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獅潭水庫

鎖定
青獅潭水庫,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青獅潭鎮,是一個以灌溉為主,結合供水、發電、防洪、航運、養魚、旅遊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總庫容6億立方米,居廣西第四位、桂北最大的水庫。樞紐離桂林市30公里,距靈川縣城18公里,大壩填築在灕江支流甘棠江的青獅潭峽谷口,以壩址所在地取名。
主要供桂林市和桂林地區部分城鎮及農村的工農業用電。水庫總庫容6億立方米,有效庫容4.05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43.86萬畝,灌區範圍包括桂林市的靈川縣、臨桂區、疊彩區、象山區、雁山區、秀峯區、七星區共15個鄉(鎮) [1]  ,總控制面積約為984平方公里。電站總裝機容量1.28萬千瓦,保證出力4130千瓦,年利用小時4180小時,年平均發電量5350萬千瓦小時。
青獅潭水庫,是當年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審定規劃的國家級大型水庫。 [1]  工程自1958年開工至1987年止。水庫的修建極大地改善了上游航運條件,有利於庫區竹木筏運,併為桂林市的工農業、旅遊業(灕江補水)提供了大量水源。 [2-3] 
中文名
青獅潭水庫
地理位置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青獅潭鎮
所屬水系
西江支流灕江支流甘棠江
建設時間
1958年開工至1987年
總庫容
6億立方米
有效庫容
4.05億立方米
設計灌溉面積
43.86萬畝
裝機容量
1.28萬千瓦
壩頂高程
232.4米
壩頂長
232米
正常蓄水位
225米
水面積
約30平方公里

青獅潭水庫主要工程

青獅潭水庫主要建築物有大壩、溢洪道、灌溉發電隧洞、水電站廠房、東西乾渠等。

青獅潭水庫大壩

青獅潭水庫大壩、泄洪道及下游環境 青獅潭水庫大壩、泄洪道及下游環境 [4]
設計為輾壓粘土心牆壩,實際施工為均質土壩。壩頂高程232.4米,最大壩高62米,壩頂寬7米,壩頂長232米。水庫正常蓄水位225米,死水位197.15米。水庫總庫容6億立方米,有效庫容4.05億立方米,系多年調節水庫。樞紐按千年一遇洪水時設計,萬年一遇洪水校核。加固設計採用可能最大洪水校核。大壩下游坡設有反濾層及堆石排水砌體,坡面為草皮護坡並設置觀測設備以進行變形及浸潤線觀測, 漏水量觀測。大壩上游坡,在210米高程以上用塊石護坡防浪並埋有測點。 [5] 

青獅潭水庫溢洪道

青獅潭水庫溢洪道 青獅潭水庫溢洪道 [6]
為河岸式,位於右岸土壩與引水隧洞間。由進口段、陡坡段和挑流鼻坎3部分組成。進口段寬46米, 長18.4米;溢流堰頂高程為219米,上設4扇10×7.2米弧形鋼閘門,工作橋與交通橋各1座。 工作橋上裝設4台2×12.5噸電動固定啓閉機以啓閉弧形閘門、進口段下接陡坡段,陡坡寬46~39米,坡度為1:1.9和1:2.22,全長139.25米。挑流鼻坎全長17.256米,高坎挑水角30度,低坎挑水角25度。可能最大洪水時最大泄洪量為3140立方米每秒。 [5] 

青獅潭水庫引水隧洞

位於右岸山體中, 用於灌溉發電和水庫放空。洞身全長159.8米。隧洞進口為塔式進水口,進口底板高程197.15米,進口設有攔污柵、閘門井、啓閉平台。閘門有檢修門、工作門各1扇。檢修門為靜水啓閉,系混凝土平板定輪閘門,尺寸為4.5×3.5米;工作閘門為動水啓閉,平板定輪鋼門,尺寸與檢修門相同,引水隧洞內徑:前段為4.4米,末段為3.8米,比降1/500。 在隧洞前段接引發電叉洞, 叉洞內徑3.8米, 長40米。發電叉洞後又分4條內徑 1.75米的支洞,分別接至4台機組。隧洞末段分叉1條灌溉支洞,內徑2.0米,長44.54米,出口為1×2米的矩形孔口, 作東干渠放水之用。 [5] 

