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風在拐彎處

鎖定
《風在拐彎處》是牧之創作的詩集,首次出版於2018年8月。 [1] 
《風在拐彎處》有“臨水而歌”“遠去的河”“履痕處處”“長歌短吟”4章,共122(篇)首詩歌。在該書中,“故鄉”“鄉愁”二詞頻頻出現,詩人牧之對故鄉深深的思與眷念躍然紙上。從牧之的詩歌中屢屢提到“故鄉”及“鄉愁”看,“原鄉意識”大約也能概括他的創作。此外,牧之詩歌中貫穿着一位孤獨漂泊的旅人,這顯然是作為詩人的“我”,也同是“我”的一種化身。 [3] 
作品名稱
風在拐彎處
作    者
牧之
文學體裁
詩集
字    數
158千字
首版時間
2018年8月

風在拐彎處內容簡介

《風在拐彎處》是牧之的第9本詩集,分4個部分,由《在自己的時光裏虛度》《與時光一起遠行》《懷抱經書的人》《窗前的麻雀》《冬天的許多事》等詩歌組成,主要描寫時代、故鄉、老屋、親情、歲月、山川、河流、行雲、草木、風光、月色、花朵、蟲鳥乃至“心裏放着的石頭”和天真的、“安枕凡間”的、“無法落地”的鄉愁。 [5] 

風在拐彎處作品目錄

第一章 臨水而歌
第二章 遠去的河
第三章 履痕處處
第四章 長歌短吟
上善若水
在自己的時光裏虛度
與時光一起遠行
雨巷
紅塵書
年味
想起暮色
靜夜思
我想醉
臨風而語
臨水而歌
秋風辭
老井
山崖的陽光
夜雨來臨
與水為鄰
回鄉
想念一場雪
我的腳印
日子的間隙
守望
遠方
一場雪
眺望
黃昏辭
握住歲月的鋒刃
叩問生命
生與死的邂逅
魂兮歸來
風在拐彎處
月光滿地
雪夜獨坐
落葉的背影
雨中
浣紗女
落日之影
在山之巔
風從故鄉來
舊時光姍姍來遲
自己的背影
懷抱經書的人
窗前的麻雀
冬天的許多事
行走
風蕭蕭
樸素的遠望
一條河的浮生
一朵花的旅途
山外山
在凡間
靈魂翻飛
老去的秋天
聽風
野渡
沙灘上
蓮花池
等雨
返回
冬雪
暮歸
此時此刻
時光的鋒刃
抵達
遠去的河
月光不在
邂逅
春風辭
遙望蒼茫
蝶戀花
行走的月色
光與影
雲之上
紅塵碎片
雨打梨花
冬去春來
六月的天空
在山澗行走
依山而眠
與雲巖書
與香港書
與家鄉書
泉湖,放飛遐想
雲樓,禪影盪漾
西普陀寺,經聲如蓮
釋心台,穿越時光
在青巖與歲月相依
佇立古城
回首文筆塔
想起三岔河的楓葉
感悟北盤江
在花溪穿越時光
在紅巖峽谷沉思
在天河潭流連
到樓納
到唐約
邂逅秋浦河
在秋浦,與李白回鄉偶書
在秋浦落地生根
秋浦河,滋養曠世之美
庫爾勒
羅布人家
鐵門關
博斯騰湖
天山雪
胡楊林
駱駝刺
達坂城
巴音布魯克
塔里木河
天山天池
在福泉,與張三丰邂逅
福泉山問道
平越驛站棲息
葛鏡橋流連
老城牆沉思
古銀杏暢想
江邊徘徊
福泉,福泉
賽里木湖,賽里木湖
福堯,福堯
十二背後及其他
與時光在高速路上沉思
堅守一種愛,依然如故
依然如故的心靈吟唱
拒絕虛度
後記 [1] 

