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韶山山歌

鎖定
韶山山歌湖南省傳統民歌中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主要流傳在韶山市韶山鄉、大坪鄉和楊林鄉三鄉鎮及周邊鄰近地區。韶山是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故鄉,也是中國唯一一座以音樂命名的城市,相傳舜帝南巡奏韶樂於此,“簫韶九成、引鳳來儀”,故名韶山。隨着清王朝的瓦解,韶樂這種宮廷樂舞也隨之消失。在歷史積澱中與韶樂完美融合在一起的韶山山歌,而今成為研究韶樂的重要依據之一。韶山山歌植根於民間,傾注着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思維,寄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求。
韶山山歌由舜帝南巡演奏韶樂與當地民俗融合而成,分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第一代傳承人是湯瑞仁,曾在國家大劇院、湖南大劇院、台北音樂廳等地演出。表現內容有紅色讚歌、插田歌、思郎君等。據韶山山歌傳承人章金輝介紹,現實生活中韶山山歌很多都是在大山的高處唱的,像田間勞作的時候、都是非常空曠的場地,需要用很高的嗓音來唱,對方才聽得到。 [1] 
中文名
韶山山歌
分    類
民歌
地    區
湖南省韶山市
表現形式
男聲獨唱、女聲獨唱、對唱

韶山山歌基本簡介

韶山位於湖南省中部、湘潭境內,早在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山高路遠,自古就是山歌之地。以歌代語,以歌傳情,韶山人走過了一條從狩獵到農耕的文明之路。
韶山山歌是當地民歌的主體,代表作有《插田歌》、《砍柴歌》等。情歌是韶山山歌中曲目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山歌,幾乎包涵了人類戀愛情感等各種形式。
韶山山歌的美主要體現在語言、結構和調式上。韶山方言中有多個聲母、韻母和聲調,還保留了比較完整的古濁聲母,所以它比其他方言在語氣表達上更為豐富。其結構穩定,多為七言四句、七句體,但在表述長篇故事時,也有多句體和長篇體。調式平緩,主要以羽調、宮調為主,由大、小三度相結合的音調形成明快、爽朗的歌唱旋律。韶山山歌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包含了湘中文化的柔美,還吸收了梅山文化的粗獷與豪邁,並對湘鄉市、湘潭縣、寧鄉縣等周邊地區的民間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現代文化逐漸取代農耕文化,而依附於農耕文化的韶山山歌也失去了以往的活力,逐步走向了衰落,面臨消亡的窘境。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一大批藝術家的努力下,韶山山歌煥發出新的活力。根據《插田歌》創作的《日出韶山東方紅》就是當時最出名的新民歌。進入21世紀,韶山山歌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在各類藝術門類中,如在湖南作曲家劉振球的交響詩《長島人歌》中,韶山山歌能手毛愛霞和毛繼餘就把韶山山歌唱進了國家大劇院和台北音樂廳。 [2] 

韶山山歌風格特點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韶山山歌主要的藝術風格是質樸、粗放、風趣和詼諧,她最大的特點是聲調高亢、拖音帶顫且長。主要表現內容有插田歌、扮禾歌、收工歌、贊新屋、思郎君等,再加上當地的諺語、俗話,一般多為三句體或五句體。表現形式有男聲獨唱、女聲獨唱、對唱、一人領唱眾人和等。
1960年作曲家白誠仁根據韶山山歌曲調編寫的《挑擔茶葉上北京》和《日出韶山東方紅》得到了毛主席的讚揚。而今在話劇、電影、電視劇等多種藝術門類中總能見到韶山山歌的身影,音舞史詩《日出韶山東方紅》中也採用了大量的韶山山歌。
2007年韶山山歌被列為湘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曾受到毛澤東接見的毛愛霞和毛繼餘兩位山歌能手成為代表性傳承人,在作曲家劉振球創作的交響詩《長島人歌》中,兩位受邀在其中進行情歌對唱,並隨湖南交響樂團在湖南大劇院、國家大劇院和台北音樂廳演出多場。2008年9月,韶山市成功舉辦了首屆韶山山歌大賽,為傳承和保護韶山原生態文化走出了第一步。2009年,韶山山歌又在湖南藝術節上獲得了銀獎。

韶山山歌山歌價值

韶山山歌是韶山特有的地理環境與封閉半封閉的生存狀態的產物,而今開放的韶山,在歷史的進步與選擇中,韶山山歌歷經千百年錘鍊更加顯現出她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時代價值。

韶山山歌傳承保護

韶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自2007年成立以來,共普查記錄山歌傳承人34位,整理收集歌曲236首、歌詞5千多字,開展了山歌多項宣傳活動。韶山山歌歷經千百年錘鍊,更加突顯出她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時代價值。 [2] 
2012年,韶山山歌入選湖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