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年社會學

鎖定
青年社會學,研究青年社會行為、社會特點、社會作用以及青年社會問題的社會學分支學科。 [1] 
中文名
青年社會學
所屬領域
社會學

青年社會學研究問題

研究的問題涉及:青年社會化過程及特點,青年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向,青年文化和亞文化,青年社團組織的結構和功能,青年的學習、就業、信仰及戀愛、婚姻、家庭等問題,青年的越軌行為、犯罪行為、反社會行為及其社會控制、代際差異等。
20世紀40~50年代,世界經濟的增長和高新技術的突飛猛進,改變了人們尤其是青年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性解放思潮不僅帶來大量單親家庭也把相關的青少年問題引入了社會學家的視野。在這種背景下,以青年與社會的關係、青年的社會問題和青年的社會化為研究對象的青年社會學應運而生。
1975年5月國際社會學學會批准建立青年社會學研究委員會,列為第34委員會。
1978年8月召開第九屆世界社會學大會的同時舉行了青年社會學會員大會,標誌着青年社會學的制度化。在青年社會學前學科階段的早期,瑞典學者愛倫·凱(EllenKey)是重要的奠基人。其在1909年發表的《兒童的世紀》(今譯為《兒童與青年》)是一本典型的有關青少年問題的社會學專著。另一位對“青年”概念作出重要貢獻的學者是德國的S.伯恩費爾德(SiegfredBernfeld)。他通過社會化的實驗及對記錄着青年自發思想的資料,如書信、日記、詩歌、談話錄、圖畫、照片等的研究,將青年定義為“青年是一羣通過自我決定和自我認識,被在相互關係中(由生理或自然/文化平衡所控制)的個人和集體所征服的人”。這個定義對改變傳統的只依據生理因素來認識青年的偏見有着積極的作用。在青年社會學的學科化階段,美國的青年社會學研究起步早、成果豐富,在不同時期形成不同的專題。
20世紀80年代以來,青年社會學研究在理論上出現了新的取向。例如,在法國,圍繞着“生命週期”和“代”這兩個概念的主要理論框架得以定位,放棄了青年社會學領域一直佔據優勢地位的關於青年問題的靜態研究,“過渡”、“選擇”和“成為成年人”等概念成了新的研究視角。關注的是青年對自主權的擁有,最主要的是取得經濟獨立,例如獲得一份工作、開始兩人生活等。K.高卡爾普的調研報告《選擇的年齡》將不同生活領域裏爭取自主權的進程分為不同的階段或步驟:結束學生生涯、離開家庭、擁有獨用的房子、進入勞動市場、結婚成家或同居等。青年社會學被重新納入研究生活過程的社會學,成為“年齡和時間社會學”,研究的是不同生活事件及其相互間的關係,即學校生活、就業、生育孩子等及它們對社會軌跡和個人經歷的影響之間的相互關係。當代中國青年社會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青少年的發展和出現的問題。

青年社會學研究方向

現代化進程中的青年價值觀、獨生子女問題、青春期性教育、青年思潮和青年文化、青年羣體與代際關係、青年心理發展、中外青年比較、青年問題等。青年消費、青年與網絡文化、青年與就業、青年的越軌行為成為研究的重點。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