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頜針魚科

鎖定
頜針魚科Belonidae指的是脊索動物門 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輻鰭亞綱 Actinopterygii,頜針魚目 Beloniformes的一科。廣泛分佈於温帶至熱帶海域,以及南美洲、巴基斯坦、印度及東南亞國家等淡水域。
中文學名
頜針魚科
拉丁學名
Belonida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硬骨魚綱Osteichthyes
亞    綱
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
頜針魚目Beloniformes
頜針魚科
分佈區域
廣泛分佈於温帶至熱帶

頜針魚科簡介

體細長而稍扁。體被小圓鱗。上下頜均延長呈喙狀,下頜稍長些。兩頜除有細小尖鋭排列呈帶狀的齒外,還有——行排列稀疏的錐形大齒。鰓孔寬闊。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背鰭和臀鰭相對,但臀鰭起點位於背鰭基部前下方。側線低,近腹緣 [1] 

頜針魚科外形特徵

體細長,稍扁或圓柱狀。頭較長,吻頗突出。眼中大或小。鼻孔大,每側1個,淺凹,內具一圓形嗅瓣。口大,平直,上下頷均延長,長針狀,下頜稍突出。上下頷均有排列呈帶狀的細尖小齒,外側還有1行為排列稀疏的錐形大犬齒。上領多少為眶前骨所遮蓋。犁骨和舌上具齒或無齒。鰓孔寬闊,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下嚥骨癒合,狹長,上具細小尖齒。第三上咽骨分離,稍延長,具少數大小不等的細尖齒;第四上咽骨發達,具細齒。體被小圓鱗。側線下側位,近腹緣。背鰭1個,遠位於背部後方,與臀鰭相對,基部較長。臀鰭起點位於背鰭基部前下方。胸鰭小,上側位。腹鰭小,腹位。尾鰭淺叉形或內凹或圓形,下葉較長 [2] 
頜針魚科

頜針魚科習性

頜針魚科為温熱帶近海上層魚類,有時棲於河口海灣低鹽海區,可進入淡水。有趨光性,以小魚為食。約2齡性成熟,產卵時在近岸集羣,分批產卵,卵粒較大,外生絲狀物。發育過程中最初上下頜均短,後下頜延長,最後上頜伸長。一般叉長在500~800mm之間,大者可達850mm,通常雌體比雄體大。大多在海洋中生活,少數見於淡水,有些種類能在快速遊動中躍出水面。個體較長,最大體長可達1m左右 [2] 

頜針魚科頜針魚科尖嘴扁頜針魚

體長為體高13.6~13.8倍,為頭長3.2~3.3倍。頭長為吻長14~1.5倍,為眼徑14.3體細長,頗側扁軀幹部背、腹緣近平直,相互平行。頭長,頭頂部較平扁。吻尖長突出。大,平直向後伸達眼下方。前上頜骨和下頜骨均延長成長喙。下頜略長於上頜。上、下頜具細尖牙帶,其內側均另具1行稀疏的大犬牙。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牙。眼中大,圓形,上側位。眼間隔寬大於眼徑,旱淺凹狀。鼻孔大,每側1個。三角形,位眼前緣,內具一圓形鼻瓣。鰓孔寬闊。鰓蓋糸9條。鰓蓋膜分離,不與峽部相連。無鰓耙體被細小圓鱗,除頭的頦部及喙上尤鱗外,佘均被鱗,易脱落排列不規則。側線鱗較大。側線下位,前方起於峽部沿腹緣後伸在臀鰭基底始上移·最後止於尾鰭基部。背鰭位於尾部靠近尾鰭起點在臀鰭的第七~八鰭條上方,以第三、四鰭條最長,以後逐漸縮短,外緣凹刻狀。臀鰭與背鰭同形,其基底長於背鰭,起點在背鰭的前下方。胸鰭較小,側位。腹鰭小,後腹位,距肛門較近。尾鰭稍內凹體腔長,腹膜淺灰色。腸胃界限不明。腸粗短,平直,約為體長1/2。肝1葉、下緣尖,長達體腔1/3。鰾長囊型。
體側背上方翠綠色體側下方至腹部為銀白色,側背中央有一灰綠色縱帶,向後直達尾鰭前方、帶的兩側各有1條黑色細線與中央縱帶平行。背鰭和臀鰭後緣突出部及尾鰭末端淡黑色。腹鰭無色。胸鰭末端淡黑色。骨骼翠綠色扁頜針魚為暖温性近海中上層兇猛魚類。喜棲於河口,不成大羣。以幼魚及小蝦為食。卵膜具細絲20多條、用以纏附海藻上。初孵的仔魚上、下頜不延長,經籃魚發育階段,先長出延長的下頜,然後上頜再伸長。沿海夏季較常見。用流刺悶可少量撲獲,因具趨光性,在燈光誘捕上層魚時亦常被兼捕。肉可食用分佈於朝鮮、日本及中國沿海標本4尾體長422~512毫米,採自青島、沙子口、日照、石島 [3] 
參考資料
  • 1.    王所安等編著,河北動物志 魚類,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05月第1版,第190頁
  • 2.    倪勇,伍漢霖主編,江蘇魚類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1,第427頁
  • 3.    成慶泰 周才武主編,山東魚類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02月第1版,第2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