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颱風布拉萬

(2023年第15號超強颱風)

鎖定
超強颱風布拉萬(英語:Super Typhoon Bolaven [14]  ,國際編號:2315 [1]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5W [4]  )是202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5個獲得國際編號的風暴 [1]  。“布拉萬”一名來源於老撾,是位於老撾南部的高原名字,即布拉萬高原,本次為“布拉萬”一名第五次使用 [2] 
颱風“布拉萬”於2023年10月7日下午在西北太平洋洋麪獲得升格命名 [1]  。而後其逐漸發展增強,於10月10日凌晨被中央氣象台升格為颱風級 [12]  ,於10月11日升格為超強颱風級 [14]  ,同日下午其風速升至17級以上(68米/秒),持平颱風瑪娃,成為中央氣象台認定下2023年以來的全球最強的熱帶氣旋之一 [19]  ,並維持其巔峯強度長達一天以上 [22]  。此後其繼續向東北方向加速移動,逐漸減弱變性為温帶氣旋 [24]  ,於10月14日上午被中央氣象台停止編號 [26]  。其轉化後的温帶氣旋繼續向東北方向行進並在北太平洋再度發展,最終影響到美國阿拉斯加州與加拿大西海岸 [30] 
颱風“布拉萬”為厄爾尼諾發展背景下生成於遠洋低緯地區、發展強盛、遠洋轉向的秋颱風 [8]  [23]  ,對中國陸地無直接影響 [17]  ,對美國馬里亞納羣島等地產生一定影響 [20]  。其轉化為温帶氣旋後可能對美國阿拉斯加州等地產生強風雨和風暴潮影響,並可能引發西風帶震盪而在北半球引發極端天氣 [20] 
中文名
超強颱風布拉萬
外文名
Super Typhoon Bolaven [14] 
名稱來源
老撾 [2] 
名稱含義
布拉萬高原 [2] 
國際編號
2315 [1] 
JTWC編號
15W [4] 
起編日期
2023年10月7日 [1] 
停編日期
2023年10月14日 [26] 
影響地區
馬里亞納羣島、北太平洋地區 [20]  [27] 
CMA數據
68米/秒,905百帕(超強颱風) [32] 
JMA數據
115節,905百帕(猛烈颱風) [29] 
JTWC數據
155節,903百帕(五級超級颱風) [22] 

颱風布拉萬命名由來

老撾布拉萬高原 老撾布拉萬高原
為避免颱風名稱的混亂,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中國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錶,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該命名錶共140個名字,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 [3] 
“布拉萬”一名來源於老撾,是位於老撾南部的高原名字,即布拉萬高原(或譯為波羅芬高原 [5]  ),是老撾提供的10個颱風名字中的第1個,在台風命名錶中排在第6位,本次為“布拉萬”一名第五次使用 [2] 

颱風布拉萬發展過程

颱風布拉萬風暴生成

2023年10月5日,一個熱帶擾動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西方海域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擾動編號98W。
10月6日下午13時30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提升為“高”,並對其發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晚上20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
10月7日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給予熱帶氣旋編號15W。下午14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布拉萬”,同時中國中央氣象台亦將其起編升格為熱帶風暴(8級,18米/秒,998百帕) [1]  [6-8]  。晚間20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中央氣象台首發預報路徑 中央氣象台首發預報路徑

颱風布拉萬發展強大

在充足的海温以及稍高的垂直風切變等有利與不利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布拉萬”進入初期較為緩慢的發展增強階段。
10月9日凌晨2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早晨5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10級,25米/秒,985百帕) [9]  [11]  。上午8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強度提升至28米/秒,982百帕 [10] 
10月10日凌晨2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颱風(12級,33米/秒,975百帕) [12]  。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與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颱風,同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強度提升至35米/秒,970百帕 [13] 
中央氣象台升格颱風級預報路徑 中央氣象台升格颱風級預報路徑

颱風布拉萬衝擊巔峯

得益於結構的整合完成以及環境的持續改善,10月10日夜間起“布拉萬”開始出現一輪快速爆發增強,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強度的急劇上跳。
10月11日凌晨2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強颱風(14級,45米/秒,945百帕) [15]  ,同時日本氣象廳亦將其強度提升為強颱風。上午8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超強颱風(16級,52米/秒,935百帕) [14]  [16]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五級超級颱風(140節)。下午14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強度提升至17級以上,認定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68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00百帕 [18]  ,在風力方面持平2023年第2號颱風“瑪娃”,並在氣壓方面更勝其一籌 [19]  ;同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強度提升為猛烈颱風(105節) [29]  。晚間20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強度提升至115節,900百帕,皆與颱風“瑪娃”持平 [29]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強度提升至155節 [22] 
10月12日,颱風“布拉萬”繼續維持其巔峯強度 [21]  ,中央氣象台與日本氣象廳在12日全天分別對其維持了68米/秒,900百帕與115節,900百帕的巔峯強度評價 [22]  [29] 
中央氣象台巔峯預報路徑 中央氣象台巔峯預報路徑

