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颱風馬力斯

(2024年第2號颱風)

鎖定
熱帶風暴馬力斯(英語:Maliksi,國際編號:2402 [1]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2W [18]  )為202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個被命名的風暴。 [1]  “馬力斯”一名由菲律賓提供,意為“快速”,用以更替2006年因重創中國而被除名的“碧利斯”, [5]  本次為“馬力斯”一名第三次使用。
颱風“馬力斯”於2024年5月31日下午在南海北部海面上生成 [1]  ;於6月1日凌晨0時55分前後在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登陸,成為2024年登陸中國的首個颱風 [17]  ,登陸後減弱為熱帶低壓 [20]  ,最終於當日17時被中央氣象台停止編號 [29] 
受颱風“馬力斯”影響,中國華南多地出現強風雨天氣 [19]  。隨着其繼續減弱深入陸地,廣東大部、海南島北部和西部、福建、江西南部和東部、浙江南部等地將出現強降雨天氣 [20] 
中文名
颱風馬力斯
外文名
Maliksi
名稱來源
菲律賓 [2] 
名稱含義
快速 [2] 
前任名稱
碧利斯 [2] 
國際編號
2402 [1] 
JTWC編號
02W [18] 
起編日期
2024年5月31日 [3] 
停編日期
2024年6月1日 [29] 

颱風馬力斯命名由來

為避免颱風名稱的混亂,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中國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錶,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該命名錶共140個名字,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 [6] 
2006年第4號颱風“碧利斯”登陸中國大陸後,給福建、湖南、廣東、江西等省帶來了持續性強降水,造成重大洪澇災害,導致南方各省至少848人死亡失蹤,是中國1994年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颱風之一(主詞條:颱風碧利斯 [7] 因此颱風委員會在事後舉行的年度會議中決定將“碧利斯”從颱風命名錶中永久移除 [10-11]  ,並由菲律賓提供新名稱“馬力斯”以取代之 [8] 含義即菲律賓語的“快速”,本次為“馬力斯”一名第三次使用 [2] 

颱風馬力斯發展過程

2024年5月30日,颱風“馬力斯”的前身熱帶低壓在南海生成。
2024年5月31日14時,2024年第2號颱風“馬力斯”(MALIKSI)在距離廣東省陽江市偏南方向約175公里的洋麪上生成,其中心位於陽江偏南方約140公里的粵西附近海面上,也就是北緯20.3度、東經111.9度,強度等級為熱帶風暴,中心附近最大風力8級(18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98 hPa。預計“馬力斯”以每小時10公里的速度向北偏東方向移動,強度變化不大,並於2024年5月31日傍晚到6月1日凌晨在廣東珠海到電白一帶沿海登陸。 [3]  [13] 
2024年6月1日凌晨0時55分前後,據中央氣象台消息,颱風“馬力斯”在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8級(18米/秒,熱帶風暴級),中心最低氣壓998百帕 [17] 
登陸後,“馬力斯”由熱帶風暴級減弱為熱帶低壓,早晨5時其中心位於廣東省陽江市陽東縣境內(北緯22.0度、東經111.8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7級(1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1000百帕 [17] 
因颱風“馬力斯”減弱後的熱帶低壓強度進一步減弱,很難確定其環流中心,中央氣象台於6月1日17時對其停止編號 [29] 

颱風馬力斯颱風特點

2024年5月31日,生成於30日的南海熱帶低壓加強為2024年第2號颱風“馬力斯”。當日17時,“馬力斯”距離廣東省陽江市偏南方向約165公里,最大風力8級,達18米/秒,預計將以每小時15~20公里的速度向偏北方向移動,將於31日夜間在廣東台山到電白一帶沿海登陸,最大可能在陽江附近沿海登陸。屆時,“馬力斯”將成為2024年首個登陸中國的颱風 [15] 
受其影響,2024年5月31日20時至6月1日20時,南海大部及西沙羣島和中沙羣島、廣東沿海、海南島東部沿海將有6~7級大風,其中南海西北部部分海域和廣東中部沿海的風力有8級,陣風可達9~10級;廣東、海南島及西沙羣島、福建大部、江西南部和東部、浙江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其中,廣東南部沿海、海南島東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暴雨(100~220毫米)。上述部分地區還伴有短時強降水,局地有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15] 
颱風“馬力斯”衞星雲圖 颱風“馬力斯”衞星雲圖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許映龍介紹,“馬力斯”是一個典型的“土颱風”,生成於南海,雲系結構不對稱,強度不大,但其移動路徑較為確定,整體偏北移動,強度受廣東西部近海海温偏低影響不會出現明顯增強。預計登陸後,受地形摩擦,它的強度將減弱較快。
許映龍指出,水汽充足是“馬力斯”的一大特點。“馬力斯”雲系結構不對稱,由於西南季風的配合,強降水主要集中在雲系南側和東側,登陸前後海南島、珠江口附近及廣東東部等地要尤其關注強降水影響。此外,雖然“馬力斯”登陸後會較快減弱,但其殘餘的環流仍將給廣東、江西、福建等地帶來強降水。“馬力斯”生成的近期,華南等地部分地區強降雨過程頻繁,需警惕強降水引發的城鄉積澇、局地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
初台一般是指當年首個登陸中國的颱風。據統計,“初台”的常年平均登陸時間在6月27日,2024年首個登陸影響中國的颱風比常年要偏早。許映龍解釋,“馬力斯”生成具有“偶然性”。其生成時正值南海夏季風爆發,配合南下冷空氣,時機剛好,因此在南海海域生成了該年首個登陸影響中國的颱風 [15] 
颱風“馬力斯”成為了2024年首個登陸中國的颱風,即初台。據中央氣象台統計,初台的常年平均(1991至2020年)日期為6月27日,按照台風“馬力斯”的登陸時間(6月1日),2024年初台日期較常年平均日期偏早26天 [17] 

