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靈山型銅鼓

鎖定
靈山型銅鼓這是以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銅鼓。時當公元3世紀東漢末年到10世紀的晚唐時期。主要流行於兩廣地區。 這種銅鼓與北流型銅鼓形制相近,鼓面大於胸,胸部較為平直,鼓面花紋精細,多為雲雷紋、線紋和鳥紋等紋飾。它的特徵是:鼓面無立體蛙飾,而鑄有三隻腳蟾蜍六隻。鼓背也有紋飾。
中文名
靈山型銅鼓
年    代
漢代
出土地點
廣西靈山
尺    寸
高45.5釐米,直徑79釐米

靈山型銅鼓產品介紹

廣西靈山出土
形似圓石墩。鼓面平,面沿較薄伸出鼓頸外。鼓胸圓凸,束腰,胸與腰部之間附
靈山型銅鼓 靈山型銅鼓
雙扁耳,兩側共有四耳。敞足,空腔。鼓面中心飾十芒日紋,光體突出,邊緣立三蛙與三組疊蛙相間,以逆時針方向排列。耳飾繩紋,有方孔。胸、腰及足部紋飾主要有四出錢紋、鳥紋、蟬紋、騎士紋等。

靈山型銅鼓分佈

靈山型銅鼓,以廣西靈山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時當公元3世紀東漢末年到10世紀的晚唐時期。主要流行於兩廣地區。

靈山型銅鼓外觀

這類銅鼓形制接近北流型,外觀上,體型凝重,形象精巧。鼓面平展,稍廣於或等於鼓身,邊緣伸出,但不下折,胸壁微凸,最大徑居中; 胸以下逐漸收縮成腰;胸腰間僅以細線為界;附於胸腰之際的鼓耳均為帶狀葉脈紋扁耳;鼓面所飾青蛙塑像都是後面二足併攏為一的“三足蛙”,蛙背上飾劃線紋或圓渦紋,裝飾華麗,有的青蛙背上又有小 青蛙,即成“累蹲蛙”;青蛙的數目一般為6只,有的6只全是累蹲蛙,但多數3只單蛙與3只累蹲蛙相間排列,而且絕大多數為逆時針方向環列;鼓面中心太陽紋圓突如餅,光芒細長如針,芒數不一,7芒、8芒、 9芒、10芒、11芒、12芒都有,有的芒端開叉;裝飾花紋多以二絃分暈,鼓面和鼓身各有3道較寬的主暈,以騎獸紋、獸形紋、鷺鳥紋(或鷺鷥含鳥魚紋、鳥形紋)為主體紋樣,其他暈圈飾雲紋、雷紋、半圓紋、 半圓填線紋、席紋、四瓣花紋、“四出”線紋、連線紋、蟲形紋、水波紋、蟬紋等。蟬紋一般作邊飾。其中一些鼓的鼓耳下方接近鼓足處,裝飾動物塑像,常見的是一對(或一隻)小鳥,也有飾牛、虎、鹿等 動物塑像者,這些動物都是頭朝下。靈山型鼓可劃分為前期、早期、中期和晚期4個階段。

靈山型銅鼓歷史文物

銅鼓是一種民族歷史文物,它系中國古代南方和西南民族象徵財富和權力的重器。一具銅鼓的基本形制有鼓面和鼓身。鼓面是受擊部分,鼓身是共鳴腔,由上而下分成胸、腰、足三段,胸腰之間多鑄有懸掛用之耳。當前中外學界對銅鼓的研究着重其起源、類型、分佈、年代、族屬、紋飾、用途、合金成分和鑄造工藝等。近年來中國大陸學者以一千四百多面的銅鼓為基礎,並據前提重點,作了全面對比研究後,中國古代銅鼓分為八大類型: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衝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和西盟型 [1]  。以上八型中與此大銅鼓相關者是「北流型」,該型以廣西北流縣水桶庵的大銅鼓命名,主要分佈在廣西東南部和廣東西南部。鑄造和使用年代之上限是西漢晚期,下限至唐代;族屬系漢代的烏滸人,晉南朝至隋的俚人。
靈山型銅鼓 靈山型銅鼓

靈山型銅鼓形制特徵

北流鼓的形制特徵是
(一)體型碩大。
(二)鼓面大於鼓胸,部份鼓的邊沿下折,形成垂檐。
(三)鼓身之胸腰間收縮曲度緩和並鑄環耳或肩耳兩對,腰足間以一道突稜分界。
(四)鼓面中心的太陽紋凸起鼓面如一圓餅,芒道有六、八、十;鼓面多有立體蛙飾。
(五)鼓面和鼓身多以二或三條突起弦紋為一組分暈,暈圈內多佈滿精細的模印幾何圖案,常見者有云紋、雷紋、席紋或錢紋。
此大銅鼓與北流型的特徵大致相符,且可歸入該型中期鼓,鑄造年代約屬東漢晚期。它的整體結構符合美學原理的黃金律標準值,深具完整性和合理性;亦使鼓身在外觀上顯現勻稱、比例適度及諧調。
作為圖騰崇拜的反映,鼓面飾有四至八隻蛙,有的大蛙負小蛙,有的大蛙中還有數只小蛙。這是古人對蛙的崇拜。因“蛙鳴即銅鼓(鼓)精”、“鼓聲宏者為上”,龜蛙能知天時,故視為神物。銅鼓為壯族先民的重器,鼓面飾蛙就是圖騰崇拜的象徵。就此鼓應為漢至唐時期北流型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