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城魏長城

鎖定
韓城魏長城,位於韓城老城南10公里處的龍亭鄉境內。從合陽延伸入境,東起城南村,西至城後村,全長20公里,建於春秋時期梁惠王五十九年(351年)。現存最高的城牆是城北村的東段,高10米,長約430米。在距大朋村東北約05公里處的地段,俗稱烽火台,有四面相對的磚砌窯各一孔。窯高、寬均約2米,深3米,有曾經住人的痕跡。在城北村與馬陵莊之間的城牆,有一高土台,俗稱“箭樓”,原為磚砌,現僅剩部分土台。
中文名
韓城魏長城
建立時間
351年
長    度
20 km
記    載
《史記.魏世家》
文化價值
研究古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

韓城魏長城內容簡介

魏長城南起華陰市華山玉泉院澗西的朝元洞,依地附勢蜿蜒北上,經大荔、澄城、合陽直到韓城的黃河邊沿,全長約300餘里。魏在河西與秦為界,秦對魏一直有吞併之意,因此魏才築城防秦。華陰市境內的“魏長城”,根據《史記.魏世家》記載:“梁惠王十九年築長城”。其實,當時周顯王十七年,秦孝公十年,即公元前353年。距現在已有兩千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又據《史記.蘇秦傳》裏記載:“大王之地,西有長城之界。”這是蘇秦對魏襄王的一句話,由此可見,當時的“魏長城”對魏國來説,即是軍事屏障,又是國界線。早年縣城西關村外,就曾豎着一塊“秦魏分界線”的石碑。此碑毀於“文革”時期。魏長城依南北而築,《史記.秦本記》中記載:“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長。”“魏西界,與秦相接南自華州、鄭縣西北過渭水東岸向北有上郡,鹿州之地皆築長城,以界秦境。”
秦統一中國後,這條古長城的實際作用隨之消失;成為歷史陳跡。經過兩千多的歲月,魏長城只留下一些不連續的殘段。在華陰市境內有八處,以朝元洞到古城,分佈約十里長。其中最長的是城南村東一段,長三百六十五米,殘高七米,底層最寬處是九米二。西關段還留有“保塞”和“烽火台”遺蹟。魏長城全部用細土夯築而成,非常堅實。

韓城魏長城文化價值

完整的魏長誠已不復存在,但其殘留部分仍是回顧歷史,研究古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可靠資料和
韓城魏長城 韓城魏長城
憑證,有着重要的保存價值。魏長城起源於陝西華山北麓,經過韓城境內沿黃山西北上,穿過黃土高原,進入內蒙古準格爾的馬柵、黑岱溝、十二連城等地。終點在包頭的固陽境內,是戰國秦國魏國的分界線。

韓城魏長城築城原因

長城是戰爭的產物。春秋戰國時,各國為了互相防禦,各在形勢險要的地方據險設關,修築長城。公元前657年,楚國的方城開了中國修築長城的先河。其後齊、魏、燕、趙、秦的長城相繼而築。《史記·秦本紀》載:“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並。……楚、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
魏國修築長城也是迫於無奈。公元前332年以前,華陰長澗河以東屬魏國陰晉邑,邑城遺址在今岳廟東2.5公里處。秦魏邊境,戰事不斷。《史記·魏世家》載“三十六年,秦侵我陰晉。”《史記·秦本紀》還載,公元前362年,即魏惠王九年,秦攻魏少梁(今韓城),破魏軍,擒魏將公孫痤,為抵抗秦軍入侵,魏國於公元前358年,即魏惠王十二年開始在黃河以西與秦交界處修築長城。 《水經注》述,魏惠王“使龍賈率師築長城於西邊。”公元前351年城成。次年又進一步擴建。

韓城魏長城戰爭歷史

雖然,長城在御秦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然秦魏邊境一直戰事連綿。公元前354年,秦奪取了魏城少梁;公元前352年,秦攻魏河東,取安邑(山西夏縣);公元前351年,秦攻魏固陽;公元前340年,秦衞鞅攻魏,大破魏軍,俘公子卯,魏勢漸衰。以至於公元前332年,魏惠王將陰晉邑獻給秦國以求和,秦方改陰晉為寧秦縣。從今遺址看,魏長城當年宏偉壯觀的氣勢可見一斑,它在中國的長城史上塗上了難以抹煞的一筆。而且,它比北長城早144年。

韓城魏長城遺址狀況

魏長城殘跡在華陰市境內有八處,分佈約十餘里。華山朝元洞西有城墩遺址。紅巖、城南、河灣、西關等村附近都有長城殘垣。其中城南村東一段,長365米,殘高七米,底層最寬處9.2米,並留有堡寨和烽火台遺蹟。從殘垣現狀看,城全部用細土夯築,非常堅實,且保護較為完好。城西有漢相曹操主簿楊修及前秦苻堅宰相王猛陵墓

韓城魏長城詩詞

《五律·遊韓城魏長城》文/秦晉豫
西河爭戰地,風雨歷千年。
??迤邐連西嶽,巍峨聳昊天。
??樹籠秦漢月,草漫夏商煙。
??駐足空吁嘆,梁山落日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