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島揚帆船舶製造有限公司

鎖定
青島揚帆船舶製造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07月16日,註冊地位於青島即墨市田橫島旅遊度假區山南村,法定代表人為崔聯中。經營範圍包括船舶(含分段)製造、修理,船用電器設備和船舶配件製造,鋼結構製作及安裝,房屋租賃,船舶高新技術開發,船舶技術諮詢服務,普通貨運(依據交通運輸管理部門核發的《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開展經營活動);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項目除外;法律行政法規限制的項目取得許可證後方可經營)。(依法須經批准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3] 
2024年,青島揚帆船舶製造有限公司承建全球第一艘氨燃料動力集裝箱船。 [4] 
公司名稱
青島揚帆船舶製造有限公司
外文名
QingDao YangFan Shipbuilding Co;,LTD.
成立時間
1949年
總部地點
山東青島
經營範圍
船舶製造

青島揚帆船舶製造有限公司企業介紹

規劃圖 規劃圖
青島揚帆船舶製造有限公司是山東最早的造船企業國營青島造船廠與浙江船舶工業龍頭企業揚帆集團合資共同建立的造船企業。青島造船廠始建於1949年,根據國家船舶工業振興發展規劃,企業實施了“搬遷改造、改制重組、合資合作”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合資16億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在青島即墨建造國內一流的造船基地,建造十萬噸級的高附加值、高技術民用運輸船舶和大中型軍用艦船。青島揚帆船舶製造有限公司以“打造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國際化船舶工業企業”為目標,以“團結、拼搏、奮進、向上”的精神,致力於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船舶和海洋工程產品開發與研製,成為山東地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船舶的生產基地。目前,該項目正在建設中,實行邊建設、邊生產、邊搬遷,新廠址建成後將形成年造船能力102萬載重噸的大型現代化造船企業。
青島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有“東方瑞士”之稱;青島更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這裏人才輩出,有着濃厚的人才成長的氛圍,青島揚帆船舶製造有限公司廣大員工熱忱歡迎各船舶院校的學子,共謀發展,同幹事業,成就未來。

