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城村

(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雙港鎮下轄村)

鎖定
青城村位於雙港鎮西南部,屬圩畈區,全村由27個村民小組組成,現有884户,人口3158人,黨員76人(其中女黨員12人),勞動力數量1207人,本地務農勞動力685人,外出務工勞動力1127人,村內主要道路硬化里程4.9公里,佔道路比例20%,通電户數100%,通有線電視户數0户,通電話户數572户,本村有小學一所,村級衞生所一所,無公共文化設施及體育設施,耕地面積1860畝,水面1350畝。2005年我村村級收入7.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680元,本村主要以傳統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為附。村級基礎設施較差,不具備區位優勢,村民生產、生活條件亟待改善。
中文名
青城村
所屬地區
安徽省安慶市
地理位置
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雙港鎮西南部
人口數量
3158人

青城村民主建設

我村兩委班子戰鬥力較強,羣眾自建家園、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性高,參與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的意識較強;農户居住相對集中,發展潛力較大,實施新農村建設有着較好的組織、思想、民情等基礎。

青城村村莊簡介

我村距雙港鎮區2.5公里,距206國道有10分鐘的車程。全村總面積6885.6畝,地勢平坦,土壤相對肥沃,人形河、柏年河、高城河依境而過,洪河貫穿其中,加上本地氣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適於農作物生長,是桐城有名的“南糧倉”。
青城村

青城村規劃原則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以農村經濟產業化、農村建設新型化、人居環境優美化、公共服務社會化、農民教育組織化、穩定機制長效化、村務管理民主化、鄉風民俗文明化為目標,廣泛動員,全面發動,在做好傳統水稻種植產業提升前題下,大力發展養殖業,加大勞動力轉移力度,把青城村建設成為擁有現代文明生活的新型社區,把青城村農民培養成為適應新形式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我們力爭用3年的時間,村級集體年經濟收入增加到30萬元,村民年純收入增加到6000元以上,把我村建設成為村民、集體雙富,物質、文化生活寬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1、堅持“三大效益相統一”的原則。要充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和自然資源發展生產,把獲取經濟效益放在首位,要注重生態效益和生活效益的同步提高。 2、堅持“資源永續利用”的原則。要把建設合理的生態環境和發展合理的經濟有機的統一起來,找準發展的結合點,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發展生態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構築生態家園。要做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以確保生態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3、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立足高起點、高標準,規劃既要體現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進性。4、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個階段不同的目標要求確定近、遠期的實施目標分解落實。遵循可執行性、可操作性的原則,突出重點,分步實施。

青城村規劃範圍

1、在五星和王莊兩村民組之間的旱地(非農業税在冊徵收地)處,面積210畝的旱地上規劃用地。我們在2006年7月報請桐城市規劃設計院勘察設計,2007年8月得到市城建局文件批覆後,於2007年8月28日再次召開了全體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會議一致通過了新村建設方案。2、按市、鎮有關文件的要求,青城村新村規劃為5年,即2006--2010年。3、規劃範圍見《青城村新村建設規劃(2006--2010)》示意圖,合計規劃範圍內總面積為100畝。

青城村功能佈局

通過對現狀用地佈局的調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達到科學合理的使用土地、創造舒適的居住環境,使村莊用地佈局規劃有利於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條件,有利於經濟的健康發展。主出入口設辦公區(村委會大樓、文化活動中心);新村中心設村民廣場、公共設施(學校、衞生室)等,便於村民休閒、醫療;新村內道路採用棋盤式道路系統;排水系統呈網狀,通過暗渠,由環新村排水渠集中,經處理後排出。

青城村住宅規劃

充分考慮到現狀和經濟條件及可操作的原則,對青城新村住宅及外部空間採取既保留又更新的規劃模式。1、保留:學校對面汪旭家的住宅,對其現有佈局不合理處,採用綠化景觀方式來彌補。2、完善:對學校外牆進行塗料粉刷裝新,間以宣傳標語。3、新建:青城新村新建住宅以點式及雙聯式佈置,住宅原則控制在二至三層。第一期工程安置10户,每户佔地面積90平方米。

青城村交通規劃

1、充分尊重道路原有脈絡,同時滿足區內通達性和安全性及消防等要求。2、道路分為三級:新村大道:寬8米;區內支道:寬6米;宅前道:寬3米。3、道路建設分南北和東西走向:新村大道寬8米,採用水泥路面,與進村主幹道連接。其餘道路共5條,其中長600米,寬6米的二條;長300米,寬3米的三條;東西走向的寬6米的兩條,總長度1000米。路面底層採用煤矸石,上面鋪碎石後間以石粉,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單排路燈。與進村道路連接。2007年再投資10萬元完成對從高城到白果村2公里的路面進行水泥硬化,2008年投資3萬元完成從龍橋到新村部1200米的道路硬化。
排水管網規劃 排水系統佈置呈網狀,與道路建設相配套,所有村道一側挖排水溝,寬60釐米,深60釐米,磚混結構,生活污水通過排水暗溝,由環村排水渠集中,經處理後排出。

