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頭版內幕

鎖定
《頭版內幕》是Andrew Rossi導演的影視作品,講訴進入了對於外人來説充滿着神秘色彩的《紐約時報》的編輯部,為觀眾介紹了一個成熟的媒體內部的運作環境和工作體系。影片曾參加的聖丹斯電影節
中文名
頭版內幕
外文名
Untitled New York Times Project
其他譯名
頭版:跟隨《紐約時報》的一年
類    型
紀錄片
製片地區
美國
導    演
Andrew Rossi
編    劇
KateNovackAndrew Rossi
主    演
David Carr
片    長
100 分鐘
上映時間
2011年6月24日

頭版內幕劇情簡介

頭版內幕劇照
頭版內幕劇照(2張)
遵循的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拍攝方式的紀錄片傳統,《頭版內幕》以一個巧妙、靈活又嫺熟的角度,憑藉着一種絕無僅有的使用權,直接進入了對於外人來説充滿着神秘色彩的《紐約時報》的編輯部,細緻地檢驗了一個成熟的媒體內部的運作環境和工作體系。 在這樣一個網絡的傳播速度早就已經超越了印刷品、並躍居成為我們主要的新聞來源的時代,美國的報紙業都瀕臨着走向破產的可怕命運——對焦在一個充滿着動亂和不穩定的時期,這部紀錄片完整地收錄了媒體工業的轉變,除了像布萊恩·斯特爾特和蒂姆·阿朗戈這樣的記者編輯之外,還有文風犀利且才華橫溢的大衞·卡爾,在他們自己的報紙面對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們也都在經歷着屬於自己的掙扎與蜕變。與此同時,不管是報業的編輯還是出版商,他們都需要處理的是一個迫在眉睫的與存在主義有關的挑戰,主要來自於像“維基解密”這樣的全新的新聞載體……作為一個眾望所歸的平台,這個網站不僅重新定義了電腦的價值,而且還滿足了讀者想要免費在線閲讀新聞的需求。 即使是在如此嚴峻的夾縫中舉步維艱,報紙新聞業卻始終能夠保持住一個持續發展、茁壯成長的勢頭,這部紀錄片賦予我們的無疑是一個難得一見的機會,以一種零距離的姿態見證了他們是如何秉持着一種活躍、積極的心態,通過爭論、合作以及不屈不撓的頑強的決心,獲得足以記錄在案的箴言警句和非常具有技巧性的頭版頭條的,每天都在偉大的新聞體系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奇蹟……在一個異常艱難的環境當中,你可以從對那些從事新聞行業的記者的帶有細微差別的描述上,親眼看着他們是如何源源不斷地創造出非凡且轟動的新聞作品的。 這部紀錄片所依據的核心內容,全部都是圍繞着一個最吸引人且急待解決的問題展開的,相信每一個關心美國乃至全世界異常嚴酷的媒體環境的人,都迫切地想要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不管你是不是《紐約時報》的讀者,也不管你是不是報紙的死忠擁躉,相信你都會感到好奇——在如此快速發展的形式下,這個以事實為依據、曾經重新定義了我們的社會的原始的新聞報道,是不是真的會缺席未來的媒體份額? [1] 

頭版內幕職員表

導演
Andrew Rossi
編劇
Kate Novack/Andrew Rossi
製片主管
Josh Braun/Kate Novack/Alan Oxman/Andrew Rossi/Adam Schlesinger/Daniel Stern
攝影
Andrew Rossi
剪輯
Chad Beckim

頭版內幕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備註
Sarah Sarah Ellison Herself
Larry Larry Ingrassia Himself
David David Carr Himself
Deenies Dennis Crowley Himself
Bruce Bruce Headlam Himself
Evan Evan Williams Himself
Richard Richard Perez-Pena Himself
Paul Paul Steiger Himself
Clay Clay Shirky Himself
Markos Markos Moulitsas Himself
Vrian Brian Stelter Himself
Seth Seth Mnookin Himself
Alex Alex S. Jones Himself
Nicholas Nicholas Lemann Himself
Ian Ian Fisher Himself

