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震中距

鎖定
觀察點到震中的地球球面距離稱為這一點的震中距(△)。有時以長度來表示(公里數);有時用它對應的地心張角度來表示,1 0約等於110公里。根據震中距離大小,可將地震分為地方震(△≤100公里)、近震(100公里≤△≤1000公里)和遠震(△>1000公里)。 [1] 
中文名
震中距
外文名
epicentral distance
釋    義
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直線距離
決    定
地區地震的影響的強弱
特    點
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響破壞越重

目錄

震中距種類劃分

1。地方震:震中距小於100千米的地震
2。近震:震中距為100~1000千米的地震。
3。遠震:震中距大於1000千米的地震。 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劃分為如下幾類:
地球上發生地震的地方有深有淺,從地下幾千米至數百千米,均有地震發生。同樣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淺,所造成的影響或破壞越重。

震中距地方震

震中距小於100千米的地震

震中距近震

震中距為100~1000千米的地震。

震中距遠震

震中距大於1000千米的地震。同樣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響或破壞越重。

震中距地震波

地震發生在地下深處,地表為什麼會振動?這是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時產生的彈性波,在地球內部和地球表面傳播的結果;就像在水中投入石子,水波會向四周擴散一樣。這種發生於震源,並向四外傳播的彈性波,稱為地震波地震波是由好幾種波組成的。經歷過地震都知道,地震來臨的時候,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顛動,然後才是前後或左右晃動。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震源同時發出兩種類型的地震波。其中引起上下顛動的那種波振動比較弱,但速度比較快;引起晃動的那種波振動比較強,但速度比較慢;所以你就會感到先顛後晃,而且晃總比顛來得明顯。傳播速度快的叫縱波也稱壓縮波,傳播速度較慢的叫橫波也稱剪切波;它們在傳播過程中遇到各種複雜情況,還會形成其它的波。所以,地震波的組成是很複雜的。地震波震源發出後,隨着傳播距離越來越遠,振動也會衰減。就像聲音在空氣中傳播,越遠聲音就越小一樣。
參考資料
  • 1.    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編輯.地質大辭典(一)普通地質 構造地質分冊 上冊:地質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