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顏黎民

鎖定
顏黎民(1912—1947),原名顏邦定,又名則悔、導黎,顏黎民為其筆名,在解放戰爭時期其化名白鋭, [1]  他於1911年12月生,系梁平縣城南鄉太陽村人。 [2]  1930年赴北平,後入天津市南開中學,宏達初中畢業後,考入北平志成中學高中(今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 [11]  顏黎民1934年為北平宏達中學(北京師範大學實驗二龍路中學,原二龍路中學 [9-11]  )學生,次年以“共產嫌疑”被捕下獄。顏黎民出獄後不久即化名以孩子的口吻向魯迅求教、索要書籍、照片。魯迅熱情地作了答覆並滿足了他的要求。 [5] 
中文名
顏黎民
別    名
顏邦定
則悔
導黎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11年12月
逝世日期
1947年7月
出生地
重慶梁平

顏黎民人物經歷

顏黎民,原名顏邦定,又名則悔、導黎,顏黎民為其筆名,在解放戰爭時期其化名白鋭,他於1911年12月生,系梁平縣城南鄉太陽村人。 [2] 
顏黎民曾在萬縣省立第四師範初師部讀過書。1930年赴北平,後去天津南開中學學習。初中畢業後,考上北平志成高中(今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 [6-7]  ,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加入中國共產黨。 [2] 
1938年,顏黎民奔赴延安抗大學習,畢業後分配到安徽蘆江作民運工作,爾後參加人民軍隊。1947年7月,他在南麻戰役牛頭崮戰鬥中英勇犧牲,時任三野二縱某營教導員。解放後,顏黎民的母親享受國家革命烈士家屬的待遇。 [2] 

顏黎民人際關係

顏黎民與魯迅曾有過交往。在北京讀書時間,除參加革命活動外,顏黎民還愛好文藝,崇拜魯迅先生,曾幾次寫信向他請教,魯迅也兩次回信並贈照片以教誨他,鼓勵他。他因為思想進步,要迎接黎明,建設新的中國,所以給魯迅寫信時開始改名“顏黎明”。魯迅曾給他回過兩封信,其中一封寫於1936年,魯迅還寄給顏一張照片,照片背面有魯迅的親筆題字;“黎民弟 魯迅”字樣,現珍藏在他的外甥女周顏媛處。 [3] 
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 [8]
顏黎民在北平讀書期間,與他的堂叔顏伏交往密切。顏伏雖是叔叔,兩人卻年歲相仿,到北京的時間也差不多。兩人都愛讀革命書籍,思想都很進步。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叔侄都參加抗日救亡工作,前後共同生活五六年。 [3] 
顏伏原名顏宗羲,今梁平縣蟠龍鎮老林村人,曾擔任上甘嶺戰役炮兵司令員,立下赫赫戰功。顏伏與顏邦定同村,是他的同族叔叔。北平工作期間,顏伏參加了由中共北平市臨時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的著名的 “一二 ·九”抗日愛國運動,還三次被捕,但均未暴露身份而獲釋,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受中共北方局的選派,顏伏於1937年赴延安抗大學習,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一員 。而就是在這一時期,顏黎民聯繫上了六叔顏伏,並在他的帶領下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革命道路。 [4] 

顏黎民人物事蹟

魯迅兩次回信的青年
1936年春,魯迅的肺結核已是晚期了,身體相當虛弱,卻仍於4月2日和4月15日兩次為一個素不相識的名叫顏黎民的青年寫了回信 。魯迅的回信言語真誠平實,對一個陌生人如此親切自然,無所不談 ,像是多年的老朋友。魯迅在4月15日的回信中形象而深刻地闡述了應該讀什麼書、怎樣讀書的問題,而這封信後以《給顏黎民的一封信》為題目,被選進全國小學語文課本,成為傳統篇目,惠澤幾代人 。 [4] 
20世紀70年代末,人民文學出版社準備編輯出版16卷的《魯迅全集》。為給魯迅寫與顏黎民的兩封信作註釋,1980年,魯迅日記註釋組的同志們在深入調查後終於弄清了顏黎民的真實身份——“顏黎民,原名顏邦定,四川省梁平縣(今屬重慶市)人”。 [4] 
顏邦定寫的第一封信是他1935年因“共產黨嫌疑”在北平被捕入獄,次年出獄後於3月27日化名“顏黎民”,以一個孩子的口吻給魯迅先生寫的。信中談到了父親的嚴厲,曾把他關在黑屋子裏;他六叔(顏伏)拿魯迅的書給年齡不到20歲的青年看;他還向魯迅先生索要兩本書和照片,並詢問先生他該看什麼書。而魯迅在信中分別作了迴應與解釋,如“不過孩子也會有錯處的,要好好地對他説”;“你們所要的兩本書,我已找出,明天當託書店掛號寄上,並一本《表》,一本雜誌(《海燕》第2期)”;“你們不要專門看文學,關於科學的書(自然是寫得有趣而容易懂的)以及遊記之類,也應該看看的”等等。1936年4月14日,魯迅又收到了顏黎民的信,顏在信中大致説了關於先生寄的書和信已收到;他專愛看先生的書,還專愛看文學書;他想把先生致他的信公開發表而徵求意見等內容。 [4] 
魯迅在接到信的第二天夜裏便寫了回信,即成為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小學課文《給顏黎民的信 [7]  ,其字裏行間流露着真情,也寄予着對青年一代的希望。而顏黎民由一個愛好文學的青年開始投身革命的洪流,繼而成長為一名職業革命家,與魯迅的教誨與影響是不無關係的。 [4] 

顏黎民人物紀念

顏黎民犧牲時尚未結婚,父親顏紫驤於解放前逝世,家裏只有年老的母親和比他小8歲的妹妹顏娥,沒有其他親人。30年代參加革命後,幾乎與家裏斷絕了聯繫,所以他的革命事蹟家鄉人很少知道。上世紀50年代,《魯迅全集》出版,魯迅《給顏黎民的一封信》,引起了讀者的重視,1960年北京景山學校進行語文教育教學改革試驗,將魯迅致顏黎民的第二封信收入了小學教材,且要求學生背誦。 [8]  80年代後收入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以後,全國幾千萬青少年知道了這位革命文學青年。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