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風雨歸舟圖

(近代傅抱石畫作)

鎖定
《風雨歸舟圖》是近代畫家傅抱石1944年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圖中可見一葉扁舟在暴雨狂風中前行,船伕用足力氣搖船槳,主人撐起雨傘儘量躲避着傾盆而下的雨水。岸邊的蘆葦為狂風所折,遠處的山巒被風雨模糊。該圖意境既高古優雅又充滿着激揚的感情,氤氲的畫面上,雜亂的枝、紅色的葉從山崖上橫掃出來,使畫面增添了亮色。畫面上狂風暴雨、鐵色危崖、瑟瑟枝葉、恐懼的舟子、安然的高士,形成強烈對比,具有藝術魅力。 [1-2] 
中文名
風雨歸舟圖
作    者
傅抱石
材    質
紙本
幅    式
立軸
規    格
縱60.8釐米,橫52.8釐米
畫作類型
設色畫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創作時間
1944年

風雨歸舟圖畫作內容

《風雨歸舟圖》上陰雲瀰漫,風雨狂作,枝葉飛舞;畫面中上部,巨大的山崖伸出,似乎要倒向江中;畫面下方,一葉扁舟轉過山崖,自山谷之中飄然歸來,舟子一邊用力撐船,一邊抬頭望着危崖,面上似有懼色。舟中一高士安然靜坐沉思,作者以舟旁留白表示江水。 [2] 
該圖自題:“甲申又四月杪,於沙坪壩中央大學獲觀金冬心用馬和之筆法所寫風雨歸舟巨幀,心神為之一鬯。返鄉來,每思寫撫,未能也。今略拾墜飾,涉筆為此,愧甚愧甚,古人之不可及也。甲申五月初九日,終日淋雨。新喻傅抱石並記。”鈐“抱石大利”白文方印,“甲申”朱文圓印,“抱石齋”、“其命維新”朱文方印。 [1] 

風雨歸舟圖創作背景

由圖中題款可知此該圖是作者傅抱石1944年在國立中央大學觀賞金農繪製的《風雨歸舟圖》時產生靈感,又經反覆推敲而形成的畫作。 [1] 

風雨歸舟圖藝術鑑賞

風雨歸舟圖構圖

《風雨歸舟圖》佈局不太均衡,有頭重腳輕之感,但細品後能味出作者構圖意圖。巨大的山崖佔據了畫面大部分,頗有壓頂之勢。畫面下部的大片空白,是為了表達的需要,高士周圍的大片空白,既暗示他的孤獨,也表示他的堅毅和胸襟的廣闊,表明即使風吹浪打,泰山壓頂,“我自悠遊江中”。 [2] 

風雨歸舟圖技法

《風雨歸舟圖》局部
《風雨歸舟圖》局部(2張)
《風雨歸舟圖》山石的皴法,看上去雜亂無章,毫無章法可尋,但畫中中看似狂亂的皴法,既表明了自然環境的惡劣,又暗示了高士的心情:雖然他表面是安詳的,但是他的內心,正如畫面中狂亂的風雨。高士的衣紋線條流暢,而危巖、風雨、枝葉的皴法狂野,增強了畫面的表現力。 [2] 

風雨歸舟圖作品評價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汪亓:在吸收中外繪雨技巧長處的基礎上,傅抱石成功地表現出原本沒有固定形狀的雨水的氣勢,形成強烈的感染力,堪稱一絕。風雨效果令人彷彿置身其間,似能聽到風聲、雨聲、水聲、雷聲交織出一曲交響樂,蕩人心脾。 [1] 

風雨歸舟圖作者簡介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新山水畫”代表畫家,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餘,現代畫家。1904年10月5日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餘。少年家貧,11歲在瓷器店學徒,自學書法、篆刻和繪畫。1926年畢業於省立第一師範藝術科,並留校任教。1933年在徐悲鴻幫助下赴日本留學。1934年在東京舉辦個人畫展。1935年回國,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抗日戰爭期間定居重慶。1946年遷南京。1949年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他擅畫山水,中年創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