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鞭打蘆花的傳説

鎖定
鞭打蘆花的傳説是蕭縣民間的故事,講述的是孔子的弟子閔子騫的故事
中文名
鞭打蘆花的傳説
所屬地區
蕭縣
遺產編號
Ⅰ-49
遺產類別
民間文學
級    別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鞭打蘆花的傳説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鞭打蘆花的傳説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蕭縣
遺產級別: 市

鞭打蘆花的傳説故事傳説

蕭縣春秋時稱“蕭國”,秦始置縣,歷代均屬徐州,1955年由江蘇省劃歸安徽省,位於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
傳説蕭縣皇藏峪西北山頂,是孔子游此遇雨後的曬書場。
與老師同為魯國人,後隨父遷到蕭國東南的鄉村安家。
至今,蕭縣民間流傳着許多有關孔夫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鞭打蘆花》就是其中的一則:
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常受後母虐待,卻懷“忠恕”之心,矢口不講。
一次,子騫及二弟隨父坐牛車出門探親,行至蕭國一山村旁,風雪突起,車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騫則凍得瑟瑟發抖。
其父見狀,怒用鞭打,剎時間子騫的襖爛而蘆花飛,騫父發現幼子棉衣則裹着絲絨,始明真相。
其父立即趕車返家(此村就是蕭縣“車牛返”村),憤怒休妻。
子騫跪求父親饒恕後母:“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後母感動認錯,一家人復又和好。
後來,孔子知道了,誇讚道:“孝哉閔子騫!”(閔家居住的鄉村,即今宿州市埇橋區閔賢鄉)。
“愛人”和“忠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閔子騫將此化為了具體言行,成了封建社會人們的一面鏡子,在今天仍有其積極意義。
《鞭打蘆花》在基本故事不變的前提下,因地域、習俗、講述人的不同,細節和語言都會有所變化,是值得研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鞭打蘆花》,説的是古時候有個男孩叫魏子幹,自幼喪母其父後娶一女子,又生下一男孩,子乾的繼母對他千般苛刻,萬般刁難,做棉衣時給自己生的兒子用上好的棉花,而給子幹用蘆花,父親見子幹穿着厚實的棉衣仍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時勃然大怒,舉起鞭子抽了下去,棉衣破了,蘆花隨着寒風紛紛揚揚,父親淚流滿面,回家後子乾的父親寫下休書要休了這個狠心的女人,子幹跪地求情説:自己沒有了親孃,不想讓弟弟再失去親孃,繼母雖不愛他卻愛弟弟……
晉劇鞭打蘆花,講的是在農村一箇中等家庭裏,後孃薄待前子的家庭倫理故事。
故事中的人物,後孃驕蠻,老爹秉正,前子賢良。老俗套的情節,卻又催人淚下。
最後,家庭得以團圓,讓人感慨良多。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