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靜應廟

(鐵瓦靜應廟)

鎖定
靜應廟:位於沁陽市神農山,東依紫金山麓,西臨仙神河,南瞰山口“八一水庫”,後望沐澗山大仙掌;始建於魏晉時期,唐代重建,宋、元、明、清歷代增修擴建。靜應廟是為禮奉紫虛元君魏華存而建。
靜應廟原名紫虛元君宮,唐朝李世民整建,後經過歷代增修擴建,宋朝徽宗時期,因多地連年大旱,懷川當地縣令帶人到紫虛元君宮祈雨靈應,遂遣派使者牛正宗加急上奏天子,宋徽宗收到消息後,於是下令舉行祭天祈雨,果然降雨;於是重修廟院,並賜匾靜應廟,另封祈雨使者牛正宗為速報司神,設廟祭祀。
又因懷川當地民間信仰供奉,相比靜應廟和紫虛元君宮,當地人更喜歡稱呼紫虛元君為二仙奶奶,稱靜應廟為二仙廟。
中文名
靜應廟
別    名
二仙廟、紫虛元君宮
重建時間
唐代
增修擴建
宋、元、明、清歷代
禮    奉
紫虛元君魏華存(民間俗稱:二仙奶奶)
始建於
魏晉時期
[1] 
靜應廟,當地俗稱二仙廟,供奉道教上清派祖師紫虛元君魏華存,因民間信仰稱二仙奶奶,俗稱二仙廟,地處仙神河谷東岸台地,大廟坐北朝南,北高南低。東依紫金山麓,西臨仙神河,南瞰山口“八一水庫”,後望沐澗山大仙掌。靜應廟座北面南,平面趨勢略近似長方形,有弧拱,如神龍擺尾;建築基本為對稱佈局,四周原有牆垣。按記載,靜應廟通闊百米餘,進深一千五百多米,現存尚有部分原有牆垣基礎,復建後廟院通闊為38米,進深288米。廟前約30米為“靈枋”,今存基石與夾杆石,基石雕長方須彌座,夾杆石為伏龍盤鼓,雕刻細膩,技藝精湛。山門名曰“端門”,為過庭式。過端門進入廟中,中有石鋪甬道,在近百米的甬道上原有三道門,現存基礎。
由南向北依次為朝陽門、儀門、正陽門。兩側廂房,分別供奉各路真君全神。過正陽門兩側為東、西九間閣,向北30米左右為紫虛元君大殿紫虛宮及前捲棚,大殿後為飛來石,上有梳妝枱;東九間閣供奉抬護鸞架功臣,西九間閣為兩層,一層供奉十二金龍老母;二層為藏經閣,因歷史原因,大量典籍遺失,無有遺留。僅復建包括大殿、東西九間閣、鐘鼓樓等在內的部分建築,尚有大量建築遺址,如瑤池聖閣、九皇殿、包公殿、太乙殿、救苦殿、甬道東西廂房各路真君殿,以及廚房、齋堂、寮房、祭殿、和後山門外的後花園、山莊園林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