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靈巖寺羅漢像

鎖定
靈巖寺內倖存的古代藝術珍品中,最有價值的千佛殿內的40尊彩塑羅漢像
中文名
靈巖寺羅漢像
性    質
古代藝術珍品
發    生
千佛殿
地    區
濟南市長清區

靈巖寺羅漢像靈巖寺

靈巖寺,位於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境內,地處泰山西北,現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靈巖寺由高僧朗公始建於東晉,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 被毀,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間(公元520年至525年)由法定和尚主持開始重建,至唐代,靈巖寺已經具有相當規模。至北宋則達到鼎盛,有闢支塔、千佛殿等景觀。以後的金元明清數代,寺院雖然未再擴大,但依然保持了相當的規模。靈巖寺佛教底藴豐厚,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天台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南京棲霞寺並稱天下“四大名剎”。唐玄奘曾住在寺內翻譯經文,唐高宗以來的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也多到寺內參拜。
靈巖寺羅漢像

靈巖寺羅漢像千佛殿

千佛殿因殿內供置眾多佛像得名。此殿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一649年),宋嘉佑和明嘉靖、萬曆年間重修,現存木結構為明代建築。
千佛殿依山建於高大的台基之上,其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稜彩繪華麗,檐角長伸高聳,有展翅欲飛之勢。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礎皆雕刻有龍、鳳、花、葉、水波及蓮瓣、寶裝荷花等紋樣,雕工精美,凸顯唐宋之風。
殿內正中塑有通體貼金的“三身佛”。中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體現於自身,名為毗盧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年)從錢塘運至靈巖。東側為“報身”,名盧舍那佛,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2500公斤銅鑄成。西為“應身”,名釋迦牟尼佛,也為銅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鑄造。佛像頭頂有螺形肉髻,體態雍容,眉骨高凸,目光凝重。三尊佛像皆結跏跌坐,儀容端莊,衣紋流暢,服飾簡潔,極具藝術感染力。

靈巖寺羅漢像羅漢像

千佛殿最受廣大遊客和專家們稱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羅漢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於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補塑於明萬曆年間(1573一1620年)。這些塑像皆坐於80公分高的磚砌束腰座上,羅漢像頂距座面高度在105至110公分之間。古代藝術家們在塑造這些羅漢像時,打破傳統的佛教造像模式,側重於寫實,具有濃郁的世俗氣息和現實生活情趣,以形寫神,以神表情,以情現心,重在體現每尊羅漢的個性與特點,重在刻畫出羅漢的內心世界,使之真實、生動,更接近於生活。觀其形態,或端恭、或柱杖、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講手指、或側耳細聽,無不準確生動。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愠怒,有的和善、老成,有的據理力爭,有的閉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
低吟,有的縱目遠眺,無不細緻入微。看其氣質,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傖潦倒,有的雍容華貴,無不形象傳神,可謂是栩栩如生,呼之慾動。此外,人體與衣飾的關係處理也非常得當,線條的曲直、虛實與起伏,動作瞬間的衣褶變化,織物的質感,都表現的準確而生動,節奏感極強。一位醫學界人士説,透過羅漢的袈裟,能看出古人對人體解剖學的準確把握。另外,1982年維修時還發現,這些彩塑羅漢還像人體一樣有腹腔,腹腔內有用絲綢做的五臟六腑,此外還有五銖錢、開元通寶和宋代前三朝的銅幣及宋代銅鏡、墨書題記等文物。
1912年,清末學者梁啓超來此遊覽,讚譽千佛殿泥塑羅漢像為“海內第一名塑”,並親筆寫下了碑碣。1987年,賀敬之來靈巖參觀千佛殿後寫下了“傳神何妨真畫神,神來之筆為寫人。靈巖四十羅漢像,個個喚起可談心”的詩句。藝術大師劉海粟來靈巖觀後,揮筆寫下“靈巖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讚語。
靈巖寺內倖存的古代藝術珍品中,最有價值的莫過於千佛殿內的40尊彩塑羅漢像。這些塑像環列於殿內四周的壁壇上,壇座高約78釐米,腳座高約33釐米,壇座至羅漢頭頂高約155釐米,整體看大小一致,比真人略大。塑像大都完成於宋代,少量是明代塑的。

靈巖寺羅漢像胎骨材質

羅漢像的胎骨主要有鐵製和木製兩種,製成後用粗泥捏成大體形態,待其幹後再用粘軟的細泥塑出具體形象。細泥幹後,用以榆皮絨、麻筋。細沙、膠泥等合成的泥膏塑造形體表面的細緻部分,並在整體幹後進行整形,塗以經膠質調和的白堊為底色。

靈巖寺羅漢像藝術風格

創作塑像的古代匠師們大膽地採用了寫實風格,不但形體、比例、相貌與真人惟妙惟肖,血脈、筋骨也清晰可見,完全符合人體解剖學。塑像的衣飾貼體利落,對衣紋線條的曲直、角度的轉折,光線的明暗都注意到了剛柔相濟和虛實對比,甚至透過衣紋可以體察到人體的筋骨。此外,衣飾的細部製作也十分精緻,即使衣帶的來龍去脈和結釦的穿插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在創作中,工匠們摒棄了宗教作品一貫的冷漠,對人物的性格刻畫入微。儘管這些羅漢均採用座姿,但由於動作各異,形神不同,竟無一絲單調的感覺,反而因為它們豐富的面部表情,使人平添一種親切的感覺。

靈巖寺羅漢像藝術價值

靈巖寺羅漢像在中國雕塑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中國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在參觀後,欣然揮毫題道“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
靈巖寺羅漢像》,其內千佛殿中40尊等身高的彩繪羅漢像,分別塑於宋代和明代,是聞名的雕塑藝術珍品,被近代文學家梁啓超譽為“海內第一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