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雲塔

(萬年縣青雲塔)

鎖定
青雲塔(又名斛峯塔),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建於城廂(今青雲鎮)西南5華里處的萬斛峯上,峯高海拔205米,高崇峭拔,松樹參天,松濤滾滾,浩氣幹雲,舊時“萬斛松風”與“雙峯藜火、桃源曲水、龍池潭影、奇壁樵歌、東梁煙柳,竹屯漁火、奎光映月、星山雪霽、古陽夕照”齊稱“姚西十景”(萬年又稱“姚西”)。
中文名
青雲塔
地理位置
城廂(今青雲鎮)西南5華里處的萬斛峯上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免費
別    名
斛峯塔
修建時間
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

青雲塔發展歷史

青雲塔歷史記載

萬年舊志載,萬斛峯屬火星,致使縣城(今青雲鎮)常遭火災,故建塔以鎮之,塔級7級,高9丈,八卦形,每方寬8尺,塔磚青灰,每塊重25斤,堅實牢固。青雲塔巍然屹立,使萬斛峯更加顯觀出奇峯絕壁,參天插雲,有古詩描述青雲塔:“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文革”期間塔基被盜空,岌岌可危;塔頂由於長期受風雨侵蝕而倒塌,存6級。
1983年省文物處拔款1萬元修復,2006年縣政府拔款進行了第二次修復。

青雲塔歷史傳説

相傳建塔之前,所有萬年 [1]  令、知事因種種原因,政局動盪,皆未能任期屆滿便紛紛落馬,道光庚子年(1840年)邑人劉燮倫為萬年縣令,此人博學多才,為官清廉,愛民如子,且頗懂陰陽地理之術,時年恰逢萬年火災、水患連年不斷,百姓麻風病(大麥風病)流行,政局也極不穩定,常有油嘴光棍滋擾生事,縣令憂心如焚。一日,偶登萬斛峯,發現萬斛峯周圍羣山環抱,恰似囊中藏錐、人人都想出頭的“出頭峯”,遂討教高明地仙,為鎮災驅邪,當年便於峯頂建造一塔,名斛峯塔。與一般塔不同的是,它沒有金腳、銀腳,塔底卻撒滿了大麥、油菜,取“鎮住大麻風、油嘴光棍永世不得翻身”之意。果然,自建塔之後,水災、水患被鎮,麻風病被扼,政令暢通,政局穩定,而後斛峯塔又被人們稱為“寶塔”。且拜塔之人甚眾,歷年商賈拜塔財源廣佈,仕徒拜塔則官運亨通,百姓遂求美好心願,幾無閃失。斛峯塔聚“青雲直上”一身靈氣,加之塔身青雲環繞,故後又稱“青雲塔”。

青雲塔遊覽之名士

絕嶺上行誰不愛。”萬斛峯為何亦名文筆峯?其含意是,這裏地靈人傑,羣賢綿至,是歷代名人和文人酷愛聖地。宋、元、明、清四朝,均有不少各層次的官方人員和學者名流雲集此峯觀光,揮毫潑墨,著書、立説、賦詩、作畫。
①南宋禮部侍郎李伯玉歸隱此峯編寫的《斛峯集》,形成千古流傳的歷史篇章。
②元朝御史(後升禮部尚書)李思衍(李伯玉之侄,餘干縣下院村李家橋人。即今萬年青雲鎮史橋村人。字昌翁,一字克昌,號兩山)曾賦詩讚李伯玉退隱,詩云《萬斛峯》:持囊簪笏紫宵間,聲價高於萬斛山。絕嶺上行誰不愛,急流中退古來難。人言進步必有相,我道知幾好丐閒。若也買田清穎上,幅巾便是進賢冠。”
明正德七年,即1512年,户部尚書陳金(字汝礪,湖北應城人)總制軍務,前來江西萬年鎮剿王浩八起義而失策,被朝廷召返。他返回京城之前,登此峯寫下了《萬斛峯高眺》詩一首:“萬斛峯頭望萬年,萬春山勢更遒然,地靈人傑由來事,一洗塵氣啓後賢”(塵氣,是他對王浩八起義軍的貶詞。)
明正德十四年,萬年縣令白繡(字文仲,廣西臨桂縣舉人)吟詩《萬斛峯偶題》:“萬斛峯頭望眼開,浮雲飛開又飛來。十年燈火渾閒夢,百里煙花愧菲才。印釐公餘封野馬,斗城春暖長青苔。可憐千載桃源洞,白骨黃昏盎草來。”
明代萬年籍時名詩人吳孔佑(字文徵,田家莊人,今萬年齊埠鄉田家人)詩云《萬斛松風》:“郭西一瞻仰,萬斛插雲微。古剎跡猶在,前賢(指伯玉)名不違。”
明代地方鄉賢文人方起龍(字易谷,萬年甫田人)吟詩《萬斛松風》:“萃嵂松巒勢薄天,風濤常自拂蒼煙。于于聲振峯頭籟,謖謖音和澗裏泉。頓遜杯前陳廣樂,羲皇枕畔奏虞弦。閒來獨步禪天下,餘韻猶傳伯玉賢。”(羲皇,指原始農業、畜牧業發展的代表人物伏羲氏)
⑦清康熙二十一年,萬年縣令張勵知(山西澤州人)仰伯玉為官清正,敢於上疏罷黜貴戚大臣的高尚氣節,以“萬斛松風”之名的題詞讚頌李伯玉
⑧清代從省外遠道而來此遊歷的大文人(南海人,清嘉慶已未年進士)張業南登達此峯觀光時浮想聯翩,欣然揮筆,題詩《萬斛松風》曰:“來從萬斛插雲間,古剎無僧晝掩關。日千松風發清籟,半空翔鶴卻知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