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面具

(儺戲中祭祖工具)

鎖定
面具,儺戲中祭祖的工具。
中文名
儺面具
外文名
mask
特    色
古代,儺祭
位    置
長江流域、黃河流域
後    果
流行面很廣

面具來源簡介

儺戲,又稱鬼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 [1]  儺戲以面具為其藝術造型的重要手段,內容多與宗教鬼神有關;儺戲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繪面具,俗稱“臉子”,分列為一未、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貼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稱“跳儺”,場面多伴以鑼鼓。
古代,儺祭,儺戲的流行面很廣,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嫩江流域都有流行。這一地區豐富多彩的儺戲羣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即地戲、儺堂戲、變人戲。
面具 面具

面具文化特色

在儺祭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儺祭之風盛行的商周時期,為了在儺祭中獲得強烈的祭祖效果,主持儺祭的方相氏佩戴着“黃金四目”面具。《周禮夏宮》説:“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來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方相氏成了驅鬼逐疫、消災納吉的神化形象,那模樣神秘可民。在儺戲表演中,面具則成了儺戲造型藝術的重要手段;也是儺戲最為重要。最為典型的道具。演員佩戴面具是儺戲區別於其他戲劇的重要特徵。
伴隨儺祭而產生和發展的儺面具,源遠流長,豐富多彩。除了《周禮》等等諸多歷代文獻對儺面具作了較為生動和形象的描述外,多年來一些地方已出土和發現了不少屬於遠古.上佔、中佔、近古的儺面具實物和麪具圖像。發現近代以來的儺面具的實物則更為豐富。例如四川巫山大溪出土的雙面石雕人面、山東滕縣崗上村出土的玉雕人面、首肅永昌鴛鴦池出土的石雕人面、遼寧牛梁河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泥塑女神頭像等等就是遠古時期很有代表性的儺面具。河南安陽和浚縣、北京房山和平谷、陝西西安和城固等地出上的青銅面具則是商周時期(上古)儺面具的典型代表。廣西西林出土的西漢青銅面具、江蘇徐州出土的西漢王質面具、湖南淑浦出土的漢代滑石吞口等等正是中古時期的典型儺面具。近古和近代以來遺存的儺面具,全國算起來,可謂成千上萬,其中一部分是通過考古發掘得到的,更大一部分亙至現在仍在民間流傳或為儺戲藝人收藏。
無論是儺祭活動還是儺戲演出;面具都被賦予了神秘的宗教與民俗含義。在儺文化圈子裏的人們的意識中;面具是神靈的象徵和載體,如何對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絢定俗成的各種清規戒律。例如製作面具時要先舉行“開光”儀式,取用面具要事先舉行“開箱”儀式,存放面具要舉行“封箱”儀式。又如不讓女人觸摸面具,不讓女人佩戴面具,面具的製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靈已經附體,不得隨意説話和行動……
儘管儺面具被賦予了複雜而神秘的種種宗教和民俗的含義,但它本身卻不失為藝術百花園的珍品。它本身就是一種造型藝術,遵循着它自身的藝術規律與原則。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異。其表現手法主要以五官的變化和裝飾來完成人物的緊悍、兇猛、猙獰、威武、嚴厲、穩重、深沉、冷靜、英氣、狂傲、奸詐、滑稽、忠誠、正亙、剛烈、反常、和藹、温柔、妍麗、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從戲劇角度講,面具具有藝術代言體的功能,什麼角色一般佩戴什麼面具都有講究。同時,各種千姿百態的面具造型一經展示,便讓人獲得無窮的藝術美感。騾悍之美、兇猛之美、猙獰之美、剛烈之美、英氣之美……無不顯示其中。
儺面具的各種藝術造型、質料選擇、色彩運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審美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異。也正因為如此,儺面具於是更加表現得千變萬化、多姿多彩。(吳仕忠 胡廷奪)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