青城村環境規劃

1、改水改廁。根據新村莊取水不便的實際,實施安全飲用水工程,村裏投資10萬元在新村建造過濾池及蓄水池,讓村民吃上潔淨的自來水。積極引導周邊其他村民改建新型衞生廁所。2、垃圾箱(桶)設置。生活垃圾收集點的服務半徑不大於70米,並在適宜的位置設置垃圾收集點,在規劃範圍內設置20個點。每半個月清理一次,收集的垃圾運送到垃圾填埋場集中處理。3、環衞隊伍建設。建設一支穩定的環衞保潔隊伍,負責路面清掃、綠化維護、村容村貌整潔等工作。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村民的環境衞生意識,形成自覺維護環境衞生的共識和行動。

青城村綠化規劃

1、原則上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喬木、灌木,用材樹種、經濟樹種合理搭配,綠化、美好有機結合。2、新村在已栽植花木的基礎上,栽植黃楊球,樹間砌花壇,設計栽植合歡、大麗菊、美人蕉、月季等常規花卉。3、新村廣場建設綠地,建花圃,鋪草坪,選用四季常綠花木品種。4、庭院綠化尊重個人意願,由村裏無償提供葡萄、柿子、香椿、石榴、月季、無花果、海棠等品種。

青城村公共設施規劃

1、學校建設。在教學樓與廚房之間完成兩間二層磚混結構的多媒體教室,學校北面預留寬90米,深100米的運動場地,在北端再建造一棟教師宿舍樓及活動中心。並擬在臨學校20米的新村部大院一層選一教室作為村級標準化幼兒園。2、新建科技、文化活動中心。結合新村部建設,設計時將科技、文化活動中心一併設計。3、村民綠地廣場。將現有的河溝進行開挖整理,兩岸用石塊砌護,栽種垂柳,間置石桌石凳。將現有場地整平,建設村中心綠地廣場,內置石凳石桌、健身器材及代表本村文化的標誌性景觀,以供村民休閒娛樂。4、村民醫療衞生室。建設高標準的衞生室,衞生員配備不少於3人,並爭取與鎮衞生院合作,取得鎮衞生院各方面的支持,真正做到村民小病不出村。5、文化宣傳設施。新村部建設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欄。在村口、村部、新村廣場建設3處《村規民約》宣傳牌,沿街建2個讀報欄,統一刷寫大街兩側牆壁上的標語和宣傳畫,使其容顏更加美化。

青城村王圩燈會

王圩燈會是桐城市雙港鎮頗有影響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元末明初,原居江西省萬載縣瓦西壩的王氏宗祖遷居桐城雙港鎮青城村王圩組,帶來了祖傳的龍架和龍燈藝術。以後代代相傳,並由原來的獨姓獨舞發展到現在九個村民組、十餘姓、二百三十户人家近千人家參加。王圩會逢閏年正月舉行,每屆設堂主一名。出燈時,陣式浩大。前有排燈開道,武猖、八仙濃妝遊行,花籃隊、彩燈隊邊歌邊舞,龍燈位居中間蜿蜒遊進,後面還有鑼鼓隊,蚌殼燈、燈籠隊等,百餘盞蠟燈齊亮,數十面鑼鼓喧天,再加上隨行觀燈的人羣少則上千、多則上萬,隊伍長達1公里,場面宏大,熱鬧非凡。王圩燈會的主燈是龍燈,屬放索燈,共十三節。只有龍頭龍尾對舞,龍身則不動,舞龍頭和龍尾的後面都有專人收放繩索,故名。王圩燈會臘月十五開始扎制,正月初一開光,初二出燈,元宵節前必須沉燈。王圩燈會有嚴格的組織管理、安全管理和財務管理,其收入全部用於修橋築路、扶貧濟困等公益事業。
王圩燈會集彩燈扎制和龍燈藝術為一體,寄託着廣大民眾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的美好願望和生活追求,具有濃郁的民俗性、廣泛的羣眾性和強大的凝聚力。不僅豐富活躍羣眾文化生活,也為當地農村增添了喜慶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

