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面花(聞喜花饃)

鎖定
面花(聞喜花饃),山西省聞喜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聞喜花饃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聞喜花饃的造型一般以立體形為主,一般分為四層,由較底部的糕底、中間的紅棗支架、糕面以及較上面的插制的面花組成。這四部分中,除去作觀賞用的面花外,其餘都可食用。聞喜花饃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和當地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它承載了人們的信仰,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依賴,不同時期的花饃,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的社會意識形態。 [1] 
2008年6月7日,面花(聞喜花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53。 [2] 
中文名
面花(聞喜花饃)
申報地區
山西省聞喜縣
遺產類型
Ⅶ-53
遺產編號
傳統美術
遺產級別
國家級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面花(聞喜花饃)歷史淵源

舜禹時代,出生於聞喜的后稷在此教民嫁穡,中國農耕文明的第一粒種子生根發芽的時候,聞喜花饃也應運而生,傳承到當下。 [3] 
隋唐時期,文化藝術空前發展,禮尚往來蔚然成風,用於婚喪嫁娶、立樑上柱、祝壽賀喜、走親訪友的聞喜花饃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濃郁的社會氛圍,人們形成了“有事必有饃,有饃必成事”的説法。隋唐的社會氛圍更一步提升了聞喜花饃在百姓生活中的應用,以使更多百姓認可並接受,為後期的傳承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3] 
聞喜花饃的歷史淵源除了民間傳承演進以外,也得利於“傳言”的襯托,使其更具一番“神秘感”,增加了對其的重視與發展。 [3] 
聞喜花饃藝術源於奴隸社會後期、封建社會初期,是一種用陶質、土質、木質、面質等原料捏製而成,替代人、馬、牛、羊、豬等活物的實物,用於祭祀神靈,主要用於民間祭祀活動。有傳言,春秋時期,有一位姓衞的姑娘,心靈手巧,以製作精美的花饃而名揚千里,她所捏製的花果、鳥獸、人物都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被皇帝封為御官,向百姓傳授花饃的技藝,被尊為聞喜花饃的創始人。 [3] 
明清時期,花饃被列入貢品,供皇宮貴族四季享用。隨着歷史的發展,花饃被賦予了新的寓意進入尋常百姓家,每逢過節或紅白事,百姓用花饃表達對親人的祝福和對逝者的思念。 [3] 
伴隨科學技術的興起和經濟的繁榮,人民思想觀念的解放,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聞喜花饃的祭祀功能逐漸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更具現代美學價值的社會公共美學感受。其藝術性、觀賞性進一步凸顯,人們為花饃增加了傳説故事、神話以及戲曲人物等,增加了知識性和趣味性。 [3] 
面花(聞喜花饃)

面花(聞喜花饃)文化特徵

面花(聞喜花饃)表現形式

花饃,又叫麪塑、面花、禮饃、花糕等。它至少有數千種,按性能可分為食用性花饃、觀賞性花饃,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按造型可分為糕類、饃類、吉祥物類、盤頂類;按功能分為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類。表現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線式、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 [4] 