頭版內幕幕後花絮

報紙行業的發展趨勢和走向 《頭版內幕》通過對《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內部左右新聞業的決策力和判斷力的結構體系的展示,繼而對美國非常傳統且經典的報紙工業做出了一番迷人的描述,探討和挖掘了這一媒體形式是如何在這樣一個全員革命的時代,想盡一切辦法繼續生存下去的。在以網絡和博客作為基礎並迅速發展壯大的大膽且極具創造力的全新的新聞環境下,帶有着深厚的歷史色彩的紙媒,在科技、經濟和文化的劇變中一路蹣跚地前行着……然而,在這部紀錄片當中,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擁有着一如既往的激情和活力的《紐約時報》,由一羣信念堅定、追求實際的新聞記者統領並支配,他們持有的是永恆不變的決心,曝光了一系列對於我們所處的時代來説最重大的事件,當然也包括了他們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所經歷的很有傳奇色彩的轉變。 在長久以來的電影人搭檔安德魯·羅斯(Andrew Rossi)和凱特·諾瓦克(Kate Novack)看來——他們曾經在2006年一起製作過另外一部紀錄片《天堂的宴席》(Le Cirque: A Table in Heaven),他們覺得自己無疑佔據的是一個空前絕後的優勢,可以進駐《紐約時報》充滿着神秘色彩的內部世界長達一年的時間,而且還選在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折期……維基解密(Wikileaks)的出現不僅威脅着要改變整體的傳媒分佈環境,還讓編輯部面臨裁員和解僱的困窘局勢。很快,困擾着所有人的最大疑惑已經不僅僅是這份報紙本身的存亡問題了,而是全美國的新聞出版業會不會在這次動盪中土崩瓦解?在《頭版內幕》追尋答案的過程中,同時還以一種令人神清氣爽的切入點,進入了一個堅守傳統觀念的老派價值的世界,從發生牴觸和碰撞,到匯聚出一個達成一致的平衡,並最終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部紀錄片追蹤的是4位受到了動盪的媒體現狀的重大影響的新聞記者的腳步,他們分別是堅定勇敢的大衞·卡爾(David Carr)、專門報道伊拉克新聞的蒂姆·阿朗戈(Tim Arango)、由博客達人轉行成為媒體人的年輕的布萊恩·斯特爾特(Brian Stelter)以及對他們嚴格要求的編輯布魯斯·海德蘭(Bruce Headlam)——安德魯·羅斯和凱特·諾瓦克意圖從他們身上捕捉到的是反襯出《紐約時報》的特殊的衝撞的人格展現,包括經常出現在編輯部的彼此間的互相責難,還有記者們為了讓自己的新聞佔據報紙的頭條位置耍的一些伎倆和小花招,至於海德蘭的任務,就是努力地控制住些混亂的局面。與此同時,《頭版內幕》還從旁窺探到了幾個足以撼動報紙本身的存在力度的醜聞,從記者傑森·布萊爾(Jayson Blair)長期炮製假新聞被揭穿,到朱迪思·米勒(Judith Miller)在戰爭前對伊拉克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的不實的封面報道……然後又回顧了過去曾經引發過重大的改革的歷史事件,其中包括“五角大樓文件”和“水門事件”,以此製造共鳴和對比。 當阿道夫·奧克斯(Adolph Ochs)於1896年買下《紐約時報》的時候,他就曾經發誓要報道“所有適合印刷出來的新聞時事”,以事實作為根據和基礎,使得這份報紙與當時慣用煽情主義手法的黃色新聞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隨後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裏,《紐約時報》發展成了一個新聞聚集的核心力量,它的紙張不僅成為了傳遞信息的媒介,而且還刊登過很多對全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文章——追溯它的歷史,從這個編輯部走出去的記者收穫的是超過100個普利策獎,比任何一個新聞組織或機構都要多得多。 但是,到了2009年,《紐約時報》也進入了一個異常艱難的時期,不管是發行量還是廣告份額,都呈現出的是急劇下滑的趨勢……有超過100個員工收到了提前退休的通知,就在全美國的報紙行業紛紛走向破產和倒閉的時候,《紐約時報》是否能夠生存下去也成了一個搖擺不定的問題——這也是這麼多年以來的第一次,人們開始有了一個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疑問,他們想要知道,這份伴隨了幾代人的報紙,最終真的只能面對歇業的命運嗎?