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靳文然

鎖定
靳文然(1912~1964),直隸灤縣(今河北灤南縣倴城鎮靳營村)人,原名靳成彬,又名靳質儒。樂亭大鼓表演藝術家。曾任中國曲藝家協會第一屆理事、河北省曲藝家協會籌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北省委員會委員、唐山市第三屆人民大會代表、唐山市文聯第三屆委員會委員、唐山市曲藝實驗隊隊長、唐山市曲藝團團長。《中國大百科全書》收錄其中 [1] 
中文名
靳文然
別    名
靳質儒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64年
職    業
大鼓藝人
主要成就
樂亭大鼓宗師,靳派鼻祖
出生地
河北
代表作品
《鬧天宮》、《雙鎖山》、《紅娘下書》

靳文然人物簡介

珍貴照片
珍貴照片(9張)
靳文然是聞名遐邇的樂亭大鼓藝術家,樂亭大鼓靳派創始人。他的演唱藝術至今仍被曲藝界所稱道。靳文然(1912-1964),原名靳成彬,字質儒,灤南縣倴城鎮靳營村人。其幼年家貧,僅有四畝薄沙地,父靳巨瑞以營鞝鞋鋪輔助生計,在當地也是享有盛譽。

靳文然靳門往事

靳文然,少時酷愛樂亭大鼓,先拜丁韻清(丁佩城)為師,繼拜戚水武為師,後從師齊禎。學藝嚴肅,練功刻苦,從師期間嚴於繼承,博採眾家之長,為後期樂亭大鼓的推陳出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起初他的嗓音條件並不太好,但他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起早睡晚、苦練不止,終於使自己運氣有術,發聲得法。在青年時代就脱穎而出。靳文然唱腔粗獷細膩,鏗鏘有力,但人們不為所知的是,靳老其實患有哮喘病,上台前有時要喝下一點辣椒水以穩定嗓音,演唱時僅一兩句就唱得額頭浮現汗珠,由此也可見老前輩們的藝德。
樂亭大鼓的板腔、調式、調性多變,音域較寬廣,俗有“鑽天入地”之説,不少人聽而生畏,望而興嘆。靳文然則能“高達低入”,行腔輕鬆。他唱到鑽天處有如鶴鳴雲端般清脆嘹亮;唱到入地處好似虎嘯淵底樣深厚低沉;抒情俏、巧、甜、美回味無窮;激越時鏗鏘有力,起伏跌宕。他既能刻畫出那策馬彎弓的英雄膽,更能描繪出那如痴似夢的少女情;他能唱出那如臨其境的山和水,更能説活那千姿百態的花與鳥。真可謂是:唱歡樂時使音與笑共,唱悽楚處則聲與泣諧。
靳文然是一個不知疲倦不能閒逸的人,在台上入情入理地認真演唱,在台下搜腸刮肚地創腔。甚至吃飯時飯與腔一塊咀嚼,走路時曲與足同節而行。在他年復一年的艱苦努力下,20世紀40年代初,一代新的唱腔體系終於創制而成。
靳文然不但對唱腔有精湛的研究和卓越的貢獻,對唱詞的錘鍊和句法的創新亦多有成就。《雙鎖山》、《大鬧天宮》等是他的代表作。他的新腔異調不僅恰到好處地全部展現了出來,對唱詞中,諸如對〔四大口〕及抬刀、鞴馬等垛字句的修訂,都是難得的開創。由於他巧妙大膽地運用了多種變格句、垛字句及連環句等,給敍事帶來了不小的方便和裨益。他還在某些生活氣息濃郁、趣味風采的段落中,恰當地使用了民言俗話、街諺市語,使鼓詞更加生動活潑、生活氣息濃郁。他那新穎婉美的唱腔,令人百聽不厭。
靳文然的唱功、唱法科學自然,他能科學地調動唇、齒、鼻、喉、舌、顎等各個發聲器官,諧調運用腹、胸、頭各個聲區的共鳴,歌來輕鬆、響亮,聽來圓潤、流暢。行腔中善於使用黑、紅、閃、碰及搶、撇、堆、垛等技巧。一生中多以相口演唱,字斟句酌一絲不苟。多年來,他的唱功、唱法及許多技巧,都受到了演唱實踐的陶冶、社會公眾的讚賞與公認,顯示出朝氣蓬勃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學唱他的唱腔、唱法的人越來越多,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一套新的唱腔體系最後被確立起來。
新中國成立之後,靳文然的技藝進步得更快,他納百家之長為一體、匯千溪之流為一川。至20世紀50年代末,他已是藝過羣英、名列魁首了。1958年,河北省在保定舉行了曲藝匯演,他以一曲《雙鎖山》震服曲壇,一鳴驚人。他那新穎流暢的唱腔得到了大會的一致好評和社會的公認,榮獲一等獎,並被承認為“西路樂亭大鼓”。靳文然經過多年的努力,一舉成名。
靳文然有幾位相當著名的弟子,劉少然、賈幼然、肖繼然(雲霞)、劉瑞豐都頗負盛名,為後來的樂亭大鼓的繼承和發展立下了卓著的功勳。他的長篇書有《包公案》、《施公案》等。書段數十個,其中《雙鎖山》、《大鬧天宮》、《拷打紅娘》等均被錄製成唱片或磁帶廣為流傳。 [2] 

