致長達8年之久的兩伊戰爭終於在1988年8月20日正式宣佈結束。在襲城戰期間,雖然伊朗也向伊拉克發射了77枚“飛毛腿Bff導彈,但其戰果和影響則大為遜色。 [1] 
由於德黑蘭距伊拉克邊境500千米,從伊拉克西部到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的距離約570千米,而“飛毛腿B”導彈射程只有300千米。伊拉克於1987年不惜耗費巨資,在外國專家的幫助下對“飛毛.腿B,,導彈進行了改進。所以對德黑蘭等較遠目標實施攻擊的實際上是經改進增程後的“侯賽因”導彈,即拆用3枚“飛毛腿B”導彈生產2枚“侯賽因”導彈。改裝時將1枚“飛毛腿B”導彈的氧化劑貯箱和燃燒劑貯箱都一分兩半,將其分別插焊到另外2枚導彈的氧化劑箱和燃燒劑箱,使兩箱分別加長85、45釐米,增加了1040千克推進劑,使推進劑總量增加到近5噸,從而使射程增加到近600千米。為了補償由於增加燃料和加長彈體帶來的重量,彈頭重量減輕了,炸藥量減至190千克,導彈最大飛行時間也從約309秒延長到425秒,命中精度由300米降至500米。 [1] 
此外,在1991年曆時42天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向以色列的特拉維夫、海法,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宰赫蘭、達蘭和巴林三國六市發射了近80枚蘇制“飛毛腿”B導彈,也取得一些戰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