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風中新娘

鎖定
《風中新娘》由布魯斯·貝爾斯福德執導,莎拉·温特、喬納森·普雷斯等主演的傳記片。
該片講述了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妻子阿爾瑪·馬勒的故事。
中文名
風中新娘
外文名
Bride of the Wind,Windsbraut, Die
其他譯名
風的新娘
類    型
傳記、劇情,音樂
出品公司
Total Film Group
製片地區
英國,德國,奧地利
拍攝日期
2000年5月
發行公司
RDV Distribution
導    演
布魯斯·貝爾斯福德/Bruce Beresford
編    劇
Marilyn Levy
主    演
莎拉·温特
喬納森·普雷斯
片    長
99 分鐘
上映時間
2001年6月8日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    彩
彩色
imdb編碼
tt0212827
製片成本
$12,000,000 (estimated)

風中新娘劇情簡介

20世紀之初,維也納是世界藝術之都,各個流派的畫家、音樂家、文學家都彙集在這座美麗的城市。而20歲的阿爾瑪·申德勒則是他們心中的繆斯女神。她的率真個性令維也納死氣沉沉的社交界面貌為之一新。但她的才能並不在於此,在音樂創作上,她已經體現出了驚人的天賦。
在一次晚宴上,她結識了當時著名的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他們的第一次會面並不愉快。阿爾瑪毫不客氣地批評了馬勒的作品,措辭激烈,態度粗野。直到朋友提醒她的行為有失風度時,她才猛然醒悟過來,並羞愧地逃出了客廳。然而馬勒卻深深地被阿爾瑪迷住了,他大度地原諒了阿爾瑪的冒失,並開始追求這個比他小20歲的年輕女孩。阿爾瑪逐漸被馬勒所吸引,並最終答應了他的求婚,甚至同意他的要求放棄了音樂創作。或許正是這一點預示了他們未來的生活裂縫。阿爾瑪漸漸感受到壓抑,最終女兒的死把她推向了崩潰的邊緣。
她來到温泉療養院並在那裏遇上了年輕英俊的建築師沃爾特·格羅皮烏斯,並很快和他墮入了情網。這段戀情令馬勒十分痛苦,他要求阿爾瑪作出選擇。經過一番艱難的掙扎,阿爾瑪回到了馬勒的身邊。但顯然這次複合並沒有消除已經出現的隔閡。幾年後,馬勒離開人世,可阿爾瑪並未因此走出那段婚姻的陰影。相反,她陷入了對馬勒的終生崇拜與刻骨銘心的懷念中。
她與格羅皮烏斯的婚姻也並不幸福,實際上她並不滿足於枯燥的家庭生活。當她遇上敏感神經質而熱情似火的畫家奧斯卡·柯柯式加時,她結束了這段婚姻。
阿爾瑪與柯柯式加捲入了激情的旋渦中,而阿爾瑪卻不能忍受他的佔有慾,處於狂熱之中的柯柯式加陷進了絕望中,他決定參加一戰以暫時擺脱這種煎熬。而當他從戰場上死裏逃生歸來時,阿爾瑪以為他已死去而和詩人弗朗茨·威夫走到了一起。這也是第一個稱讚她的音樂才華的男人。
[1-3] 