靳文然成長經歷

靳文然自幼酷愛樂亭大鼓,曾拜丁運清、戚用武為師,以後又得到號稱“壓三禎”的前輩藝人齊禎的指點和傳授。他勤於學藝,勇於創新,注重從刻畫人物出發創造和革新唱腔,並從樂亭皮影等姊妹藝術中吸取音樂素材,豐富了樂亭大鼓的聲腔。他為樂亭大鼓的曲調從曲牌聯套體向板式變化體過渡,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他在演唱方面以唱帶做,以做促唱,寓情於聲,力求聲情並茂,大大加深了節目的感染力。他還從樂亭大鼓的前輩名家陳際昌的藝術成就中受到極大的啓發,刻苦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整理修改傳統書段,搶救寶貴的文學遺產。代表作有《雙鎖山》、《拷紅》等傳統書目。他還創作了許多新曲目為羣眾演唱,其中較有影響的作品有《聽窗根》、《糞狀元》等。
學習及演藝經歷
靳文然只讀二年私塾即輟學,隨父學鞝鞋手藝。靳巨瑞平生好樂,與樂亭大鼓藝人丁佩城(韻清)、戚用武(字宗周,灤南縣戚莊人)等交情甚厚。丁、戚到奔城一帶演出,多宿靳家。靳文然受其影響,亦酷愛樂亭大鼓,常藉機學藝,先後學會十餘個曲段。丁佩城又傳授給他中篇鼓詞《滿漢鬥》。嗣後,靳文然常到鄰村“票唱”習練。1938年,靳家鞋鋪倒閉,靳文然遂下海説書,並拜師戚宗周,繼續深造。三年出師,藝業大進。丁佩城將自己的得意琴師賀連起介紹給靳文然,二人合作使靳受益匪淺。賀連起是當時樂亭大鼓弦師中的佼佼者,曾有“王寶合、賀連起,灤縣兩把金交椅”(指弦師技藝)之説。靳與賀搭檔行藝期間,互相切磋,探索唱腔板式的巧用和技藝, 改革創新。他二人彈唱相得益彰,為“靳派”藝術的創立奠定了基礎。此間,他們專程拜訪求教於樂亭大鼓名宿齊禎(業內尊稱為齊老尊)。齊禎對靳文然的表演給予指點,使其演唱藝術進一步提高,並傳授給他《拷紅》、《捉拿花蝴蝶》等書目。
轉折點
1944年,靳文然到灤縣抗日遊擊區行藝,得與高榮遠合作。高榮遠系灤南縣人,系樂亭大鼓名家,與賀連起是盟兄弟,後曾執教於遼寧省藝校。高靳合作時,靳文然演唱了高榮遠創作併為之伴奏的《火燒鍾家灘》、《與民復仇》和自編的《罵蔣鵬飛》等宣傳抗日除奸的新曲段。這段時間使靳文然初步接觸 革命新曲藝,使其對革命文藝在人民羣眾中的作用有所認識。1947年,靳文然進唐山市,在萬順書館演唱《滿漢鬥》等中篇及一批傳統書段。他的唱腔優美,唱法與眾不同,深受羣眾喜愛。當時署名長風的作者在報刊上以《燭影搖紅、珠落玉盤》為題發表文章,説他的演唱“於聲音裏有着意境”、“有聲有色,音韻並茂,絕非等閒的靡靡之音”(見民國三十七年《唐山日報》)。
1948年,唐山解放,這是靳文然藝術生活的轉折點。他積極追求藝術上的進取和政治上的進步。其眾望所歸地擔任了唐山市曲藝實驗隊隊長、唐山市曲藝團團長,並多次到治河工地、工廠、農村、部隊為工農兵演唱,向工農兵學習,從而體會到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深刻意義。他在不同時期創作和演出了新曲段,發揮了曲藝的宣傳教育作用。1950年,國家發行勝利公債時,他創作和演出了《勝利公債》,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李一夫市長為此親筆題贈條幅:“人民藝人靳文然,你用文藝形式將政策清楚地交待給羣眾,這是你的成功,也是你今後的方向”。