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須彌福壽之廟

鎖定
須彌福壽之廟,又稱“班禪行宮”,是清代乾隆皇帝為迎接西藏六世班禪入覲朝賀乾隆帝七旬慶典而仿照班禪居所扎什倫布寺形制興建。位於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北面獅子溝的南坡上,普陀宗乘之廟的東面。建於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1] 
須彌福壽之廟坐北朝南,佔地面積3.792萬平方米,以藏式建築為主,建築手法與平面佈局明顯帶有漢式寺院建築特點。其主要建築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分佈。 [1] 
1961年3月4日,須彌福壽之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1994年12月,包括須彌福壽之廟在內的“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 [3] 
中文名
須彌福壽之廟
外文名
Xumifushou Temple
地理位置
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環城北路旁(承德避暑山莊北面獅子溝南坡) [9]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4月1日-4月30日8:00-17:30;5月1日-10月9日7:00-18:00;10月10日-次年3月31日8:30-17:00。 [10] 
門票價格
旺季80元,淡季60元
佔地面積
3.792萬平方米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建築年代
清代
編    號
Ⅲ—71

須彌福壽之廟歷史沿革

須彌福壽之廟建於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為迎接西藏六世班禪入覲朝賀乾隆帝七旬慶典而仿照班禪居所扎什倫布寺形制興建。考慮到熱河(今承德)、北京比西藏炎熱,為六世班禪避暑計,乾隆帝下旨在熱河建須彌福壽之廟;在北京香山靜宜園(今香山公園)建宗鏡大昭之廟,作為班禪夏季駐錫地,將北京西黃寺作為班禪冬季駐錫地。須彌福壽之廟與宗鏡大昭之廟有所不同,須彌福壽之廟的白台在後、紅台在前,佈局和西藏日喀則扎什倫布寺類似。宗鏡大昭之廟的佈局則是白台在前、紅台在後。 [1]  [4] 
六世班禪到達熱河後,乾隆帝在避暑山莊為他舉辦了歡迎儀式,並親到須彌福壽之廟探望六世班禪。六世班禪向乾隆帝進獻禮品40件以及途中日記一冊,日記中記載六世班禪在途中每到一站必祈皇帝萬壽。乾隆帝將自己身披袈裟的畫像贈給六世班禪,並且在須彌福壽之廟中的妙高莊嚴殿舉辦法會,請六世班禪講經,章嘉國師翻譯。 [1]  [4] 
須彌福壽之廟 須彌福壽之廟

須彌福壽之廟建築特點

須彌福壽之廟佈局

須彌福壽之廟其佈局的最大特色是主體建築的大紅台並未如普陀宗乘廟的因勢利導隨山自由佈局,而是居於全寺正中位置,所以通過山門、碑亭、琉璃牌坊之後,直接逼入眼簾的就是巨大的紅台。大紅台之後是呈口字形平面的金賀堂及萬法宗源殿,最後在陡起的山巔樹起八角形的七層黃綠琉璃寶塔為全寺劃下完美句點。大紅台內的妙高莊嚴殿樓高三層,重檐攢尖金頂整個浮於枱面,匕檐每脊各置仰望及俯視之金色雙龍,龍身藉四爪有力地攀附於殿脊,撐起彎曲有勁的身軀,造型勇猛為他處罕見,也更凸顯了大紅台的華麗莊嚴氣勢。殿宇為正方形平面,寬七開間,室內格局如回字形,中央一至三樓挑高成空筒狀,三層各置佛尊,周圍為迴廊,外觀封閉,內庭開敞,其對比頗具戲居效果。 [5] 

須彌福壽之廟特點

須彌福壽之廟是外八廟中最後修建的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將立體建築位於寺的中部,合理利用地形,既保持了扎什倫布的基本特徵,又使得寺廟的立體輪廓與相鄰的普寧寺、普陀宗乘之廟有明顯的區別。其次,碑亭內的御碑是外八廟中唯一一塊設置贔屓的石碑,顯示此廟的與眾不同,可見乾隆對六世班禪的重視。這樣處理就使得這座寺廟的性格更為強烈,也使整個外八廟格外豐富多彩。總之,這座廟宇利用地形的起伏,山勢的高低配置了相應的建築,神同形異地將藏族著名建築在承德地方再現,是羣體組合成功的實例。漢藏建築手法運用自如,反映出中國各民族間文化交流,在建築領域內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6] 