颱風馬力斯預報預警

颱風馬力斯全國

中央氣象台2024年5月31日18時發佈颱風藍色預警。 [26] 
中央氣象台於2024年6月1日6時發佈暴雨黃色預警。 [25] 

颱風馬力斯廣東省

2024年5月31日10時,廣東省水利廳啓動水利防汛Ⅳ級應急響應。 [14]  [21] 
截至2024年6月1日7時5分,廣東有66個颱風預警信號、25個暴雨預警信號生效。 [22] 

颱風馬力斯海南省

2024年5月31日,海口、文昌先後發佈暴雨橙色預警信號;三亞、萬寧、東方、五指山、樂東、陵水、昌江、保亭、瓊中和白沙發佈雷電黃色預警信號。 [24] 
2024年05月31日16時50分,海南省氣象局繼續發佈颱風四級預警。 [23] 

颱風馬力斯福建省

2024年6月1日7時,福建氣象台將暴雨預警信號提升為Ⅲ級;福建防汛抗旱指揮部啓動防暴雨Ⅳ級應急響應。 [30] 

颱風馬力斯澳門特別行政區

2024年5月30日17時30分,澳門懸掛一號風球。 [27] 
2024年5月31日16時00分,澳門懸掛三號風球。 [27] 

颱風馬力斯香港特別行政區

2024年6月1日9時45分,香港天文台發出三號強風信號。 [28] 

颱風馬力斯颱風影響

2024年5月31日夜間至6月1日,廣東省南部沿海、梅江上游、東江支流可能出現2—5米的漲幅,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出現超警洪水。 [14] 
2024年5月31日,廣鐵集團根據降雨影響範圍,將對杭深高鐵、贛深高鐵、京九鐵路、廣茂鐵路、海口市郊列車等線路採取限速運行、停運等措施,同時,鐵路部門提醒旅客,途經上述線路的部分列車可能將出現不同程度晚點。
截至2024年5月31日16時,計劃停運列車如下:5月31日計劃停運杭深高鐵列車6列,海口市郊列車30列,京九線停運普速列車2列,京九線3列普速客車調整運行區段;6月1日計劃停運贛深高鐵列車10列,京九線停運普速列車2列,廣茂線停運普速列車2列,京九線3列普速客車調整運行區段。具體停運車次可在12306網站(12306手機App)查詢。 [4] 
2024年5月31日據央視新聞,根據氣象部門監測預報,南海熱帶低壓已加強為2024年第2號颱風“馬力斯”,預計將於31日夜間以熱帶風暴級(8級)在電白到珠海一帶沿海地區登陸。為保障港珠澳大橋主體安全和通航安全,自5月31日18時起,對港珠澳大橋橋樑航道實施臨時交通管制,禁止內河船舶進入橋樑航道。 [9] 
台山川山羣島海上高速客船、車渡船31日15時起停航,具體恢復運營時間另行通知,請大家及時關注天氣預報和航班信息,合理安排行程。 [12] 
隨着“馬力斯”登陸,其南側龐大的雨帶正源源不斷地被帶上岸。受其影響,廣東、海南等地部分地區1日出現大到暴雨,其中,廣東東部沿海、海南東部和西南部等地局地出現大暴雨。據氣象監測顯示,1日0時至5時,湛江市徐聞縣錦和鎮錄得全省最大降雨量達109毫米 [19] 
1日早晨,廣州暴雨傾盆。珠江新城相隔數百米的高樓因被暴雨遮擋,顯得朦朦朧朧;不少街道出現水浸,水浸深處可達成年人腳踝 [19] 
氣象專家表示,預計“馬力斯”將以20公里至25公里的時速向北偏東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受其影響,1日至2日早晨,粵西沿海市縣、珠三角市縣、粵東市縣和河源、梅州,有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其餘市縣多雲到陰天,有大雨、局部暴雨 [19] 
中國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表示,在“馬力斯”影響下,珠江流域北江、東江、韓江、海南南渡江等河流將有一次漲水過程,暴雨區內發生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城鄉內澇風險較大 [19] 
“馬力斯”影響下我國華南地區雷達拼圖 “馬力斯”影響下我國華南地區雷達拼圖
2024年6月1日11點24分,在“馬力斯”影響下我國華南地區雷達拼圖,顏色由藍到紫表示降水由少到多。 [3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