青島揚帆船舶製造有限公司發展歷程

紅日初升 浪拍膠州岸(1949——1962)
山東半島沿海,自古以來漁鹽業發達,明清時期,半島城市——青島就已成為中國北方重要貿易口岸。隨着貿易活動的頻繁,青島造修船業日益興盛。但鴉片戰爭後,受連年戰亂影響,青島船舶工業遭遇慘重破壞,解放前僅有一些不成規模的小型私營修船廠零星分佈,依靠建造、修補船體或製造修理其他行業的機器設備維持生計。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中共青島市委提出復興青島船舶工業計劃,月在青島台西區委的領導下,將一部分分散的手工業者、修船工人組織起來成立“青島勝利修船廠”, 經理徐家義,職工159人,在邱縣路51號借用一間小廠房,青船雛形初成,從此踏上了開啓夢想的偉大曆程。
解放初期,企業既無資金、機器設備又無廠房,甚至連簡單的修船工具也沒有。職工每人出資200元為資本,每工賺15斤苞米,扣留1斤轉化為生產流動資金,歷經近十個月經營,生產規模逐步擴大,開始承攬船舶修理工程,先後併購了市北區鐵工部和海員鋸廠,建滑道一條,維修各型木質貨船、漁船和舢舨,亦建造舢舨。第一條木質帆船——“華翔號”的建造交付,吹響了青船遠航的第一聲號角,鼓起了第一張風帆。1950年4月企業更名為“青島市修船生產合作社”,第二年遷至四川路25號,從此青船便紮根於這片土地上。由於剛解放,海運事業尚未走上正軌,受國內大躍進、大鍊鋼鐵等運動影響,造船工業發展緩慢。此後十年,企業只能承修100-300T、建造100T的木質機動船舶。
1960年月1日,由青島市修船生產合作社更名來的青島船舶修造廠與青島公私合營聯成修船廠合併為“國營青島造船廠”。至此,這個以地域為標誌的名號,響徹至今,成為企業的一個品牌,城市的一個符號。青船也以頑強的毅力和執着的精神,在艱難的外部環境中曲折發展,堅挺着向夢想一步步邁進。
鐵甲錚錚 馳騁神州海(1963——2001)
1963年企業歸口第六機械工業部(軍工部),開始按國家計劃承建軍品,並確定為省重點企業。1964年,開始建造鋼質拖船,實現了“木質到鋼質”質的轉變。1968年六機部和青島市政府共同投資擴建,增加了造船設施,形成放樣、酸洗、下料、合攏、機械加工完整的生產建造體系。造船能力和技術水平明顯提高,具備了3000噸級軍用、民用船舶建造能力,一躍成為青島市區鎮12大企業之一。從自發組合的百餘名手工藝者,發展到多工種、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1704名職工;從一個借用的小廠房,到造船設備設施齊全、廠區面積達15.2萬平方米的山東造船骨幹企業,樸實的青船人真切感受到了,夢想正在自己勤勞的雙手中慢慢實現。196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企業組建軍事代表室,1980年8月14日,總裝備部車船軍事代表局駐青島地區軍事代表室成立,與海軍駐青島造船廠軍事代表室形成了現在的格局。兩個代表室駐廠負責軍用船艇的監造工作,促進了軍品任務的承接和船舶質量的提升。
歷史的畫卷在70年代抹下了濃重的一筆:青船迎來了271型100噸登陸艇和037型獵潛艇兩個重點項目。
攻克難關打造精品登陸艇271
1970年,青船與上海708所聯手研製的我國首艘271型100噸登陸艇交付使用,該型艇首次採用分段建造法,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2003年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71登陸艇改進型),至今已建造50艘,技術日臻完善。齊心協力 建造海上蛟龍037
根據六機部指示,在北海艦隊的支持下,我國海軍“五種水面戰鬥艦艇”之一的037型獵潛艇於1971年10月在青船開工建造,該艇首次採用雙向不鏽鋼管路焊接。1974年企業被正式確定為生產037型獵潛艇的定點廠家,總計建造17艘,並由此成為了全國唯一一家生產水面戰鬥艦艇的地方企業。1978年該型艇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95年企業建造的此型艇參加了“95神威”海軍演習。
1978年7月9日,一個令青船人無比驕傲的日子。山東省第一艘5820噸散貨船“魯海64”號載着青船人的夢想順利下水,這一刻曾轟動全省,開啓了當時中型貨輪建造的時代,成為媒體關注追逐的焦點。隨後二十年,青船自強不息,奮發圖強,不斷拓寬船舶建造領域,先後建造了泥駁船、冷藏保鮮船、油田供應守護船、江海兩用鋼質貨輪、1000噸水船、74米躉船等船型,打造了“青船”品牌。其中為勝利油田建造的2000HP和3000HP超淺吃水拖船在國內分別首次採用了大功率噴水推進技術和大功率可控硅整流電力推進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造船遭遇國際船市低谷,民品市場蕭條,企業經營窘迫。此後十年,軍代室與青船攜手並進,共度難關,以軍品為主線,保證了生產經營的延續,期間企業擴大了船舶修理範圍,增設航修業務,從建廠至今共修理各類船隻1700餘艘。1999年8月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青船在海關總署首次政府採購招標中一舉中標5艘200噸級海關緝私艇的建造合同,拉開了公務船建造序幕,該艇首次採用鋁焊接、銅鎳B10管、高強度903鋼板,隨後又於2001年7月承接了4艘新型緝私艇建造任務。
百舸爭流 捲起千層浪(2002-2009)
進入21世紀,市場經濟浪潮澎湃,船舶行業間競爭日趨激烈,長期以計劃經濟為導向的青船舉步維艱,新一屆領導班子洞悉市場日益復甦跡象,把握時機,打破禁錮,提出了“鞏固軍品,開拓民品”的經營思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歷經了職工思想的洗禮,企業戰略的轉變,人才強企、技術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實施,為青船的崛起提供了動力之源。2003年企業拓寬民品市場,2005年打入國際市場,2006年軍民品產值各佔半壁江山,2008年民品產值比例達到81%,擴大了企業的市場生存空間,使企業步入了一個生機勃勃市場化運作模式的嶄新時代。艇到艦的飛躍
2002年7月,青船在海軍073A中型登陸艦競標中取得“2艘標段”第一名,由此實現了軍品建造“由艇到艦”的飛躍,擴大了生產規模,掀開了發展的新篇章。
打造中國北方特種船舶建造基地
2003年8月,企業為國家重點項目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建造了塑料排水板打設船。該船是國家重點工程——上海航道清淤工程急需,青船人憑藉“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精神,奮戰80天勝利完成任務,創造了青船史上建造工期最短,使用鋼材量最多的記錄。長期以來,青船以特種船舶為特色,建造了各類型船舶500餘艘,主要有軍工產品、海工產品、公務船、工程船等,積累了豐富的建造經驗。擁有總裝、海裝、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交集團等勢力雄厚的船東,佔據中國北方特種船舶建造基地地位。
衝出國門,走向世界
隨着國際船市的日益興盛,智慧、開放的青船不斷加強和國際市場的接軌。2005年,與日本東洋海運通商株式會社簽定了2艘3300噸多用途貨船建造合同,之後又陸續為印尼、日本建造了6艘貨船,成功邁入了國際市場。
借2008年奧帆賽之際,結合打造青島“帆船之都”的城市發展戰略,2005年7月企業出資組建了青島藍波遊艇公司,設計製造各型豪華休閒遊艇,產品銷往英國意大利、挪威、法國澳大利亞、科威特、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在遊艇業佔有一席之地。
濃墨重彩,繪發展宏圖(2010-)
歷史已翻過寫滿青船六十年的厚重一頁,嶄新的一張已呈現在青船人面前。
見證了青船六十年輝煌的四川路25號這塊土地,由於地處老城區,場地狹小,設施設備陳舊,已經乘載不了青船這艘“大船”了,青船必須謀求更廣的空間,更深的水港,更大的船台,更先進的設備,更新的管理體制和現代造船技術。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青船自2004年企業發展的鼎盛期開始醖釀企業的搬遷改造發展規劃,並適時融入了山東省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造船產業總體部署和青島市“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的大潮,於2006年確定了 “搬遷改造、改制重組、合資合作”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即通過盤活現有土地資源,妥善處理歷史債務和安置職工,籌集啓動資金實施異地搬遷;通過搬遷改造拓展發展空間,實現技術、裝備和產品升級;通過引資重組,引入戰略合作伙伴,轉換經營機制,擴展產業規模,建設一個充滿活力、具有特色的現代化造船企業。這是企業在順境中把握機遇,居安思危,實現跨越式發展。2007年該項目被列入青島市重點項目。2008年6月引進北京建龍重工集團及其旗下揚帆集團為戰略合作伙伴,10月新項目於即墨女島開工建設。
隨着第一鍬土的揚起,青船將在即墨女島這片沃土上實現第二次創業。這是一次重大變革,體制機制要變,造船模式和管理模式要變,經營地點和職工身份要變,是青船歷史上的里程碑;又是企業嶄新的開始,勤勞、智慧的青船人將秉承“求實、求新、求異”精神,昂揚志氣,拼搏進取,建造大中型軍用輔助艦船、高新技術高附加值海洋工程船和特種液貨船,實現差異化發展,做強做大企業,打造中國特種船舶建造基地。
走出膠州灣畔,邁進女島港灣,一個激動人心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特種船舶建造基地”正芙蓉出水。對於即將迎來60歲生日的青船來説,她正在迎接生命中的又一個春天,這個春天依舊生機盎然,朝霞滿天。
2011年6月28日,青島揚帆船舶製造有限公司在女島造船基地舉行20.5萬噸散裝貨船建造開工儀式。20.5萬噸散貨船是公司成立以來承接和開建系列大型散貨船,標誌着企業由建設期進入全面投產運營階段,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此次建造的20.5萬噸散貨船是由青島揚帆船舶製造有限公司與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聯合研發的首制大型散貨船,同時也是山東省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噸位船舶。該船具有當代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入級ABS美國船級社,滿足PSPC要求,滿足IACS國際船級社的CSR共同結構規範,在設計上充分體現了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的設計理念,並結合船舶實際營運中的可操作性、廣泛適應性、安全可靠性,促使中國船舶工業加快向環保、低碳方向轉型。
2024年,青島揚帆船舶製造有限公司承建全球第一艘氨燃料動力集裝箱船。 [4] 

