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雲亭

鎖定
青雲亭為首任華人甲必丹鄭啓基(又名鄭芳揚)於1673年創建,取平步青雲之意。
青雲亭原名觀音亭,規模宏大,整座建築全部用楠木建成,山門上書“南海飛來”四字。
中文名
青雲亭
外文名
Cheng Hoon Teng Temple
地理位置
馬來西亞Tokong 街25號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青雲亭
原    名
觀音亭
特    點
馬來西亞最古老的一間華人寺廟

青雲亭寺廟介紹

殿內以生漆塗飾,黑紅閃亮,屋檐上有由碎玻璃及瓷造成的神話及動物雕像,在陽光下閃閃發亮華麗奪目。廟內上漆的木雕更加引人入勝。廟裏的主神明有觀世音菩薩,左壇是航海者的保佑神天后娘娘。壇上的欄杆描繪了佛祖的生平。庭院裏可看到佛教、儒家和道家的教義。這座廟宇的建築材料都是來自中國。
300多年來,該亭經歷了6次重修和3次擴建。亭內的各種碑文、匾額、楹聯和華人祖先牌位等,是研究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重要歷史資料。仍有不少僧侶居住其中,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一間華人寺廟。 [1] 
青雲亭

青雲亭歷史淵源

青雲亭座落於馬六甲區的廟堂街(Temple Street),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兩地歷史最悠久的古廟。青雲亭主殿供奉觀音大士,故亦稱觀音亭。青雲亭之名是取平步青雲之意。嘉慶六年重修青雲亭碑記雲:“吾想夫通貨積財,應自始有,而臻富有莫大之崇高,有凌宵直上之勢,如青雲之得路焉,獲利故無慊於得名也,故額斯亭曰青雲亭。”
1673年或1600年或更早
青雲亭由馬六甲第一任華人甲必丹(首領之意)鄭芳揚與第二任華人甲必丹李為經發起建設。但具體創建日期,頗多爭論。青雲亭佔地四萬九千五百二十平方尺,廟宇雄偉莊嚴。大殿正座供奉觀音大士,左右為關帝和天后聖母神座。青雲亭曾是葡萄牙和荷蘭統治馬六甲時代華人甲必丹的辦事所和解決糾紛的仲裁處,也是華人會議中心。
1824年英國人接管馬六甲
廢除了華人甲必丹制度,華社遂變通以青雲亭亭主取代之,一直延續到1911年。
1949年9月28日通過青雲亭法令
馬來亞聯合邦立法議提出青雲亭作為維護華社信仰者的權益和地位從此受到有關法律的保護。青雲亭最近一次修復始於1997年,2000年完成。青雲亭的建築結構上具有中國古老的藝術性,裝飾手法有雕、塑、彩、貼、砌、寫、畫等七種,各由不同的匠師負責。青雲亭一直為華人的信仰需求提供服務。青雲亭是傳揚儒道釋三教的場所,當地大部分華人都認可可同時信奉三教。 [2] 

青雲亭世遺名錄

華人廟宇在傳統及現代的華人社區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們可能是當地華人的信仰中心,或者是傳統文化活動舉辦的重要場所,甚至在特定歷史時期,還扮演着類似官府部門的角色。大馬華人廟宇系列報道,帶您前往馬六甲,看看這座富有漳州味的華人廟宇。
因海上絲綢之路而在歷史上興盛一時的古城馬六甲,存留着多元的文化遺產,也因此帶動旅遊業成為當地支柱產業。這座名為青雲亭的華人廟宇,每天都吸引遊客前來參觀。據説,當年廟宇的建材和工匠都是從中國引進,不但已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還獲得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被認為是傑出古建築修復工程的典範。
據瞭解,早期南下的中國移民,越洋過海、歷盡艱險來到了馬六甲,他們認為是受了神明的庇佑。因此,他們通過興建青雲亭來向神明表達感激之情,並在廟宇之內,建立起了/在異域相互幫扶的組織,功能有別於一般簡單的廟宇,而是當時華人社會的政務、法庭以及精神信仰的中心。
據説,青雲亭與漳州淵源很深,興建者鄭芳揚的祖籍便是/明朝時期的福建漳州府。而祖籍漳州府海澄縣的甲必丹蔡士章也對青雲亭的發展貢獻巨大。走入青雲亭,除了感受到濃郁的傳統中華文化元素的同時,會發現每個細節都極富"漳州味",與福建漳州眾多廟宇類似,青雲亭建築風格採用雕、塑、彩、貼、砌、寫、畫等七種建造工藝,可以説是古色古香。
青雲亭廟內供奉着三座祭壇,儒、釋、道各一座,可以説相當多元,也十分有特色。同時也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與精深。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