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音蝟因子

鎖定
音蝟因子是刺蝟信號傳導途徑中研究最透徹的配體,作為重要的形態發生素(Morphogen),在調節脊椎動物器官發育中起關鍵作用。
中文名
音蝟因子
外文名
Sonic hedgehog,SHH
發現者
艾瑞克·威斯喬斯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

目錄

音蝟因子簡介

音蝟因子(Sonic hedgehog,SHH)是5種刺蝟(Hedgehog,HH)因子(其他四種是沙漠刺蝟因子,DHH、印度刺蝟因子,IHH、Echidna Hedgehog,EHH和Tiggywinkle Hedgehog,TwHH)中的一種。 刺蝟因子是重要的信號傳導途徑。比如它決定四肢以及腦脊髓正中線的形成。音蝟因子在成年個體中也很重要,它控制成年體細胞的分裂。音蝟因子的失控將導致癌症。

音蝟因子發表

這種基因是由199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艾瑞克·威斯喬斯以及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所確認,他們的研究於1978年發表。這個發表更為他們帶來了199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音蝟因子命名

當初於黑腹果蠅(Drosophila)身上進行研究時,發現當這類因子發生突變時,果蠅的幼蟲表皮上會長滿了短的倒刺,就好像刺蝟的模樣。因此就命名為“刺蝟”(Hedgehog)。
及後當發現了更多此類型的基因後,為分別就以“刺蝟”為基本去進行命名。當中有兩種先被發現的刺蝟因子 - 沙漠刺蝟因子(Desert Hedgehog,DHH)以及印度刺蝟因子(Indian Hedgehog,IHH)就是以兩種現實存在的刺蝟去進行命名。而及後發現的“音蝟因子”則是以世嘉一套相當有名的電玩刺蝟索尼克系列裏面,主角刺蝟索尼克(Sonic the Hedgehog)而進行命名。
(值得一提的是,SHH的一種潛在抑制劑命名為“Robotnikinin”,其命名也是源於刺蝟索尼克系列反派蛋頭博士 [1] 

音蝟因子疾病

音蝟因子發生突變,會因腹側正中線缺失而引起全前腦胞遺殘症(HPE)。而音蝟因子在成年個體中的失調亦會導致癌症。
疾病 疾病

音蝟因子研究

果蠅的刺蝟因子在上世紀的90年代早期被克隆。除果蠅外,也有在其他非脊椎動物中克隆這類基因,如水蛭海膽
至於脊椎動物,其直系同源基因於1993年被克隆,包括的動物有小鼠斑馬魚。之後不久,分別於1994年及1995年,第一個大鼠的刺蝟因子也宣告克隆成功。

音蝟因子逸聞

這種利用電玩去命名的原則也發生在前稱Pokemon的Zbtb7因子(與神奇寶貝的名字相同),以及對視力相關的比卡超林(Pikachurin)(以神奇寶貝中的皮卡丘命名)。然前者卻因專利問題被迫更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