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預期收入理論

鎖定
預期收入理論是指認為借款人的預期收入可以作為衡量償還貸款能力標誌的理論。銀行為保持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原則,不一定要求貸款均是短期的,關鍵在於借款人的預期收入。貸款並不能自動清償,貸款的清償依賴於借款者同第三者發生交易時獲得的收入,即借者未來的收益是還款的來源。而借者的未來收入是可以預期的,如果借款人預期收入穩妥可靠,銀行可以提供各種貸款。 [1] 
中文名
預期收入理論
外文名
Anticipated Yield Theory
產生年代
20世紀40年代
積極意義
促進了商業銀行貸款形式的多樣化

預期收入理論基本概念

預期收入理論(Anticipated Yield Theory,the anticipated-income theory)

預期收入理論產生年代

預期收入理論產生於20世紀4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家普魯克諾於1949年在《定期存款及銀行流動性理論》一書中提出的。該理論認為,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取決於借款人的預期收入,而不是貸款的期限長短。借款人的預期收入有保障,期限較長的貸款可以安全收回,借款人的預期收入不穩定,期限短的貸款也會喪失流動性。因此預期收入理論強調的是貸款償還與借款人未來預期收入之間的關係,而不是貸款的期限與貸款流動性之間的關係。
預期收入理論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的背景之下。從政策導向上看,此時凱恩斯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在西方非常盛行,該理論主張政府應該擴大公共項目開支,進行大型基礎建設項目;鼓勵消費信用的發展,以擴大有效需求從而刺激經濟的發展。因此,中長期貸款消費貸款的需求擴大了;從市場競爭來看,隨着金融機構多元化的發展,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競爭日益激烈,這迫使銀行不得不拓展業務種類,增加利潤率回報較高的中長期貸款的發放。

預期收入理論理論不足

預期收入理論為銀行拓展盈利性的新業務提供了理論依據,使銀行資產運用的範圍更為廣泛,鞏固了商業銀行在金融業中的地位。預期收入理論依據借款人的預期收入來判斷資金投向,突破了傳統的資產管理理論依據資產的期限和可轉換性來決定資金運用的做法,豐富了銀行的經營管理思想。
其不足之處在於:對借款人未來收入的預測是銀行主觀判斷的經濟參數。隨着客觀經濟條件及經營狀況的變化,借款人實際未來收入與銀行的主觀預測量之間會存在偏差,從而使銀行的經營面臨更大的風險。
該理論存在的主要問題:由於收入預測與經濟週期有密切關係,因而可能增加銀行的信貸風險銀行危機一旦爆發,其規模和影響範圍將會越來越大。

預期收入理論積極意義

預期收入理論的積極意義:
1.它明確提出了貸款清償取決於借款人的預期收入,這是銀行信貸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進步,深化了人們對銀行貸款清償的認識。
2.它促進了商業銀行貸款形式的多樣化,從而增強了商業銀行的競爭力,突出了商業銀行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3.促進了生產和消費規模的擴大,加強了商業銀行對國民經濟的滲透力。

預期收入理論主要觀點

1、貸款能否到期歸還是以未來的收入為基礎的。
2、穩定的貸款應該建立在現實的歸還期限與貸款的證券擔保的基礎上。
3、中央銀行可以作為資金流動性的最後來源。

預期收入理論作用

預期收入理論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的背景之下。從政策導向上看,此時凱恩斯的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在西方非常盛行,該理論主張政府應該擴大公共項目開支,進行大型基礎建設項目;鼓勵消費信用的發展,以擴大有效需求從而刺激經濟的發展。因此,中長期貸款及消費貸款的需求擴大了;從市場競爭來看,隨着金融機構多元化的發展,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競爭日益激烈,這迫使銀行不得不拓展業務種類,增加利潤率回報較高的中長期貸款的發放。
預期收入理論為銀行拓展盈利性的新業務提供了理論依據,使銀行資產運用的範圍更為廣泛,鞏固了商業銀行在金融業中的地位。預期收入理論依據借款人的預期收入來判斷資金投向,突破了傳統的資產管理理論依據資產的期限和可轉換性來決定資金御用的做法,豐富了銀行的經營管理思想。其不足之處在於:對借款人未來收入的預測是銀行主觀判斷的經濟參數。隨着客觀經濟條件及經營狀況的變化,借款人實際未來收入與銀行的主觀預測量之間會存在偏差,從而使銀行的經營面臨更大的風險。
參考資料
  • 1.    何盛明. 財經大辭典: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