在絕境中求生存 正是在這個空氣裏凝聚着壓抑和緊張的非常時期,紀錄片導演安德魯·羅斯決定冒險進入《紐約時報》的編輯室……當時他正為了另外一部電影作品與資深記者大衞·卡爾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作為這份報紙最豐富多彩且熱情洋溢的擁護者,卡爾向羅斯詳細地解釋了《紐約時報》在媒體業發展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角色的變更,於是羅斯意外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環顧了一下編輯部,突然被自己周遭躁動不安且瀕臨毀滅的氛圍給深深地吸引住了,羅斯回憶道:“我和卡爾當時就坐在編輯部裏,我意識到,這裏發生的一切具備的是足夠的魅力和吸引力,完全可以成就出一個電影故事——因為我已經把此當成了一個出發點,可以着眼於新聞出版業正在面對的巨大危機,可反過來想想,這同時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在安德魯·羅斯的設想當中,他決定讓自己完全“浸泡”在《紐約時報》的新聞世界裏,和記者們一起展開日常的工作和對時事新聞的追蹤……然而,羅斯的想法也具備着很大程度的不穩定性,因為這早就成了《紐約時報》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傳統,他們對鏡頭特別地敏感,而且禁止攝像機進入新聞製作背後的私人領域,尤其是涉及到談話內容的部分。在半年的時間裏,羅斯見到了媒體編輯布魯斯·海德蘭,而他隨後也成為了《頭版內幕》的一個重要的目標人物,與他一起的還有報紙的執行編輯比爾·凱勒(Bill Keller)——羅斯儘量讓自己在編輯部裏變成了透明的空氣,並做出了小心謹慎的商討和議論,最終,他用攝像機捕捉到的全部都是一些完整而且很私人的東西,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現象。 和經常合作的製片夥伴凱特·諾瓦克一起,安德魯·羅斯在位於曼哈頓的《紐約時報》總部呆了14個月的時間,而他需要面對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和編輯部裏的人建立一種融洽的關係,儘可能地去適應報紙產業有如閃電般的快節奏。羅斯嘗試着獲得新聞中心裏的14名記者的信任,裏面只有兩位女性,可惜不幸的是,她們都拒絕出現在鏡頭裏。事實上,羅斯大多時候都將自己當成了一個男性工作人員,這也幫助他很快融入到編輯部的大環境當中,羅斯説:“我知道除非我能獲得記者和編輯的信任,否則我根本就沒辦法完成這部紀錄片……如果我帶着太多的工作人員一起進入編輯部的話,就會破壞那種私人空間的封閉性,所以對於我們來説,《頭版內幕》無疑是一部完全不同類型的作品。其實我知道,這只是時間問題而已,我想讓自己完全變成傢俱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前兩個月的時候,我經常坐在一個很矮的文件櫃上,編輯和記者們則都在他們的小隔斷裏,有的時候,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只為了等待隨時有可能發生的一些事情。” 安德魯·羅斯猜測的沒錯,果然,沒過多久,真的被他等到了,而且是足以改變整個新聞產業的大事件,是當年最具轟動性和爭議性的頭條新聞——維基解密。2010年4月,作為一個非盈利性質的網站,“維基解密”專門公佈隱私和秘密,包括從任何匿名的消息來源以及告密者那裏泄露出來的信息,比如説美軍直升機在伊拉克向人羣掃射的視頻,裏面不但有平民,還有兩個來自於路透社的記者……這段視頻不僅預示着“維基解密”作為一個全新且具有革命意義的媒體播放形式的驚人亮相,而且還提出了一些疑問,其中之一就是何謂記者的終極含義。 同年7月,“維基解密”再一次發佈了一個經過編輯的非凡片斷,裏面結合了超過9萬份機密文件,全部都是關於阿富汗戰爭的,再一次成為了全世界爭相報道的頭版頭條——只不過這一次,“維基解密”特別找到了《紐約時報》、德國的《明鏡週刊》(Der Spiegel)和英國的《衞報》(The Guardian),給予了這3份報紙的是對這些機密文件的直接訪問權,將主流媒體完全推至一個風口浪尖上……於是越來越多的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了,《紐約時報》會不會和“維基解密”達成全方位的合作意向,亦或只是將其當成了另外一個新聞素材的提供者?如果“維基解密”繞過《紐約時報》,選擇向其他主流報紙提供這些泄露出來的機密信息的話,是不是還會製造出如此不可思議的影響力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