颱風布拉萬減弱轉温

隨着“布拉萬”走過轉向點轉向東北方向移動,受盛行西風帶帶來的強烈的垂直風切變影響,“布拉萬”開始迅速減弱並逐漸喪失暖心結構而變性為温帶氣旋。
10月13日凌晨2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強度降至65米/秒,905百帕。上午8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強度進一步下調為62米/秒,915百帕 [30]  。下午14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強度進一步下調為52米/秒,935百帕。下午17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強颱風(15級,48米/秒,945百帕)。晚間20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強度進一步下調為45米/秒,950百帕。
10月14日凌晨2時,中國氣象局將其降格為颱風(13級,40米/秒,960百帕)。早晨5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強度進一步下調為35米/秒,970百帕。上午8時,中央氣象台認定“布拉萬”在日本以東洋麪變性為温帶氣旋而對其停止編號 [26]  。下午14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判定“布拉萬”轉化為温帶氣旋。晚間20時,日本氣象廳亦認定其轉化為温帶氣旋 [29] 
儘管已轉化為温帶氣旋,但“布拉萬”此後繼續向東北方向移動,深入北太平洋地區並取得一定強度發展,最終影響到北太平洋地區的美國阿拉斯加州與加拿大西海岸 [30] 
在事後發佈的最佳路徑中,中國氣象局將“布拉萬”的峯值氣壓上調為905百帕,使其在風速與氣壓兩方面均與颱風瑪娃持平 [32] 