面花(聞喜花饃)文化內涵

1.傳統哲學與符號化寓意的表達
中國傳統哲學講究含蓄內斂,這種哲學觀同樣投射在文化方面,講究“借物言志”,山西的麪塑藝術較好的詮釋這一概念,借創造出來的物質構件來表達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祝願和嚮往。象徵特徵在民間美術造型表現上俯仰皆是,而聞喜花饃作為民間美術中的一朵奇葩,在人民的生活中已經形成了特定的象徵性意味,同時在民間美術造型中得以保留。 [4] 
聞喜花饃的存在形式有多種,這裏談論的較多的是寓意符號的存在形式,他表達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雖然在歷史的傳承中不斷演變,受到外界影響,受條件制約,但其內部而存在的哲學性的根本觀念並沒有發生質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現如今人們看到的較多民間美術中,例如對於巫術、祭祀與原始的崇拜;生殖觀念、生存與繁衍的崇拜以及一些五行色彩觀念,都對民間麪塑藝術有一定的影響。 [4] 
聞喜花饃在民間麪塑藝術中,經常使用寓意來表達人們的某些情感,比如對於對於健康長壽的重視和幸福生活的期冀,對於成功事業的追求,以及對於美好未來的理想和祝願。以麪塑藝術的產品來闡釋民俗符號的寓意,由於他的簡易成型、材料易得等一系列優點,而又具有一定象徵寓意,容易深入民俗生活事項中,承載着一定的民眾的意圖和觀念,也為中國的民間美術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4] 
2.地域特色與思維觀念的流行傳播
山西聞喜花饃藝術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文化,它始終與人生禮儀習俗緊密聯繫,並廣泛用於婚嫁、節日、壽誕、喪葬等諸多民俗風情、祭祀或慶賀活動中,它的種類齊全、製作精美、構思巧妙。其中山西聞喜縣的麪塑藝術較具地方特色,也較具有一定的影響意義,在喜喪節典日常交往各種活動都可用,麪塑寄託了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和祈盼,期盼國泰民安、生活富裕。 [4] 

面花(聞喜花饃)藝術特色

山西聞喜花饃藝術作為民間美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式大多來源於人民羣眾的勞動生活過程以及社會生活經歷,它的造型必然受制於民眾的生活觀念和審美特性,還要受到創作材料的約束、工藝技術的發展和生活功能的需要。因此作品的實用特徵顯得尤為重要。根據生活勞動形式的不斷變化,雖然山西面塑藝術作品呈現出了不同的造型形態,但都受到存在目的的制約。無論如何,麪塑藝術的文化特徵及民眾的生活觀念也為後來研究麪塑藝術的藝術特徵做了重要的事實依據。 [4] 
1.立體性與象徵意味的表達
山西聞喜縣的花饃,造型簡潔、樸實、渾厚,它是自然崇拜、宗教信仰、思維觀念、造型語言的綜合性產物。立體特徵較為明顯,造型可以簡要概括為簡潔型、堆貼型、插畫型。簡潔型的麪塑藝術方法簡單,生動古樸,是一種隨心所欲信手拈來的造型方式;堆貼型則是以各種染色的麪糰捏至成富有生機活力的形狀,然後用一些小的零件作為裝飾元素點綴,運用堆貼法,在造型主體的身上堆貼出層層的細節圖案;插花型的造型特徵,則是以竹籤作為連接物,將造型主體的各個部件之間連接在一起,組合成逼真、精巧且富麗堂皇、立體而富有層次感的麪塑作品,不同的造型特徵表現出不同的寓意,真實反映人們的民俗生活情趣。 [4] 
2.抽象性與地域文化的結合
麪塑藝術的抽象性,是相較於具象性而言的,他的“真”是來自廣大花饃藝術創作者的情感的流露。人們早期的抽象思維方式受到山西晉南地區獨特的地域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對面塑藝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俗話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凡是世間人,都打破不了地域性的限制,山西有其獨特的戲曲文化、春節民俗特色活動、宗教文化信仰,這都是花饃,這一面塑藝術所能借鑑到的。 [4] 
3.色彩對生活內涵的傳達
金、木、水、火、土作為五行中的五種元素,而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對應的有黑、白、紅、黃、青,這也就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流傳較為長久的五色觀。人們在傳統的文化藝術品上都有看到,而山西聞喜縣麪塑作品上色彩的點綴則是依據五色觀搭配而成的。麪塑的色彩,是較能表達人們真情實感的體現,同時它也在意念上有所體現,但色彩所表達的感情意義只是考慮到在整體關係中所表現的基本藝術精神,相對來説也有一定的侷限性,例如人們再以直覺感受為依據時,就限制了人真實的情感,並讓他帶有更多原始傳統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説,人們在創作麪塑的過程中,對於色彩的要求,有時候缺乏獨特而又有個性化的色彩感受,那麼這就嚴格要求人們可以在遵守傳統觀念、道德底線的前提下,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基於傳統的表現形式,為新時期的麪塑藝術注入創意構思想法,這樣既不會失去它較為核心的部分,也能讓其得到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4] 