須彌福壽之廟建築形式

須彌福壽之廟的建築有其自己獨特的建築形式。一、是依據中原地區修建佛寺按中軸線向縱深佈置對稱建築的形制,前後營建了數重院落,保持了漢族傳統宮殿的格局;二、是沿襲傳統對稱佈局的同時,根據地形起伏,依山就勢的建築打破了傳統佈局的呆板;三、該廟總體佈局,以漢式傳統佈局為藍本,建造藏式寺廟,是把藏式建築的特點融合進具體的漢式建築內容;四、 把山石與植物的栽植作為彌補建築佈局不足的一種手段。
該廟的建築風格上既具有藏族建築的雄偉外形,又有漢族建築的裝飾手法,是一座漢藏結合的典型建築,但是和其他的漢藏結合式建築相比,又有其自己的特點,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須彌福壽之廟主要建築

須彌福壽之廟綜述

須彌福壽之廟坐北朝南,佔地面積3.792萬平方米,以藏式建築為主,建築手法與平面佈局明顯帶有漢式寺院建築特點。其建築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分佈。 [1] 

須彌福壽之廟山門

山門闢有3個拱門,上面建有門樓,懸掛乾隆帝御題“須彌福壽”匾額。 [1] 
山門 山門

須彌福壽之廟碑亭

碑亭位於山門正北。碑亭四面有拱門,內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立的《須彌福壽之廟碑》。碑頭碑身為一塊整石所造,周圍和兩側都刻有云龍紋樣;碑座為一巨石雕成龜趺,下部基石刻有波濤紋樣,四角還有魚、蝦、蟹、龜等動物裝飾。在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的全部裝飾中,此碑的形制和規格是最高的。碑亭以北,地勢逐漸高起,有不規則的石級三處。 [1] 
碑亭 碑亭

須彌福壽之廟琉璃牌樓

琉璃牌樓為漢式三間、四柱、七樓的形制,翼角飛翹,斗拱層疊。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題刻的乾隆御題匾額“總持佛境”高掛琉璃牌坊上,它是寺廟整體建築風格轉換的標誌和等級的界限。 [1] 
琉璃牌樓 琉璃牌樓

須彌福壽之廟大紅台

大紅台位於琉璃牌坊北面。為須彌福壽之廟的主體建築。頂部平坦,平鋪有方磚;四角各有一座廡殿頂小殿,頂覆琉璃瓦;脊上有吻獸,北面兩殿是鹿,南面兩殿是孔雀。各小殿均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其內供奉金剛佛像。大紅台的內部四周為裙樓,上下共有三層。從第一層南大門可進裙樓。裙樓是木結構建築,內部分隔為400多間。第一層東有四大天王坐像、十八羅漢像、藏傳佛教噶舉派祖師那若巴、回洛巴等説法像。第二層東南角有八角形三層轉塔,塔上雕有龍鳳呈祥圖案。第三層東有7座金漆雕刻的壇城,每座壇城中央與四門各有佛像一尊。 [1] 
大紅台 大紅台

須彌福壽之廟妙高莊嚴殿

妙高莊嚴殿位於大紅台裙樓圍合而成的天井中心。高三層,面闊七間,是六世班禪講經之所。三層上下貫通,重檐攢尖頂,覆銅製鎏金魚鱗瓦,四條屋脊各飾一上一下銅質鎏金行龍兩條,共八條龍,每條重約1噸。據説殿頂共用赤金1.15萬多兩。第一層殿內正中供奉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塑像,稍北供奉釋迦牟尼像,東側是六世班禪講經時用的寶座。第二層供奉釋迦牟尼和阿難、迦葉,以及十八羅漢像。第三層是乾隆帝祈求長壽的轉塔。 [1] 
妙高莊嚴殿 妙高莊嚴殿

須彌福壽之廟萬花仲院

萬花仲院位於妙高莊嚴殿後面,由金賀堂與萬法宗源殿組成,是一個藏式院落。院落平面呈凸字形,外觀是白台。 [1] 
萬法宗源殿位於庭院北面,面闊九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綠剪邊歇山頂。殿前為中庭,東西兩側有深一間的廊廡。南面正中三間,又向南突出二間之深,稱“金賀堂”,前間單層,後面兩層,都是平頂結構。 [1] 
萬法宗源殿 萬法宗源殿