青獅潭水庫水力發電站

青獅潭水庫水力發電站 青獅潭水庫水力發電站 [6]
為地下式廠房。 廠房總尺寸長49.35米、高9米、寬21.2米,主廠房內安裝有HL123—LJ —140、單機容量3200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4台。30/5噸電動橋式吊車1台和蝴蝶閥4台。主廠房共分三層:上為發電機層,高程189.65米;中為水輪機層,高程185.6米;下為蝴蝶閥層,高程181.3米,副廠房全高11.25米,分2層佈置:上為中控室;下為開關室和廠用配電盤室,其下設電纜夾層。進廠交通運輸洞直接和安裝場相通。洞寬4.5米,高4.55米,長136.738米,運輸洞頂設有通風夾層。 開關站全長32.83米,寬6米,高8.65米,主變壓器室長13.98米,寬7米,高8.7米。電站主要設備採用集中遠方弱電選線控制,自動化程度高,運行人員較少,全廠每班僅需值班運行人員5人。 [5] 

青獅潭水庫灌溉工程

靈川縣青獅潭灌區合羣灌片 靈川縣青獅潭灌區合羣灌片 [7]
渠首有分水閘、節制閘、溢流堰等。東干渠由4號機尾水供水,西乾渠由1、2、3號機中任何2台尾水供水。 若水庫水位低或電廠出事故時,灌溉用水可由灌溉支洞放水,經石渠段由總分水閘分水人東西乾渠等。東干渠和西乾渠總長115公里。其中東干渠長51.5公里;西乾渠長63.5公里。1立方米每秒以上流量的支渠有9條,共長125.18公里。斗渠443條,共長555.1公里。
結瓜水庫
中型水庫1座~金陵水庫;小(一)型水庫9座~大廟、合堡、石脈、繞江、馬橋、南場、焦額底、木葉寨、古窯裏;小(二) 型水庫4座~鳳凰、池頭、長江口、衝口。結瓜水庫合計庫容5742.67萬立方米。灌區內還有引水工程5處~甘棠江、金龜河、潦塘河、柘木電廠排水渠、 伍仙壩,總引水流量4.18立方米每秒。小水電站3處~黃塘、鄔家、民治,總裝機11台1975千瓦。
東干渠
進口放水流量13.0立方米每秒, 高程為189米,坡降1/8000。當渠段邊坡係數為1時, 渠底寬7.5米,水深達2.3米。渠道從壩後跨甘棠江,經九屋鄉與社江河相立交,繞山穿湘桂鐵路、 桂黃公路到劉家村, 穿過灕江到桂林東郊接靈川大圩鎮。設計灌溉面積 14.06萬畝,1977年有效灌溉面積12.7萬畝。
甘棠江左側,輸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支渠有:
黃嶺隧洞支渠:隧洞長808米,涵洞長200米,渠道長11.49公里。1972年9月開工,1975 年9月竣工通水。放水流量1.2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11060畝。 雙潭支渠: 建有反虹管1條,長780米;渠道長9公里。1971年開工,1973年竣工通水。放水流量1.1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1.1萬畝。 龍門支渠:渠道長9.7公里,放水流量1.5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21560畝。
西乾渠:進口放水流量24.5立方米每秒, 高程為181.2米,坡降1/8000,當渠段邊坡係數為1時, 渠底寬7.3米,水深達3.2米。自樞紐向西行,經潭下鎮的棗木、黃田、大廟去定江鄉的金陵進臨桂縣廟頭會合潦塘河引水到二塘、四塘直達界牌圩。設計灌溉面積29.8萬畝, 1977年有效灌溉面積28.14萬畝。
甘棠江右側,輸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支渠有:
蔡崗支渠:渠道長5.3公里,放水流量2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12954畝。
甘棠支渠:渠道長19公里,放水流量3.6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47055畝。
白鶴支渠:渠道長13.0公里,放水流量2.1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20536畝。
秧塘支渠:渠道長14.66公里,放水流量4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40852畝。
桂林支渠:渠道長15.13公里,放水流量3.6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39905畝。
馬面支渠:渠道長27.9公里,放水流量5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61975畝。
渠系附屬建築物
全灌區渠系共有大小附屬工程2672座。其中:鬥口1262座,測流橋28 座, 隧洞4條, 渡槽84座,反虹管17座,分水閘41座,節制閘40座,泄洪閘101座,入水口 173座,側堰31座,跌水32座,排水涵洞135座,輸入涵洞13座,鐵路涵16座,公路涵橋、人行橋527座,虹吸泄管3座。其中較大建築物有:
甘棠江渡槽:位於大壩下游東干0+800米處,槽線位置於1961年選定,1962年2月動工, 1964年完工。由中南建築二公司承建。渡槽上部為封閉整體結構,下部採用混凝土重力式槽墩。全長420米,河牀部分用20米跨度的3跨連續空心梁連接。共24跨23個墩。槽身過水斷面為矩形,淨寬3.2米,淨高2.35米,縱比降1/1000。進口高程186.43米,過水深2.05米。
灕江反虹管: 位於東干38+685米處,1958年10月9日開工修建,1959年4月2日竣工,反虹管從進口到出口總長為458.3米,管身長402米,直徑1.8米,過水流量5立方米每秒,進口高程170米, 出口高程168.5米,管體為木質結構,外殼採用直徑為12毫米、間距為7釐米的鋼筋箍加固,1966年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5] 