颱風布拉萬颱風特點

  • 綜述
颱風“布拉萬”為厄爾尼諾持續發展背景下於10月在西北太平洋遠洋低緯地區生成的秋颱風 [8]  [23]  。在厄爾尼諾發展背景影響下,颱風生成源地偏東,更容易壽命偏長、強度偏強 [25]  ,“布拉萬”即具有生成偏東、發展強盛、強度猛烈的特徵 [17]  。但其為遠洋轉向型颱風,對中國陸地無直接影響 [17] 
  • 發展強盛、強度猛烈
颱風“布拉萬”在西北太平洋上加速發展,迅速發展至超強颱風。10月11日日出的衞星雲圖動畫可見,颱風“布拉萬”的中心雲系變得越來越緊密紮實,核心雲區的雲頂平滑而渾圓,風眼也變得清晰渾圓,甚至到中午前後已經能夠看到底部的海面,因此中央氣象台於10月11日上午將“布拉萬”升為16級超強颱風,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認為其風速達到了140海里/小時,相當於17級以上的五級颱風強度 [20]  。衞星雲圖可見“布拉萬”的核心雲團碩大,外圍雲系龐大,直徑超過2000千米,形態一度相似於1979年同在10月11日打開台風眼的颱風泰培 [25] 
颱風“布拉萬”於10月11日加強為超強颱風,11日14時左右達到其巔峯強度,中心附近最大風速達68米/秒,與2023年第2號颱風“瑪娃”並列2023年以來的全球風王 [19]  。11日晚間到12日早晨,中央氣象台繼續給出超強颱風“布拉萬”68米/秒的強度評價,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1日20時和12日2時也給出了155節的強度評價,達到2023年台風前列 [22] 
各機構對於颱風瑪娃與颱風布拉萬評級對比
颱風名稱
中國中央氣象台 [32] 
(2分鐘平均風速)
日本氣象廳 [29] 
(10分鐘平均風速)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22]  [31] 
(1分鐘平均風速)
風速
氣壓
風速
氣壓
風速
氣壓
68米/秒
905百帕
115節
900百帕
160節
897百帕
颱風布拉萬
68米/秒
905百帕
115節
905百帕
155節
903百帕
  • 單日快速爆發增強
同時,颱風“布拉萬”亦出現了單日短時間迅速爆發增強的過程:10月10日下午14時,其強度還是35米/秒的颱風級,但一天之內便連跳33米,增強至68米/秒,在短時間內快速增強,從颱風級迅速爆發為超強颱風級 [20]  。颱風“布拉萬”之所以能夠快速增強,主要得益於海水温度異常偏高與副熱帶高壓、西風槽的有利配合。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佈的數據,2023年10月份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海表温度普遍高於正常值1~2℃,部分地區甚至高出3~4℃,這為“布拉萬”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來源;副熱帶高壓的異常強勁使得“布拉萬”一度位於副熱帶高壓以南,為其形成了一個較為穩定的環境;同時,西風槽的打擊也讓副熱帶高壓出現弱點,為“布拉萬”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轉向通道,使其開始轉向東北方向移動。而在副熱帶高壓以南,有穩定的環境和充足的熱量,有利於“布拉萬”穩定增強 [28] 
  • 巔峯強度保持時間長
此外,颱風“布拉萬”巔峯強度保持時間長,從11日14時被中央氣象台升為68米/秒起至12日下午仍維持在68米/秒,其巔峯強度保持時長達一天以上 [22]  。雖然“布拉萬”在向北行進的過程中其下墊面海温有所下降,但由於其基礎優良,加上在轉向節點上有西風槽帶來的高空流出環境,使其能夠在高空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外層環流,因此有利於其持續維持強度 [28]  。截至10月12日,“布拉萬”強度未明顯減弱,清晰的颱風眼維持了整整兩天,持久力遠超“瑪娃” [28] 
  • 前後形態變化明顯
在增強過程中,“布拉萬”不斷吸收周圍的水汽和熱量,使其雲團不斷膨脹,同時西風槽和副熱帶高壓的擠壓作用使其雲團呈現出一定的扁平化和拉長化,西風帶的牽引作用進一步拉扯起其北側雲帶,最終使其雲系南北橫跨超過4000千米 [28]  。“布拉萬”在越過北緯22度後仍保持着超高強度,衞星雲圖顯示其北側雲系更加強盛,北側的強盛對流和核心雲系組合成了一個“6”字形狀,這是因為隨着“布拉萬”開始轉向,它的北側開始接觸到西風帶,西風帶的抽吸作用帶來了強烈的輻散流出,也推動其北側雲帶變的更加強盛,因此颱風“布拉萬”10月11日時期南側還有較多旺盛的季風雲帶,但12日其北側雲帶則變更加旺盛,開始變成“6”的形狀 [27]  。此外,變成“6”字形狀也是其開始北上轉向的跡象,隨着“布拉萬”受到西風帶明顯影響,其轉向也已經開始。中央氣象台的預報中指出,“布拉萬”將在西風帶拉扯下迅速向東北方移動滑入北太平洋並變性為温帶氣旋 [27]  。隨着東北行進過程中受到受強烈垂直風切變的影響,颱風“布拉萬”巔峯結束,開始逐漸減弱。其風眼越來越小,對流高度下降,核心區對流逐漸減弱,逐漸變性為温帶氣旋 [30] 
  • 遠洋轉向
所幸儘管強度猛烈,但“布拉萬”和“瑪娃”一樣對中國無直接影響。“布拉萬”的路徑並不特殊,為弧線向西北方向移動,然後向東北方向轉折的常見遠洋轉向路徑,10月12日前後是“布拉萬”開始向東北方轉向的時刻 [20]  ,之後一路遠離,最終消散在太平洋深處。因此“布拉萬”姑且可被當作一個觀賞型颱風,其本體和外圍雲系都十分龐大,中心區域結構渾圓完整,眼區深邃且清晰可見,是標準的超強颱風形態 [19]  。由於颱風“布拉萬”轉向位置偏東,因此轉向後直接滑入北太平洋,其熱帶氣旋時期僅影響到馬里亞納羣島和日本以南羣島的部分島嶼,對中國和日本本土無直接影響 [20] 
  • 温帶氣旋時期發展強盛
一些預報指出,“布拉萬”轉化為的温帶氣旋後期可能異常強大,並且範圍異常廣闊,可能在北太平洋上大範圍的掀起狂風巨浪,如此來看,“布拉萬”無論是在熱帶氣旋時期還是温帶氣旋時期都是一個強大的風暴。“布拉萬”在轉向東北方向後將形成強大的温帶氣旋,後期將橫掃北太平洋,逐漸向美國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部沿海靠近。這一預報意味着“布拉萬”轉化為的温帶氣旋後期能夠跨越北太平洋,並且進入美國和加拿大附近的海域,因此也可能給美國和加拿大造成風雨天氣,只不過這個時候它已經不是颱風了 [27] 
颱風“布拉萬”在太平洋上劃出一道標準的拋物線,不登陸西太平洋地區任何地方。然而,“布拉萬”在北上之後將汲取北太平洋西風帶能量,轉化為一個巨大強悍的温帶氣旋,有可能成為2023年以來全球最強大的温帶氣旋之一,並襲擊美國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其後續風暴還將對西風帶造成影響,從而間接影響整個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天氣 [25] 

颱風布拉萬颱風影響

  • 西太平洋地區
颱風“布拉萬”在遠洋轉向,對中國陸地無直接影響 [19]  ,對日本本土亦無明顯影響 [20]  。但其過境美國馬里亞納羣島和日本以南羣島的部分島嶼,並對當地產生一定影響 [20] 
  • 北太平洋地區
在向東北方轉向後,“布拉萬”在北太平洋上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温帶氣旋,中心氣壓甚至低於一些颱風,不僅會帶來狂風暴雨,還會引發大範圍的狂浪、給北太平洋地區帶來風暴潮等災害。此前,一些預報認為颱風“布拉萬”變性後的温帶氣旋可能給美國阿拉斯加州等地帶來大風暴雨和風暴潮影響 [20] 
颱風“布拉萬”總體而言對於東亞地區影響有限 [20]  ,但後期變性成為的温帶氣旋可能對北太平洋地區造成較大影響,美國和加拿大需要密切關注,在北太平洋上航行的船隻也需要警惕其可能帶來的狂風暴雨和巨浪 [27]  。此外,其轉化成為温帶氣旋後引發的西風帶震盪可能在北半球引發的極端天氣同樣值得警惕 [20]  。“布拉萬”在移動到高緯度地區後將向西風帶注入巨大能量,從而為下游北美洲入秋後第一場寒潮推波助瀾,此後一週北美地區需要注意防範強降温 [3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