面花(聞喜花饃)製作工序

聞喜花饃的製作要經過九道工序:首先用篩子、簸箕篩小麥,簸淨土雜,再用水淘洗,而後裝進竹籃或布袋放在陰涼處凝水,存放一日,便於麥粒皮與麥粒分離。第二步是專門選取頭兩遍最白精粉,再用最細的絲制面籮過一遍,去掉其中的粗粉粒和碎麥皮。第三步是選取少量特製酵母摻進一定數量的籠面,用水攪和後放在温度適宜的地方進行初期發酵。第四步是酵面發好後,按蒸饃量的多少摻進等量麪粉,用温水和勻後進行揉制,至少要反覆揉八遍,以瓷光有筋、軟硬適度為標準,軟硬度較為重要,硬了蒸不虛、易裂口,軟了易變形。第五步是捏形,通常由大家公認的能婆婆、巧媳婦擔當,她們憑自己高超嫺熟的捏塑技術,依據提前商定好的花饃品種,主體、配件分開捏製或一體捏製。第六步就是把捏好的花饃雛形放在温度適宜的地方,用棉被蓋好,讓其適度發虛。第七步是開水上籠,急火上氣,籠圈封嚴,大小分蒸,落氣出籠。第八步是花饃出籠後,趁熱用食品色點染、描繪。第九步是待花饃晾妥後,根據形狀總體的需要,用竹籤插上陪襯的面花,組合成一個完整的麪塑藝術品。 [5] 

面花(聞喜花饃)題材作品

面花(聞喜花饃)1、婚嫁花饃

説到定親結婚人們首先聯想到“喜慶”二字,給人以歡快向往之感。在當地有這樣一個習俗,婚嫁當天男方會給女方家裏奉送“龍鳳花饃”,花饃上面附着的面花一般採用各種吉祥的花卉,彩龍、綵鳳等。花卉一般都是玫瑰花跟牡丹花,這些色彩在以前農村較少接觸顏料,所以一般不採用顏料作為着色工具,他們會用純色的紙張,比如紅色或者粉紅色並將其浸泡在水裏,再拿筷子點蘸着泡出來的顏色着色,因為水會將顏色稀釋的比較淡,顏色也不是那麼鮮豔,都是淺色調,所以花卉的顏色並不會顯得過於驚豔,花樣也比較簡單。當今在花饃越來越商業化的同時,花饃的顏色種類也豐富了許多,顏料的使用也較為普及。婚慶花饃面花上花卉的顏色鮮豔,光亮,一般都是採用大紅、品紅、品綠為基調,底部都是用顏色較為深一點的墨綠或者深紅着色,而在花饃的中間部位的花卉會以黃色、紅色、粉紅等顏色着色,花蕊也更接近於現實,都是用黃色着色。花卉的顏色還可摻加與其對比色系的顏色,紅花摻藍花,讓花卉的顏色豐富多彩,喜氣洋洋。綵鳳彩龍都是以淡綠為基調,然後用黃、粉紅、黑色等顏色色勾線,彩龍跟綵鳳要突出一個“彩”字,所以顏色種類相對較多,對比也比較強烈,龍鬚呈白色,在黑色眼睛的襯托下,更是形象逼真。鳳尾跟羽毛更是鮮豔,淺綠的底色用黃色、粉紅、白色相間其中,給人以活靈活現的感覺。整個花饃的顏色豔而不俗,繁而不亂,給人以空靈玄妙的感覺,構思的巧妙,寓意的深遠,更是給這喜慶的日子添加了歡快與豔麗,寄託長輩們美好的願望,希望兒女能夠龍鳳呈祥,吉祥富貴。同時展示出民間藝人對花饃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6] 

