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顳顬孔

鎖定
顳顬孔,是指眼眶後面的顱頂附加的孔,一般為咬合肌附着的位置。
中文名
顳顬孔
外文名
Temporal fenestrae
釋    義
眼眶後面的顱頂附加的孔
特    點
早期爬行動物沒有該孔

顳顬孔簡介

顳顬孔 顳顬孔
早期爬行動物沒有該孔,龜鱉目沒有顳顬孔,屬於無孔亞綱
恐龍和鳥類有兩對顳顬孔,屬於雙孔亞綱
類哺乳爬行動物以及由其進化而成的哺乳動物有一對顳顬孔,屬於單孔亞綱,是一羣羊膜動物。顳顬孔即太陽穴
調孔亞綱是海生的爬行動物,其特徵是頭骨有大的上顳孔而缺少下顳孔

顳顬孔單孔亞綱

單孔亞綱(Synapsid)也被稱成似哺乳爬行動物,是一羣羊膜動物,包含羊膜動物中所有與哺乳類關係較近的物種。單孔亞綱是羊膜動物中兩個主要生物羣之一,另一個生物羣為蜥形綱。它們在頭骨的兩側各有一對下位的顳孔,位於眶後骨和鱗骨之下,稱下顳孔,因此單孔亞綱有時也稱為下孔亞綱、合弓綱
有些單弓動物(包括哺乳類)可能是温血動物,但早期單弓動物如盤龍目可能大部分是冷血動物。

顳顬孔雙孔亞綱

雙孔亞綱是主幹的爬行動物,在最初的爬行動物登場後不久就已經出現,在最初的時期雖然不是主要的爬行動物,但是隨後一直成為爬行動物中佔絕對優勢的類羣。鱗龍次亞綱是雙孔亞綱中的原始類型,是出現於石炭紀晚期的第一批爬行動物之一,也是後來出現的各類新興爬行動物的祖先。鱗龍次亞綱直到現代仍然繁盛,是現代最繁盛的爬行動物,包括現存爬行動物的絕大多數成員。
鱗龍次亞綱(Lepidosauria)
本次亞綱是原始的雙孔類,頭骨有二個顳顬孔,它們被眶後骨和鱗骨形成的骨棒所分開。本次亞綱有三個目,包括現存的蛇、蜥蜴和僅見於新西蘭幾個小島上的罕見的喙頭蜥,以及一些古生代中生代原始的已絕滅的小型爬行類。
初龍次亞綱(Archosauria)
本次亞綱是進步的雙孔類。中生代在地球上佔統地位的爬行動物均包含在本次亞綱內。稱為爬行類時代或恐龍時代的中生代,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指本亞綱中多種多樣的巨大成員而説的。

顳顬孔無孔亞綱

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出現於石炭紀晚期,下分三個目:杯龍目(Catylosauria) 、龜鱉目(Chelonia)、中龍目(Mesosauria) ,僅存龜鱉目。

顳顬孔調孔亞綱

海生的爬行動物,其特徵是頭骨有大的上顳孔而缺少下顳孔。根據適應水生特化的程度不同分為兩個次亞綱,即聯龍次亞綱(Synaptosauria)和魚龍次亞綱(Ichthyopterygia)。
聯龍次亞綱(Synaptosauia)
眶後骨和鱗骨構成上顳孔的下界;頭很小,口大;頸較長;身體寬扁;因適應水生,四肢發展成橈足,指骨數目加多;肢帶骨的腹側壯大而背側(如肩胛骨、腸骨)退化。橈足上的骨頭呈柱棒狀。根據食性不同,本次亞綱的爬行動物可分為兩個目:即蜥鰭目(Sauropterygia),牙齒長而税利,食魚;盾齒龍目(Placodontia),後部牙齒板狀,有壓碎作用,食軟體動物。
侏羅紀和白堊紀非常興盛,分佈幾乎遍及全世界(除南極、南美)的蜥鰭目蛇頸龍類是本亞綱典型而重要的代表。
魚龍次亞綱(Thyopterygia)
本次亞綱的成員是高度特化適應水生的海生爬行動物,或叫魚形爬行動物。本次亞綱只有一個魚龍目,其特徵是後額骨和上顳內構成上顳孔的下界;身體魚形,有大的像魚樣的背鰭胸鰭、腹鰭和尾鰭,脊柱伸入尾下葉;頭大,眼大,吻長,有長的利齒,肉食。魚龍類可能在晚古生代晚期起源於杯龍類,在三疊紀早期已完全特化成魚形,繁盛於侏羅紀,少數殘存到白堊紀。它們的分佈幾乎遍及全世界各個大陸(除南極洲、非洲外)。Ichthyosaurus(魚龍)是本亞綱的典型代表。
我國的魚龍類化石集中於三疊紀,分佈地區頗廣,西藏、貴州、安徽均有發現。如Himalayasaurus(喜馬拉雅魚龍)、Mixosaurus(混魚龍)、Chaohusaurus(巢湖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