須彌福壽之廟琉璃萬壽塔

琉璃萬壽塔位於中軸線最北端,須彌福壽之廟的最高點。塔下為方形基壇的須彌座台基。塔身八角形。底部周圍有木廊,廊頂上覆蓋黃琉璃瓦。廊內為八角形塔心柱,柱外立有石壁,用石拱和塔心柱相連。石壁四面開拱門,門上和門側都雕有佛像。塔廊之上有石制八角形平座,平座周圍有石欄杆,下掛滴珠板,正中須彌座上是七層的塔身。塔身為實心,腰檐做成單檐,檐下為仿木製磚石斗拱,用綠琉璃磚砌成各層塔面,塔面每層各闢八個佛龕(每面一個),佛龕內有無量壽佛像。塔頂為八角攢尖琉璃寶頂。 [1] 
琉璃萬壽塔 琉璃萬壽塔

須彌福壽之廟吉祥法喜殿

吉祥法喜殿位於大紅台的西北方向。此殿為方形殿宇,分上下兩層,面闊5間,重檐歇山頂,上覆鎦金龜鱗銅瓦。上層額曰“吉祥法喜”,原為佛堂,下層額曰“芬陀普湧”,是六世班禪的居所。 [1] 
吉祥法喜殿 吉祥法喜殿

須彌福壽之廟文物價值

須彌福壽之廟不僅富有高度的建築藝術和特色而且對於加強清王朝與民族之間的團結,共同抵禦殖民主義者的侵略,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歷史作用。 [1] 
須彌福壽之廟繼承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優秀藝術傳統,由於經營的年代、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不同,在造園藝術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它在清代興建的園林中,是一座別具一格的名園,是中國傳統的園林藝術的一個傑出的典範。 [6] 
須彌福壽之廟是乾隆皇帝為六世班禪修建的來京居住、學習、講經的場所,在建築形式上既不同於西藏的扎什倫布寺,也和漢族建築有着區別,為研究清代古建築的風格和特點提供了歷史資料,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須彌福壽之廟中各個建築單體、 匾額、楹聯、碑刻佛像等都有着與其他寺廟不近相同的藝術價值,為研究工作提供了實物珍貴資料。 [6] 

須彌福壽之廟保護措施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3月4日,須彌福壽之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1982年,須彌福壽之廟作為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風景名勝區的組成部分,與其他幾座廟一起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7] 
1994年12月,包括須彌福壽之廟在內的“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 [3] 
2010年8月9日,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正式啓動,項目範圍包括避暑山莊、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等10個文物保護單位,涉及古建築本體保護、 古建築遺址保護等六大類89個項目。 [8] 

須彌福壽之廟歷史文化

六世班禪維護國家統一
建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須彌福壽之廟,正處於清朝的鼎盛時期。曾歷經憂患的西藏高原,在清政府平息了策旺阿喇布坦的叛亂後,又對西藏地方實行了廢除藏王,設噶夏,規定四個噶倫的職權等政治改革,相應地限制了一部分農奴主的勢力,使得班禪、達賴執掌了實權。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保持了和平安定的局面,清政府與西藏的關係也不斷密切。當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英國殖民主義者以狡詐的手段進入日喀則,要求和西藏訂立商約時,六世班禪站在維護民族統一的立場上,態度鮮明地表示:“西藏是屬中國大皇帝管轄,須(聽)命中國皇帝”,以未經清朝皇帝批准而予以拒絕。可是,英國殖民主義者野心不死,多次派侵略分子進藏採取陰謀手段,製造班禪和達賴之間的矛盾,離間西藏地方和清中央政府的關係,以達到侵略分裂西藏目的。西藏政教首領認識到要抵抗侵略就要緊緊依靠清中央政府。因此,六世班禪在得到乾隆舉行七旬慶典的消息後,通過章嘉國師,主動要求朝覲。乾隆皇帝聞此消息,欣然允許。並對此事極為重視。為迎接六世班禪的到來,做了大量的周密準備。參照順治皇帝在北京德勝門外修建西黃寺的先例,仿西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在承德修建了須彌福壽之廟,供六世班禪居住,故又稱“班禪行宮”。 [6] 

須彌福壽之廟旅遊信息

須彌福壽之廟地址

河北省承德市獅子溝鎮獅子園路。

須彌福壽之廟交通

承德市火車站乘15路公交車到避暑山莊站換乘118路公交車須彌福壽之廟站下車

須彌福壽之廟開館時間

8:00-17:00

須彌福壽之廟票價

與須彌福壽之廟合票:旺季80元,淡季60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