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側向測井

鎖定
側向測井是指一種聚流電阻率測井法。它通過電流聚焦的方式,迫使主電極電流不能在井眼中上下流動,而只沿側向方向呈水平狀流入地層,把井孔的分流作用和圍巖影響減到最小,測量結果能較好反映遠離井孔的深部地層電性特徵。
中文名
側向測井
外文名
laterolog
別    名
電阻率法測井
類    型
供電電極
分    類
三電極、七電極側向測井、微側向
特    點
大大減少泥漿分流

側向測井分類

側向測井按電極繫結構特點和電極數目的不同可分為三電極側向測井、七電極側向測井、微側向和微球形聚焦測井等。 [1] 

側向測井特點

側向測井是一種電阻率法測井。其特點是在供電電極的兩側加有同極性的屏蔽電極,使主電極的電流被控制在一個狹窄的範圍內垂直進入地層,大大減少泥漿分流和上下圍巖的影響。 [2] 

側向測井三側向與雙側向測井

圖1 圖1
三電極側向(簡稱三側向)測井電極系由三個圓柱狀電極構成,如圖1所示。中間一個電極A0為主電極,長0.15m;上下兩個電極A1和A2為屏蔽電極,各長1. 7m並彼此短路連接;主電極與屏蔽屏電極之間被長0. 025m的絕緣物隔開。在電極繫上方較遠處(>20m)有一個電流返回電極B,並在B和A1電極之間設一個參考電極N。
實際測井過程中,給主電極和屏蔽電極供以相同極性的電流I0和IA,通過自動調節電路,使主電極的電流I0保持恆定,並使A0 ,A1 ,A2三個電極保持為等電位。於是,由主電極流出的電流,始終受到A1,A2電流的屏蔽而被壓縮在上下絕緣物之間呈薄圓盤狀側向流入地層,然後在地層較深處散開再流入迴路電極B。整個電流分佈如圖1中的虛線所示。 [2] 

側向測井七電極側向測井(簡稱七側向)

圖2 圖2
七側向測井由主電極Ao、兩對監督電極MIM2、M1'M2 及兩個屏蔽電極A1、A2 構成,電極呈環狀,每對電極相對Ao 是對稱的,並短路相接。測量時Ao 電極供以恆定電流Io,屏蔽電極A1、A2 流出相同極性的屏蔽電流Is,通過自動調節,使監督電極M1 與M1'(M2 M2')之間的電位差為零,因此無論從Ao 或Al、A2 來的電流都不能穿過M1、M1' (M2 與M2')之間的介質,迫使電流沿徑向流人地層(如圖2),主電極Io 電流呈圓盤狀沿徑向流入地層,圓盤的厚度約為O1O2(O1 和O2 分別為M1M1'和M2M2'的中點)。
上述的七側向測井又稱深七側向測井,其探側深度較大。為了研究井壁附近侵入帶的電阻率,提出了淺側向測井,除七側向的七電極外,又在屏蔽電極Al和A2的外側,加上了迴路電極B1 和B2,B1、B2 電極的極性與Ao、A1、A2 相反,因此由Ao、A1、A2 流出的電流穿入地層後不遠,即流向B1、B2 電極(如圖2),從而減小了探測深度,主要反映侵入帶電阻率的變化。 [1] 

側向測井微側向與微球形聚焦測井

圖3 圖3
1)微側向測井是在微電極系測井的基礎上藉助側向測井的聚流特性而發展形成的一種測井方法,用於更好地測定沖洗帶電阻率Rxo
微側向測井的電極繫結構和電流分佈如圖3所示。測井時,利用推靠裝置將嵌在絕
緣板上的環狀電極系推向井壁,給主電極A0供主電流I0同時給屏蔽電極A1供與I0相同極性的屏蔽電流幾,自動調節該電流使M1和M2兩環狀電極之間電位差為。以阻止主電流上下分流。然後測量M1(或M2)的電位與遠離電極N之間的電位差,進而計算機電阻率。
微側向與微電極系測井相比的突出優點是,由於主電流被聚焦,不僅提高了縱向分層能力,還大大減小了滲透層處泥餅的分流影響,使測得的視電阻率值能較好反映沖洗帶的電阻率,其探測深度約8cm。
圖4 圖4
2)微側向測井雖然能很好克服泥餅的分流影響,但在主電流路徑上泥餅電阻率對接地電阻以致對視電阻率的貢獻,在泥餅較厚的情況下仍將佔較大的比例。為了進一步克服這一不足,發展了微球形聚焦測井,用於更有效地消除泥餅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微球形聚焦測井原理與球形聚焦測井完全相同,只是電極系形狀不同。主電極呈矩形,其他電極是短形環狀,電極間的距離變小,並裝在絕緣極板上,藉助於推靠器,使電極與井壁直接接觸(如圖4)。輔助電流Ia 主要經泥餅流入A1 電極,這就減小了泥餅的影響,迫使主電流Io 流入地層中,對於滲透性地層,即流到侵入帶中。由於電極距小,探測深度淺,不受原狀地層電阻率影響,主要是探測侵入帶的電阻率Rxo

側向測井總結

側向測井由於有較大的動態測量範圍,故常用對數刻度進行記錄,使過高電阻率地層的數值得以壓縮,而突出顯示中低阻地層。利用該曲線進行分層時,岩層界面對應於曲線急劇變化處,岩層中心部位的視電阻率值或平均值接近於真電阻率。應用側向測井組合,可以分析儲層侵入特性和計算含油飽和度 [2] 
參考資料
  • 1.    王貴文,郭榮坤 .測井地質學: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
  • 2.    潘和平、馬火林、蔡柏林、牛一雄.地球物理測井與井中物探: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