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韌帶骨化症

鎖定
隨着脊柱外科手術的廣泛開展,從大量臨牀例觀察中發現頸椎、胸椎及腰椎黃韌帶骨化症在臨牀上並非少見,尤其是有了CT及MRI這兩種先進技術後,診斷率及發現率明顯提高。其中不乏對脊髓構成壓迫或刺激的病例,病情嚴重者則需手術切除治療。
中醫病名
韌帶骨化症
就診科室
骨科
常見發病部位
黃韌帶
常見病因
不明,可能與糖尿病、鈣磷代謝異常、創傷等因素有關
常見症狀
脊髓受壓徵:感覺障礙、運動障礙、頸痛或胸、腰部痛,伴活動受限,伸仰時誘發或加重麻木

韌帶骨化症病因

韌帶骨化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在該病患者中有12.6%患有糖尿病,而有隱性糖尿病的比例更高,可見糖尿病代謝與韌帶骨化傾向之間有一個比較密切的關係,由於韌帶骨化症患者常同時伴有甲狀旁腺功能減低或家族性低磷酸鹽型佝僂病,提示鈣磷代謝異常可以導致韌帶骨化。創傷因素與該病發病有密切關係,由於後縱韌帶和椎體後緣靜脈叢之間關係密切,當外傷或椎間盤後突時,靜脈易遭受創傷出血,並進入後縱韌帶,引起鈣化、骨化。

韌帶骨化症臨牀表現

在早期,椎管矢狀徑較寬者可無任何症狀,但椎管矢狀徑發育性狹小者則易出現脊髓受壓徵,表現為:①1感覺障礙最早出現,主要因致壓物來自椎管後方。其嚴重程度及範圍與病變的程度及病程成正比,與椎管矢狀徑大小呈反比。②運動障礙,多在前者之後2~3個月之後出現,以下肢肌張力增高、易跌倒、無力及持物易落等為早發,嚴重者則發生癱瘓。③椎節局部常不明顯,少數病例可有頸痛或胸、腰部痛,且可伴有活動受限和伸仰時誘發或加重麻木等感覺障礙症狀。

韌帶骨化症檢查

1.單純X線平片及斷層攝影
頸椎的X線側位片上,能見到椎體後方有異常陰影,.白色棍棒狀的大片骨化陰影為連續骨化型,大片散在的骨化影為混合型,但是細小的骨化影如分節型、侷限型等,單憑X線平片診斷會造成誤診,.此時就常常需要做頸椎的側位斷層攝影,在斷層片上可發現比椎體更濃密的白色棒狀突出物黏附在椎體後方。
2.CT檢查
能夠獲得頸椎橫斷面狀態的CT檢查,對於診斷本症是極其有用的,在一個椎體的範圍內分3層進行掃描攝影時,可明顯地顯示出椎管內突出的骨化物,骨化物的形態不一,有廣基型的,也有小而尖的,另外,從CT指數可看出骨化的成熟程度,此對治療方法的選擇,尤其是手術操作程序的進行至關重要。
3.MRI檢查
(1)脊髓造影 在決定手術部位時,常需要選用脊髓造影來加以判定。下行性造影用小腦延髓池側方穿刺法,上行性則用腰椎穿刺法,可從攝片所見的狹窄、阻塞徵象等來決定手術部位;亦可同時做CT(CTM)檢查,從脊髓造影的CT橫斷面上了解狹窄的情況。
(2)椎間盤造影 如能確定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是主要原因,並能否定椎間盤病變的,就不必做椎間盤造影,但有時椎間盤突出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而又缺少MRI檢查技術時,則需行椎間盤造影術,以瞭解椎間盤變化及觀察檢查時有無誘發痛出現。
(3)EMG檢查 肌電圖檢查對診斷神經症狀的水平與範圍亦有其意義,可酌情選用。

韌帶骨化症診斷

根據臨牀症狀,x線側位片及斜位片、斷層攝影及CT,MRI能確立診斷。

韌帶骨化症治療

1.非手術療法
後縱韌帶骨化症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對於症狀輕微,或症狀明顯但經休息後能得到緩解者,以及年齡較大有器質性疾病者,均可採用非手術療法。常用的有持續頭顱牽引、卧牀休息、頸託固定、理療和藥物治療等。由於後縱韌帶的骨化塊既可以對脊髓產生直接連續的壓迫,又可以在頸部活動時對脊髓產生摩擦,採用保守療法將頸部固定後可以消除摩擦引起的刺激,取得的療效往往較預期的好。對於頸椎的間歇性牽引法與推拿療法,有引起症狀加重的報道,應慎重選用。藥物療法除注射消炎止痛、神經營養藥物之外,近來有神經生長因子運用於臨牀,有一定的療效。對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患者應首先採取保守治療,若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守療法仍無效時考慮手術治療。
2.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證:①症狀嚴重,骨化明顯,椎管矢狀徑小12mm以下;②症狀和體徵進行性加重,保守治療無效者;③影像上骨化灶十分明顯,此時頸椎管已極度狹窄,輕微外傷即可引起脊髓損傷,有人主張積極手術。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的手術可選擇前路和後路兩種途徑實施,目的是解除骨化的後縱韌帶對脊髓的壓迫,擴大椎管。
3.藥物療法
藥物療法可採用注射消炎止痛、神經營養藥物,有一定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