青獅潭水庫庫區環境

青獅潭水庫庫區水面 青獅潭水庫庫區水面 [6]
甘棠江屬山區河流,河谷間有小片盆地,河窄流急,源高谷深,覆蓋竹木,集流條件良好。尤其是庫區內七都河部分是一開闊的河谷地帶,地勢平坦,覆蓋層厚,蓄水條件好。庫區地下水位高於水庫正常水位, 無外泄之虞。壩址位於峽谷出口處,河谷呈不對稱U型,寬100米, 深10米,兩岸基岩出露,岸坡陡峭,適宜築壩。壩下游為大片岩溶溶蝕平原,地形較為平坦,耕地集中,有利於自流灌溉。
甘棠江主源出才喜界東坡, 距大壩33.7公里。水庫控制集雨面積為474平方公里,河牀坡降5%, 人類活動影響較少。該庫地處廣西東北部南嶺山脈南側,屬暴雨中心地帶。年平均氣温18.9℃,多年平均降雨量2400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905.7毫米,多年平均入庫流量26·5立方米每秒,枯水期流量3.5立方米每秒;千年一遇洪水流量4760立方米每秒,可能最大洪水流量9060立方米每秒;1915年最大洪水流量308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來水量8·4億立方米。 [2] 

青獅潭水庫規劃設計

在1956年國家水利部安排的西江流域規劃選點中,狼集水庫被列為開發的80個大型灌溉水庫之一。 1957年5月由桂林專署水電局在臨桂縣六塘水利會議上提出開發此項目,並組織縣水電局、專署水電局規劃隊進行規劃。規劃時壩址選在狼脊村附近,命名狼脊水庫。1957 年12月至1958年6月,行署水電局配合自治區水電廳勘測設計處進行查勘、測量與地質鑽探, 1958年6月至9月由自治區水利廳支援桂林地區工作組的技術幹部,配合行署水電局組成狼脊水庫設計組進行初步設計。原工程方案為截攔甘棠江支流東江和藍田河(即西江)的來水,集雨面積284平方公里。 經計算,由於不能滿足灌溉用水的要求和施工場地狹窄,施工佈置困難,土壩渡汛難度大,故將原規劃的狼脊壩移往下游1400米的青獅潭峽谷處,這樣能攔截甘棠江上游東江、藍田河、七都河3條支流的全部來水,集雨面積達474平方公里,有較大的水庫庫容和較寬的施工場地。初步確定該工程以灌溉為主,灌溉面積61.8萬畝,採用多年調節。壩型定為土壩, 壩高56米,庫容3.35億立方米。1958年9月由桂林專署水電局完成《臨桂縣青獅潭水庫工程設計書》 。同年12月18日在施工中改變設計的有3處。①由涵洞導流改為明渠輪迴導流;②隧道中心軸線出口向左移動16度;③壩軸線左岸不動,右岸向上遊移動7米,粘土核心牆槽面寬從100米改為30米。
1959年5月自治區水利電力會議以後, 決定將工程樞紐轉請區水電廳設計院重新設計。同年9月, 設計院完成擴大初步設計並提交《甘棠江青獅潭水利電力樞紐初步設計書》,灌溉面積60萬畝,電站裝機1.2萬千瓦;桂林專署水電局編寫出《渠道工程初步設計報告書》。 1961年11月提出改建設計報告,設計選定正常高水位225米,相應庫容4.2億立方米,設計洪水500年一遇,校核洪水2000年一遇。1963年水電部批覆:關於工程防洪標準改按1級標準考慮, 即按一千年一遇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校核。同意正常蓄水位為225米。同意另在左岸開鑿一條直徑為6米的隧洞輔助原溢洪道泄洪及放空水庫等。1963年3月設計院編制了《青獅潭灌區補充初步設計書》。1964年11月設計院編寫了《青獅潭水電站泄洪放空隧洞設計方案補充論證報告》 。1966年8月根據自治區黨委關於“電站建設備戰要求的請示”的批覆,設計院完成《青獅潭水電站廠房及放水設施修改初步設計》。將原地面廠房改為地下廠房;利用灌溉發電隧洞另開支洞放空水庫,左岸泄洪洞停建。1975年全國防汛和水庫安全會議要求:以可能最大暴雨和洪水作為保壩標準進行水庫複核加固。1979年10月設計院完成《青獅潭水庫安全複核和加固工程初步設計説明書》,設計洪水為千年一遇,校核洪水為可能最大洪水。確定壩高62米,水庫總庫容6億立方米,灌溉面積43.86萬畝,發電裝機容量1.28萬千瓦。 [8] 