風中新娘演職員表

風中新娘演員表

風中新娘職員表

導演 布魯斯·貝爾斯福德
編劇 Marilyn Levy

風中新娘幕後製作

導演布魯斯·貝爾斯福德來自澳大利亞,他已經有一系列令人難忘的作品,包括得到奧斯卡獎提名的《温柔的憐憫》(Tender Mercies)和《為黛茜小姐開車》(Driving Miss Daisy)其中後者為他摘取了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獎。在這次輝煌之後,他一直沒能有太出色的作品,1997年的《天堂之路》(Paradise Road)和由莎朗·斯通主演的《最後生死戀》(The Last Dance)都反響平平。直到1999年才憑藉《雙重陰謀》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重新得到關注。
男主演喬納森·普萊斯是英國著名演員,和大部分英國演員一樣,他擁有相當深厚的戲劇功底,戲路十分寬廣,並憑藉《玻璃情人》(Carrington)成為了戛納影帝。而在百老匯,他兩次奪得戲劇託尼獎。他更讓普通觀眾熟悉的影片應該是007影片《明日帝國》中的大反派和《艾薇塔》中的貝隆。另一位男主演樊尚·佩雷因《芳芳》、《印度支那》等影片已經奠定了法國浪漫情人的形象,他那雙會放電的眼睛令萬千少女為之瘋狂。作為法國年輕男演員中的代表,他最近兩年來到好萊塢發展。
影片的重頭戲無疑落在女主角身上,薩拉·温特對觀眾來説是個陌生的名字。這是她第一次獨挑大樑,此前她只在《魔鬼末日》和《勾魂時分》(Lost Souls)中演過配角。此次出演世紀之初的繆斯女神可望為她開闢一條星光大道。
影片牽涉到了多位著名藝術家,對於熟悉西方現代藝術史的觀眾來説,這都是一些如雷貫耳的名字。
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是奧地利籍波西米亞作曲家、指揮家,他作為以維也納為中心的著名交響樂派最後一位作曲家享有很高的聲譽。影片中涉及到他與阿爾瑪的女兒的死,他為悼念女兒所作《大地之歌》,是他的代表作。
奧斯卡·柯柯式加(Oskar Kokoschka)是奧地利表現主義畫家,他的文學才華使他能夠從對自然和人物精神世界的理解和挖掘中創作繪畫。他在1913年遇見阿爾瑪,並與她同居旅行。兩年之後他為戀人創作了成為其代表作的《風中的新娘》,本片名字即來源於此。這張充滿幻景與寓意的畫以飄忽的造型、運動的線條和冷酷的藍色調暗示了這段對他而言十分不幸的愛情,他在畫中表現出一貫的激動不安的神經質情緒,這亦是戀情動盪不定的體現。
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則是在世界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包豪斯學派的開創人。
這些藝術家心目中的繆斯女神阿爾瑪·申德勒(Alma Maria Schindller)出身名門,父親是一位畫家,母親是名噪一時的演員。她很小就表現出在音樂上的天賦,並接受了良好的音樂教育。16歲時,她已經吸引了無數藝術家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不僅僅因為她的美麗優雅,她的博學多才也令人刮目相看。20歲時她已經創作出一些相當有水平的樂曲,這些作品到後來才發表,其中顯露出她獨特的趣味和準確的技巧,並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儘管阿爾瑪令人驚訝地擁有如此眾多的大藝術家為她瘋狂,但她仍然是個被男權社會所壓制了的不幸女人。她那開放率直個性與當時還帶有濃重維多利亞色彩的保守社會格格不入,而音樂才華更是完全葬送在她身邊那些驕傲男人的妒忌中。他們只把她當作為自己帶來靈感的繆斯,卻無法容忍她獨立地施展才能,於是他們總是試圖完全佔有她來保持自己的優勢地位。於是阿爾瑪通過不斷變化的愛情來擺脱這種壓抑,似乎想以感情和肉體的解放來釋放被壓制的激情和自由。或許在某種意義上,她可以算是女性主義者的先鋒,但顯然她沒能走出男權社會的陰影,在人們心中她只是成為了擁有無數風流韻事的交際花。

風中新娘影片評價

近兩年,國際影壇又掀起了將鏡頭對準那些名人的愛情糾葛的浪潮。前年法國就推出了朱麗葉·比諾什主演的、描寫喬治·桑與繆塞的感情的《世紀孤兒》,今年則有了這部同樣富有傳奇色彩的《風中新娘》。但這部影片得到的評價是貶多於褒。
最大的問題來自於劇本。影片想把阿爾瑪塑造成為女性主義者的先鋒,但根本沒有表現出阿爾瑪複雜的性格,展現出一個沉醉於男人對她的迷戀同時又極力要反抗其壓迫的女人內在的矛盾性,讓人無法體會到她一切行為的動因和推動力。整部影片只是學究式的強調她的音樂天賦,卻沒有任何具體證據生動地表現出這一點,反而看上去僅僅像個藝術票友。在表現她與情人的關係上,毫無激情,既沒有他們之間發生的任何情感反應,也沒有説明她究竟如何激發了那些藝術家的靈感。導演和編劇只是確信這是歷史的必然,理所當然應該如此。劇本空虛浮誇,粗糙草率。過多依賴台詞,而非演員表演和具體場景來表現,但它的台詞又混亂而不可理喻,愚蠢乏味。導演對那些古老的建築、傢俱、服飾表現出比對人物性格和主題深度更多的興趣。佈景、美工設計等華麗,但由於缺少戲劇張力和鮮明形象,整部影片空洞無物。
在對影片重心之一温特的表演上,各種評論倒是莫衷一是。貶者認為她的表演毫無深度,將優雅的貴族、睿智的藝術家和富有魅力的女人表現得像個任性而粗野、冷漠的小女孩。幾十年如一日少女式的單純,沒有變化和層次感,也嚴重缺少激情。而褒者則稱讚她以敏鋭的目光和憂鬱的神色,令人信服地塑造了迷人的阿爾瑪,謎一般的表演細膩地展現了阿爾瑪的多變的性格,是一位值得關注的新秀。
得到一致認同的是影片的配樂和攝影。馬勒和阿爾瑪的樂曲被成功地編織進影片的背景中,而唯美的畫面效果足以為攝影師拿下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