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蓮崗遺址

鎖定
青蓮崗遺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宋集鄉青蓮村,總面積約4平方千米,是新石器時代遺址。 [4] 
青蓮崗遺址發現於1951年,距今約6000~7000年,出土陶器主要有鼎、釜、甑等炊器,豆、碗、缽等飲食器。青蓮崗遺址的發現,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具有重大意義,它把東南沿海地區的原始文化同中原黃河流域的諸原始文化有機聯繫起來,在地域上連成一片,形成了新石器時代文化考古的完整體系。 [6] 
2013年5月,青蓮崗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青蓮崗遺址
地理位置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宋集鄉青蓮村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佔地面積
約 4 k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139-1-13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青蓮崗遺址歷史沿革

1951年,在淮安境內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 [2-3] 
1951~1958年,進行四次調查和一次發掘顯示,青蓮崗文化約6000~7000年曆史。 [2-3] 
1961年,青蓮崗遺址正式獲名“青蓮崗文化”。然而由於後期發掘的同類遺址較少,沒有形成完整典型的考古序列,考古學界於1977年取消了“青蓮崗文化”這一命名。 [2-3] 
青蓮崗遺址 青蓮崗遺址
20世紀80年代,著名考古學家石興邦將距今約6000~70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劃分為仰韶文化系統、青蓮崗文化系統和北方細石器文化系統三大系統。 [2] 
1995年,淮陰市博物館對青蓮崗遺址作了一次比較詳細的考古調查。並在以往採集到陶器、石器等文化遺物的青蓮崗村南的大水塘北邊,利用枯水期水位下降的有利條件,對挖塘而形成的遺址大剖面進行了觀察和記錄其地層堆積。 [5] 

青蓮崗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青蓮崗遺址總面積約4平方千米,中心地帶原來地勢較高,又名東崗,面積約70000平方米,後因歷年挖黑土積肥,高墩變成黑土塘。 [4] 
地層堆積
地層堆積自上而下為4層。第1層,灰色耕土,厚約20釐米;第2層,黃灰土,厚約40~60釐米,內含漢代至明代釉陶片、瓷片等;第3層,紅燒土堆積,厚約10~20釐米,少見包含物;第4層,黑色土,厚約40~50釐米,含較多的紅燒土顆粒,包含物有新石器時代的陶片和殘石器等;第5層淺黃色細沙土,純淨,無包含物。 [5] 
文化層
青蓮崗遺址出土文物 青蓮崗遺址出土文物
根據水塘北邊的剖面分析,青蓮崗遺址堆積的厚度約在1.4~1.5米,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僅有一層,即第4層。以青蓮崗遺址採集的文化遺物與龍虯莊遺址相比較,無論是陶器還是石器,基本與龍虯莊遺址第4層第5層相同,其年代也應大致相同。因此,青連崗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的年代,應與距今約6300至5500年的龍莊遺址的第二階段的後段相當。 [5] 
遺蹟
兩處紅燒土堆積,每處厚約1米,面積5~10平方米。另有一處大塊紅燒土,上留有蘆葦稈粗細的凹槽,為居住建築殘跡。年代為距今約7000~6000年。 [4] 

青蓮崗遺址文物遺存

青蓮崗遺址出土文物
青蓮崗遺址出土文物(2張)
青蓮崗遺址出土器物有石器、陶器。石器有穿孔石斧、石錛、石鑿、礪石等。陶器種類不多,製作較為粗糙,常見器形有紅陶缽、鼎、釜、雙鼻小口罐,還有一定數量的深腹圜底罐、碗、支座、帶流壺以及角狀把陶器。內壁彩繪陶器比較發達,主要有水波紋和網紋,以及弧線紋和八卦紋,線條簡練流暢,與其他新石器時代彩陶相比,風格迥然有別。 [3]  [4] 

青蓮崗遺址研究價值

青蓮崗遺址出土 青蓮崗遺址出土
青蓮崗遺址的發現,使得東南沿海地區的原始文化,同中原黃河流域的諸原始文化在地域上連成一片,形成了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完整體系。 [6] 

青蓮崗遺址保護措施

青蓮崗遺址 青蓮崗遺址
2013年5月,青蓮崗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青蓮崗遺址旅遊信息

青蓮崗遺址地理位置

青蓮崗遺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宋集鄉青蓮村。

青蓮崗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青蓮崗遺址,路程約32千米,用時約45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