青獅潭水庫工程建設

青獅潭水庫建設場景 青獅潭水庫建設場景 [6]
工程於1958年9月20日破土動工,1961年基本完成大壩、溢洪道、灌溉發電引水隧洞等主體建築物。1961~1964年,東西乾渠相繼建成通水。從此,靈川、臨桂二縣及桂林市郊區數十萬畝乾旱土地得到自流灌溉,變成旱澇保收的肥沃良田。1966年7月開始水電站地下廠房的施工,1969年5月16日、9月5日、11日、29日和1972年6月27日4台機組先後安裝、調試併網發電。 [2] 

青獅潭水庫投資及效益

青獅潭水庫國家投資

工程自1958年開工至1987年止, 累計完成:土方1523.53萬立方米;石方108.05萬立方米;混凝土12.73萬立方米;國家投資7465.53萬元,其中樞紐(包括電站)投資4671.2萬元;灌區工程投資2461.93萬元;搬遷安置費332.40萬元(1967年前搬遷費已算人工程)。 [9] 

青獅潭水庫直接效益

青獅潭電廠1969~1990年累計發電10.8億千瓦, 累計電費收入6117.14萬元; [9]  灌區範圍包括桂林市的靈川臨桂兩縣及疊彩區、象山區、雁山區、秀峯區、七星區共15個鄉(鎮) [1]  灌區工程管理處1960~1990年, 灌溉面積由2萬畝發展到42.24萬畝, 累計總收入1977.06萬元(其中水費收入累計為1015.92萬元)。 [9]  2012年,青獅潭水庫共完成農業灌溉供水41800萬立方米,實現農田灌溉面積30萬畝,青獅潭水庫還成功抵禦了6次大的強降雨過程,極大地減輕了灕江流域的防洪壓力,為當地羣眾生產生活用水提供安全保障。 [1] 

青獅潭水庫間接效益

青獅潭水庫建成後28年, 甘棠江沿河兩岸未發生過洪水氾濫;8.4億立方米來水被水庫攔蓄,澆灌着靈川縣桂林市臨桂縣42萬畝良田,灌區人民再無水、旱災害威脅,生產、生活安定。
青獅灌溉區1960年灌溉面積僅有2萬畝,1980年發展到42.24萬畝。據1985年調查灌區水稻種植面積中,早晚稻種植面積增加(早稻佔46.35%,晚稻佔39.81%),而中稻種植面積減少 (僅佔13.84%) 。糧食產量從1965年的0.9億公斤,到1980年達1.23億公斤;1990年達到1.5億公斤,18年間累計增產糧食34.48億公斤。從1980年至1990年,灌溉面積均為42萬餘畝。
青獅潭電廠1969~1990年,累計發電量10.8億千瓦小時,灌區渠道跌水電站1973~1990年累計發電0.72億千瓦小時, 合計11.52億千瓦小時,按以70%用於鄉、縣企業生產計,一千瓦小時電按最低標準的產為2.7元計,總產值18.7億元。
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需水經濟作物增加,水澆地不斷擴大,魚塘、蓮藕塘、馬蹄田逐日增多;昔日的荒地山坡,很多已變成柑桔基地。據統計1979~1990年,潭下鎮柑桔面積由48畝、產量78.4噸發展到13394畝,產量7252噸;九屋鄉柑桔面積由248畝、產量9.4噸發展到5795畝、 產量1225噸。青獅潭庫區內1980~1990年,國家投資39.33萬元扶助搬遷户種果樹,現人均有果樹34株,果子收入已佔其農業收入的50%以上。
1983年初,從水庫調水入灕江試驗成功。1984年區水電廳發了《關於自今年起開始從青獅潭水庫調水以改善灕江枯季旅遊通航的通知》,有效地協助桂林市解決供水難的問題。
1970年至1982年之間,水庫接待了丹麥、意大利、日本、蘇聯、泰國、美國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和遊人6700多人次。1977年美國前國防部長施萊辛格、蘇聯外交部副部長等也先後來參觀遊覽。1982年青獅潭水庫被國務院、中共中央軍委列為“乙類旅遊點”。1985年以來,有國家體育、水利等部門和外商競相投資開發。1992年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建立“青獅潭旅遊開發區”,當年遊客計7萬人次。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