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顯示性偏好理論

鎖定
顯示性偏好理論(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默爾森(P.Samuelson)提出來的,其基本精神是:消費者在一定價格條件下的購買行為暴露了或顯示了他內在的偏好傾向。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來推測消費者的偏好。這是一種不基於“偏好關係(效用函數)—消費者選擇”的邏輯思路,而是一個相反的過程,即“消費者選擇—偏好關係”。
中文名
顯示性偏好理論
外文名
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
提出者
保羅·薩默爾森
類    別
理論

目錄

顯示性偏好理論概念

該理論可以從消費者行為分辨最好的可能選擇。換句話説,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可以顯示他們的喜好。理論的出現,是基於消費者需求理論邊際替代率作為依歸。而邊際替代率的假設,就是消費者是為了把效用最大化而作消費決定。雖然效用最大化的假設不受爭議,但需求理論隱含着的效用函數就難以被準確計算。顯示性偏好理論就能彌補需求理論的不足,借觀察行為來界定效用函數。

顯示性偏好理論假設

假設某人有兩個消費選擇:買兩個蘋果和三條香蕉,或者買兩條香蕉和三個蘋果。如果兩個選擇的費用一樣,而他選了前者,那就表示某甲喜歡前者多於後者。然後,這顯示前者永遠都較後者受歡迎。如果該消費者買後者,就一定是他負擔不起買前者的費用。該理論進一步顯示,偏好是帶有傳遞關係的。如果我們有A、B、C 到 Z 多個選擇,而偏好 A 多於 B 、 B 多於 C ,如此類推。那結論就顯示出,我們對 A 的偏好多於 C ,一直數下去,多於 Z 。有了這套理論,經濟學家就可以規劃與消費者理論的模組一致的無差異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