他的《事故小傳》、《探母》、《運糧路上敍家常》、《糞狀元》、《聽窗根》等反映工農兵生活的曲段,在工廠、礦山、農村、部隊的成功演唱,不僅起到了宣傳鼓動作用,還反映了樂亭大鼓演唱新曲藝進入成熟完美的新階段,有的曲段已成為傳世之作。解放以後,他為樂亭大鼓藝術,為曲藝事業盡心竭力,受到觀眾歡迎和社會尊重。自1950年起,他連續多年被評為市勞動模範,1960年出席河北省文教羣英會。曾當選為唐山市第一屆至第五屆人民代表和省政協委員、河北省曲協籌委會副主任,1963年出席全國文代會並當選為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
成就
靳文然演唱的樂亭大鼓,節奏輕盈明快,行腔流暢,韻味醇厚,優美動聽。他以深厚的底藴,駕馭多種題材、不同風格的曲段,演唱得酣暢淋漓,體現出其特有的藝術風各。他的演唱,豪壯處如瀑布直瀉,壯人肝膽;委婉處如涓涓細流,沁人心脾;悽切處聲情動人,催人淚下;含蓄處深藴哲理,耐人尋味;風趣處亦莊亦謔,令人解頤。他的演唱注重發音吐字,依字行腔,達到字正腔圓、滿腔滿調。其唱腔的運用,既尊重先輩先人的傳授,又不恪守成規。每個唱段都是依故事情節、人物性格和典型環境,循情循理地通過聲腔描述,在聽眾思維中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塑造活靈活現的人物,使演員與聽眾產生共鳴。其代表作有《拷紅》、《雙鎖山》、《樊金定罵城》、《貂蟬進帳》、《長坂坡》、《藍橋會》、《天水關》、《雙玉葬花》等。
靳文然演唱藝術的成就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得到觀眾和專家的認可。他演唱的《拷紅》,於1953年被東北音專(現瀋陽音樂學院)選為公共課教材。他演唱的《雙鎖山》,1954年由中國唱片社灌製成唱片(3張6面)在全國發行。與此同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將《拷紅》、《事故小傳》、《天山關》錄音向全國播放,並聘請他為特邀文藝演播員。靳派樂亭大鼓從此衝出河北,走向全國。1961年,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編著的《民族音樂概論》的有關章節,對靳文然的演唱有評述,並附《雙鎖山》曲例。該書於1964年出版,作為學院教材。他所演唱的膾炙人口的現代曲段,當時在社會上影響很大,被領導、羣眾和專家所推崇,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演唱的一些唱段被製成錄音帶,至今仍暢銷不衰,為後人留下了可貴的資料,可謂“故人已去,音韻長存”。

靳文然靳門傳人

靳文然親傳弟子

賈幼然、趙鳳蘭、劉少然、劉瑞豐、肖雲霞、佟文彬、高鳳仙等

靳文然再傳弟子

何建春、張進平、戴麗燕、康欣榮、張秀玲、葛兆猛、戴麗豔、曹秀國、韓炳達、蔣炎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