青城村歷史典故

青城村 青城村
衞青的老家是現今山西省臨汾市劉村鎮的青城村。從平陽汾河大橋往西不遠,就能看到一個高大的七彩門樓,上面寫着“衞青故里”四個大字,這就是衞青吃苦受罪的地方。當時生父在平陽府裏當差,自然沒有時間管他,養母在村裏更不會親他疼他,所以洗鍋刷碗割草放羊的活兒他啥都得幹,經常是起早貪黑,受飢捱餓,就這,養母還要處處刁難他。
有一次,衞青剛趕着羊羣回來,養母就拉出兩隻羊對衞青説:“你把這兩隻羊拉到集市上賣掉,給你哥哥姐姐們買回兩個又大又圓的東西來,再給我捎一些又黑又小的東西,我們要一起解解饞。”她還惡狠狠地補充了一句:“再給我把羊拉回來。”
小衞青來到集市上,先向裁縫店借了一把剪子,把羊身上的毛剪掉,賣給用羊毛的人,再用賣得的錢買了兩個大西瓜,馱在羊背上回家。養母一看目的沒有達到,就瞪圓眼睛故意找茬説:“我吃什麼呢?”衞青指着西瓜説:“他們吃剩的西瓜籽,又黑又小又好吃。”養母一聽這話,還是一肚子的火氣,卻噎得説不出話來。
一天清晨,養母又對衞青説:“這次放羊必須到後山裏去,要把後山裏的野果子給我摘回來,我們還要吃點野味兒。”這下衞青可犯愁了:後山裏的狼羣很多,別説摘果子了,恐怕連命也保不住。可是衞青命大,剛進後山就見一位砍柴的老人。老人很驚訝地擋住衞青説:“孩子呀,放羊怎麼能往後山去呢?”衞青流着淚説明原委,老人非常同情,就教給了衞青一個好辦法。
衞青到了後山,景色確實比前山好看多了,各種野果到處都是。衞青讓羊羣在樹下吃草,自己爬到樹上,盡情地摘,盡情地吃,把衣服也脱下來裝得滿滿的。正在這時,有十幾只狼圍了過來,驚得羊羣咩咩直叫。衞青趕忙敞開嗓子,學着獅子老虎吼起來,只三聲過後,狼羣就跑得無影無蹤了。
衞青高高興興地回到家裏,養母見摘回了一大堆野果子,山杏山桃山葡萄樣樣都有,再也不敢小看和刁難衞青了。後來衞青隨姐姐衞子夫進宮入朝,率兵打仗,很快便顯出了勇敢機智、吃苦耐勞的特性,最終成為歷代公認的著名將領,這都是衞青小時放羊吃苦磨鍊的結果。
在衞青死前死後幾年,他兒子們的爵位包括承襲自他的全都被撤消了。衞青死後,被葬在了長安附近,據説墓冢的形狀極像他收復的廬山,與霍去病祁連山形狀的墓遙相呼應———皇帝以此來表彰他們的功績。從此,衞青的魂魄就永遠留在異鄉。
史書中沒有提到衞青後來是否回過家鄉,但在民間傳説中,衞青至少有過這個打算。衞青準備在他家鄉修建一座城池來保護他的親族,城的名字就叫“青城”。不過,後來戰事頻仍,再加上他謹慎的性格怕引起皇帝猜忌,這個城到底沒有修建。然而名字是留下來了,即位於今天臨汾市堯都區的青城村。
青城村離臨汾市區並不遠,是一個很安靜的小村子。村口有座八角二層的門樓,大大地寫着四個字:衞青故里。走近去看,見樓的四個外角畫着四幅畫:衞青牧羊、得尚公主、拜大將軍以及出征匈奴。畫工並不算精良,但線條粗獷,尤其是衞青像,劍眉虎目,的確威風得很。作畫的人也很有見識,選取的正是衞青一生中幾個重要的時代。
即使沒有門樓,只要任意走進村民家,他們都會告訴你:千真萬確,這兒就是衞青故里,是他小時候放羊的地方。
這個村子裏近一千人,“尉”是村中大姓,佔了百分之七十還要多。村裏一位姓李的老人説,其實“尉”就是“衞”,因為衞青在朝廷裏做大官,害怕有個閃失犯了罪,全族都被皇帝殺了,所以,讓宗族裏一部分人改姓了“尉”,這樣,衞家的血脈不至於斷絕了。
我寧願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這樣行事的風格,跟衞青的性格倒有幾分相像。但村裏86歲的尉根順老人説,這不是真的。他們姓“尉”的祖先,共兄弟四人是從離此地不遠的另一個村子遷過來的,繁衍生息,一直傳到了今天。不過,説一點關係也沒有,是不大準確,正是因為衞青準備修城,他們祖先才遷到這兒的,這裏風水好啊。
許是借了衞青的威靈,兩千年來,此地能人輩出。尉根順老人説,清末的時候,這個村裏的秀才有十七八個呢。到日本鬼子來的時候,出去抗日的人就更多了,老人自己,就曾做過晉綏軍的上尉副營長。
衞青在這個村裏,並沒有過過好日子,但在他走後,這個村子卻因他享有榮光。現在,烽煙散去,兩個民族的仇恨也在漫長歲月裏消於無痕。然而衞青的故事還將傳説下去———王侯將相,歸於塵土,掩蓋不了千秋功業、千秋聲名。

青城村所獲榮譽

2020年7月21日,被桐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第三屆桐城市文明村”榮譽稱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