風在拐彎處作品鑑賞

在該書中,“故鄉”“鄉愁”二詞頻頻出現,詩人牧之對故鄉深深的思與眷念躍然紙上。從牧之的詩歌中屢屢提到“故鄉”及“鄉愁”看,“原鄉意識”大約也能概括他的創作。此外,牧之詩歌中貫穿着一位孤獨漂泊的旅人,這顯然是作為詩人的“我”,也同是“我”的一種化身。這旅人策馬“遠行”“趕路”,於風雪月夜的寺廟獨自“面壁”,他好像隨時隨地在漂泊中——動態的,在孤獨中——靜態的,這屬於精神層面的孤獨與漂泊之感,藝術化地隱喻着個體的“人”在塵世裏的某種狀態,憂慮反覆存在,對“故鄉”的記憶、思念和想象,讓人心靈安頓,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詩人能做到鬧中取靜,靜中有動,卻總有一個“遠方”像另一種“故鄉”讓人嚮往,“遠行”和“趕路”。
一般來説,對故鄉、故土的回憶、言説與敍述比較集中體現在小説與散文創作上。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史上,魯迅創立了具有“原鄉意識”的“鄉土文學”,鄉土文學成為承載“原鄉意識”的重要客體。“原鄉”與“故鄉”“家鄉”的意義並不相同,“原鄉”指的是原初之鄉、本原之鄉。在文學研究領域,“原鄉”書寫的意義超越了特定的實體自然空間,指向文化與精神上的家園追尋。近現代中國的歷史可以説是從“鄉土中國”走向“城鎮中國”的歷史,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行走着無數背起行囊走向他鄉的人們,他們脱離了“鄉土中國”,走向陌生城市,從故土中抽離出身體之“根”的他們在城市中無法找到存放肉體與靈魂的土壤。或許正是無數人離鄉與自己離鄉的現實,使牧之洞察了“離鄉”後的精神感受,他把對故鄉的深厚情感灌注在語言裏,讓原鄉意識就呈現於詩歌中,而原鄉書寫也成為詩人的“還鄉”方式。
牧之在詩歌中一次次提及故鄉,他將對故鄉的執念放置在“路上”。《上善若水》中詩人寫道“我與黃昏,在回鄉的路上偶遇紅塵如山”,“紅塵”在佛家用以指稱世間的煩擾之事,在回鄉的路上遇到高山,詩人找到了形容人世間俗事糾纏的喻體,“紅塵如山”便現於詩中,使人在“如山”二字中感受到凡塵俗世的“不可承受之重”,所以在“如山”的沉重中詩人選擇“回鄉”,選擇“處江湖之遠,抖掉身上的塵埃”。《與時光一起遠行》裏,詩人在“堅持與跋涉、顛沛與流離、騷動與嘆息”中“與歲月的花瓣追趕着內心遠去的故鄉”,詩人置身於追趕故鄉的路上。
追趕,意味着分離狀態,離鄉的悲慼是大多數人共同的情感,牧之在《秋風辭》中寫下“我們説走就走,留下無語的故鄉/一地的醉影與泛着光的記憶/在落葉與瓦檐之間搬運月光/與飽滿的淚水一起,承受傷痛”的詩句,詩中的故鄉與“我們”在離別時都無語凝噎,故鄉不忍“我們”離去,“我們”不忍離開故鄉,故鄉與“我們”只能“與飽滿的淚水一起,承受傷痛”,詩人在離鄉的“路上”眷念故鄉。追趕和分離狀態的反覆,有時也是記憶與嚮往反覆的前提,更讓相關的詩意不斷延續更新。 [3] 

風在拐彎處作品評價

《風在拐彎處》少有言詞的艱澀和敍事的贅述,而是將唐詩的韻律和宋詞和清雅,融如通俗手法,彷彿微風細雨時,靜水深流;暮色裏星月漸次入懷,語言把控張弛有度,敍述方式舒緩自然。四章122首詩,無一首不是在紅塵裏懷抱經書,看他禪坐悟道;無一首不是在人生的旅途中,行吟大地;無一首不是堅守詩意的生活,流溢着人性之美;無一首不是珍惜生命,抒寫發人文情懷。(《今日興義》評) [4] 

風在拐彎處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風在拐彎處》
2018年8月
貴州大學出版社
978-7-5691-0142-3 [1] 

風在拐彎處作者簡介

牧之,本名韋光榜,布依族,貴州貞豐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詩人協會副主席、黔西南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有各類文學作品在《十月》《詩刊》《民族文學》《北京文學》《天津文學》《山東文學》《山花》《海外詩刊》《貴州作家》《香港散文詩》等報刊發表。著有《山戀》《心靈的河流》《依然如故》《馨香依然》《魂系高原》《心靈的遙望》《紙上人間》《納祥郎岱》(合著)《風在拐彎處》《牧之詩歌選》等文學專著。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