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音(拼音:yī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春秋金文 [2]  。音的本義是聲音,引申為消息,如音信、佳音。又引申為音節。又指音樂。一説“音”本義為音樂,後泛指一般的聲音。
中文名
拼    音
yīn
部    首
五    筆
UJF [3] 
倉    頡
YTA [3] 
鄭    碼
SUK [3] 
筆    順
①點、②橫、③點、④撇、⑤橫、⑥豎、⑦橫折、⑧橫、⑨橫
字    級
一級(編號:1632) [1] 
平水韻
下平十二侵 [4] 
筆畫數
9+0
造字法
象形指事
結    構
上下結構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97F3
四角號碼
0060₁
注音字母
ㄧㄣ

字源解説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指事字。“音”始見於春秋時期,金文(圖1、8、10)和小篆(圖3、4)描畫的都是一個“”字,在口中加了一點指事符號,表示聲音就是從口中發出的。這聲音可以是語音,也可以是樂音。“口”中或加短橫,或加短豎,或加小圓圈,形雖不同,作用一致。“音”與“言”在意義上是有聯繫的。發“言”為聲,聲成文謂之“音”。“音”的基本意義古今一貫。楷書是對小篆的楷化,仍然保持了這個形狀。也有人認為“音”是個象形字,模擬倒置的木鐸及舌。振動木鐸可以發音。從這個意思看,“音”的本義也是聲音。 [2]  [5] 
“音”基本義表示口中發出的聲音或説出的話語,後泛指一切聲音,包括人為發出的和自然的聲音。“音”由聲音引申為話音、口音;話音、口音引申特指字的讀音,如“字音”;又泛指消息,如“音信”等。 [16] 

詳細解釋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īn
名詞
聲響。
sound;voice
《詩經·邶風·燕燕》:“燕燕于飛,下上其音。”
淮南子·地形訓》:“清水音小,濁水音大。”
樂音;噪音;口音;音調音色
〈文言〉特指樂音。
music
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漢·桓寬《鹽鐵論·相刺》:“好音生於鄭衞,而人皆樂之於耳。”
〈文言〉指音樂上的律呂、宮調等。

呂氏春秋·孟春紀》:“其音角,律中太蔟。”
史記·律書》:“殺氣相併,而音尚宮。”

口音,話音。
pronunciation
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而切詣。”
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之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

字音,讀音。

把這個字的音讀準。
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璵璠,魯之寶玉,當音‘餘煩’。”
音節音標單音詞;複音詞
〈文言〉言語;文辭。

《詩經·小雅·白駒》:“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
晉·陸機《文賦》:“塊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緯。”

往來的信件和消息。
news;message;
information
《詩經·鄭風·子矜》:“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蘇曼殊《與劉三書》:“前去信一封,相片三幅,何以久無覆音也。”
音信;佳音;福音;杳無音訊
動詞
讀(某音)。

“區”字作姓時音歐。

名詞
〈文言〉通“”。意思;意義。

管子·內業》:“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音。”
魯迅《墳·摩羅詩力説》:“以偉大壯麗之筆,宣獨立自繇之音。”

yìn
名詞
〈文言〉通“”。

《左傳·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擇音。”
杜預注:“音,所茠蔭之處,古字聲同,皆相假借。”

[6-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上】【音部】於今切(yīn)
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從言含一。凡音之屬皆從音。
【註釋】①聲:言之聲。②有節於外:受外部口腔舌齒的節制。③宮商角徵羽:是中國五聲音階中的五個音階。此指樂音。④聲:潘任《粹言疏證》:“乃指五聲之單出而言。”“五聲之內唯單出無餘聲相應雜(配合)曰聲也。”⑤“絲竹”句:《漢書·律曆志》:“八音:土曰壎(xūn),瓠日笙,(革)曰鼓,竹曰管,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鍾,木曰柷(zhù)。”⑥從言含一:林義光《文源》:“一以示音在言中。” [9] 

説文解字注

【卷三上】【音部】
“聲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注:十一字一句,各本聲下衍也字。《樂記》曰:聲成文謂之音。
“宮、商、角、徵、羽,聲也”注:宋本無也。
“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從言含一”注:有節之意也。於今切。七部。 [10] 

康熙字典

【戌集中】【音部】 音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於今切,音陰。《説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從言,含一。《書·舜典》:八音克諧。《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為之音。疏:以大師吹律為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為音。《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注: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為三名。對文則別,散則可以通。季札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公羊傳》曰:十一而税頌聲作,聲即音也。下雲治世之音,音卽樂也。是聲與音樂各得相通也。
又《易·中孚》:翰音登於天。《禮·曲禮》:雞曰翰音。
又姓。見《姓苑》。
又《正韻》於禁切。與䕃通。《左傳·文十七年》:鹿死不擇音。杜預注:音,所茠䕃之處。古字借用。○按注借用,是古字聲同,皆相假借,且《釋文》作於鳴反,並不作去聲讀,《正韻》非。
考證:“《詩序》:聲成文,謂之音。疏:季扎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謹照原文季扎改季札。 [11]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音字書寫筆順 音字書寫筆順
“立”寬“日”窄。“立”居上居中;首筆點在田字格豎中線,長橫在橫中線,略向右上斜行。“日”居下居中。 [12]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3]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əm
先秦
王力系統
0
ǐəm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ʔ
jəm
先秦
周法高系統
ʔ
iəm
先秦
李方桂系統
·
jəm
西漢



東漢





jəm


jəm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m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əm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əm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i̯əm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0
ǐěm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jĕm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iem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
jəm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ǐəm
(參考資料:漢典 [14]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二十一侵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金切
ʔjĕm
集韻
平聲
下平二十一侵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金切
ʔiem
中原音韻

陰平
侵尋

齊齒呼

全清

iəm
中州音韻


平聲
尋侵





衣金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十侵


全清
於禽切
ʔiəm

去聲
二十沁


全清
於禁切
ʔiəm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七金錦禁急






(參考資料:漢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n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ẽ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ẽ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i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in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ia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i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iɛ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in
44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iɛn
55
陰平
粵語
廣州
jɐm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jɐm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im
55
陰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im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ei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6-19]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97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3-09-30]
  • 4.    平水韻 十二侵  .搜韻[引用日期2019-06-19]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200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2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53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788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50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68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406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90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7
  • 13.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20]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9]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92
  • 16.    子默著. 讀懂漢字 人類生活篇 解析漢字字形的來源與演變[M]. 中譯出版社, 2017.11:20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