青島揚帆船舶製造有限公司首制船下水

2012年9月24日上午,山東省內在建最大噸位船舶——20.5萬噸散貨船下水儀式在青島揚帆船舶製造有限公司隆重舉行。青島市人大副主任吳淑玲、山東省國防科工辦主任王超英、青島市企業聯合會、青島市企業家協會會長吳經建、即墨市委市政府以及青島和即墨市直部門領導、軍方、船東、設計院、船舶經紀、金融、船級社等領導及船廠員工共600餘人出席了此次儀式。
儀式上,即墨市副市長閆丕雲發表了重要講話。
青島揚帆船舶製造有限公司是即墨女島船舶及配套產業集聚區的核心企業,前身是有着60餘年建廠歷史、40餘年軍品建造史的國營青島造船廠,2008年由北京建龍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和青島華通國有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項目於2008年10月開工,總投資達30億元,佔地面積1200畝,年鋼材處理能力20萬噸,年造船能力150萬載重噸。
青島揚帆船舶製造有限公司作為青島市首批實施搬遷的老城區企業,按照“搬遷改造、改制重組、合資合作”三位一體改革發展方案所走過的轉方式、調結構之路,具有極強的典型性。如今的“青島揚帆”正在青島市打造藍色經濟區、實施“全域統籌、三城聯動”城市規劃的戰略指引下,作為即墨女島船舶及配件產業聚集區的龍頭項目,與黃島船舶和海洋工程產業聚集區共同支撐起青島市大造船格局,在青島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和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豪邁征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對時代賦予的重要責任,青島揚帆將抓住這難得的機遇,秉承“只爭第一、點滴做起”的企業精神,進一步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步伐,在技術、裝備硬件設施升級的同時全力塑造軟
實力,將企業打造成具有一流的工藝、一流的設備、一流的團隊、一流的效率、一流的效益、一流的工資水平的船舶工業企業,為藍色經濟區的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本次下水的20.5萬噸散貨船是目前山東省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噸位的船舶,該船採用雙殼保護、低硫燃油系統和設備等節能環保新技術,充分體現了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的設計理念,油耗、航速及載貨量等主要技術參數優於日本和韓國同類型船舶,在當前國際航運市場具備強勁競爭力,是典型的“綠色船舶”,代表着中國船舶工業向環保、低碳轉型的方向。該船由青島揚帆與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聯合研發設計,總長299.95米,載重20.5萬噸,入美國船級社。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