面花(聞喜花饃)2、壽誕花饃

給長輩祝壽的花饃一般有壽桃跟壽糕。壽桃是取自古代神話西王母摘取蟠桃之意,融入兒女對長輩的祝福與孝順之意。壽桃整體顯得鮮豔大方,顏色用的也比較明快。做壽桃時因為在麪粉里加入了玉米麪,所以整個壽桃底色呈淡黃色,壽桃所用花卉一般選取蓮花與菊花,花葉普遍以黃綠色作為點綴,顯得生機勃勃。菊花都是用較為鮮豔的顏色着色,有粉紅色、紅色、深紅,然後再在這些花朵中間用黃色點綴些許,形成花蕊,使菊花更為形象生動。蓮花用粉紅為基本色,花瓣用淡黃為漸變色,花心用藤黃為主色稍作點綴,整個蓮花渾厚而又有立體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當整個花饃用這些花裝飾完之後,再以紅色附上“壽”字,白色、綠色、淡黃形成鮮明的對比,使整個花饃看起來喜氣洋洋,簡單而又大方,給生日祝壽也增添了歡快喜悦的氣氛。 [6] 
壽糕花饃四周有九個獅子圍繞着一朵盛開的菊花,寓意着高壽,“九世共居”。壽糕本身就顯得莊重典雅,顏色也就相對沉穩大氣,以黃綠為基本對比色,壽糕本身也以白色為底色,然後用藤黃,嫩綠為補色稍作點綴,獅子的鬍鬚與尾巴通過白色與粉紅對比出來,這樣一來會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錯覺,使整個花饃看上去呈現紫色,中間的點綴的桃花着藤黃為底色,用粉紅勾勒出花蕊與花葉;中心的菊花用土紅為基本色,粉紅為對比色,再用白色與粉紅相間,使菊花的葉子形成漸變色,菊花的花葉採用仿生學,用剪刀繪製出菊花的花葉,使整個菊花顯得生氣勃勃,更具誇張的描繪出中間這朵菊花;白色與黑色互為補色,各個勾勒,把獅子的眼睛用黑色點綴出來,使整個花糕顏色對比強烈,黑色會使整個壽糕看上去大方沉穩,將獅子用黑色與白色對比出來,使獅子看起來栩栩如生。整個壽糕給人以一種祥和的感覺,寓意着奉送之人能健康長壽的美好祝福。 [6] 

面花(聞喜花饃)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聞喜花饃是手工藝人以花饃為載體,根據對民間傳説的理解,根據自己的構思創作出來,外形美觀,色彩絢麗,造型豐富,惟妙惟肖,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7] 
傳承狀況
聞喜花饃的製作工藝複雜,傳承無粉本無底樣,再加上經濟效益不是十分可觀,對花饃有興趣、願意從事此行業者寥寥無幾,傳承乏力。雖然文化館、聞喜花饃協會會定期開辦花饃製作培訓班,但參加報名的人中年輕人較少。企業也為花饃技師增設就業崗位,提供培訓機會,但由於報酬不高,導致願意從事該行業的年輕人遠比不上外出打工的人數。 [7] 
傳承人物
董巧蘭,女,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面花(聞喜花饃),申報地區為山西省聞喜縣。 [8-9]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IOV)專家學者一行,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聞喜花饃進行考察,併為其走向世界建言獻策。 [10]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聞喜縣人民文化館獲得“面花(聞喜花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1] 
2020年11月17日,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實景課堂——非遺篇《聞喜花饃》開課,來自13個國家13812個登錄點的師生跟隨鏡頭前往山西運城聞喜縣,欣賞栩栩如生的花饃作品,瞭解聞喜花饃的製作工藝。 [12]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評估合格,聞喜縣人民文化館獲得“面花(聞喜花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5] 

面花(聞喜花饃)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09年10月26日,聞喜花饃走進中國(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的民間工藝展廳,直徑兩米聞喜花饃作品展現在人們眼前。 [13] 
2012年2月3日至4日,山西省聞喜縣首屆花饃文化節暨花饃大賽在該縣西湖景區成功舉辦。文化節吸引了10萬多羣眾參觀參賽,成為聞喜和周邊縣、市春節羣眾文化活動一道獨特的風景。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