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電影是什麼?

(2008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電影是什麼?》是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巴贊的一本作品集。巴贊這部文集並非一部初衷便為撰寫成書而刻意準備的嚴謹的電影理論專著,書中各個篇章最初都是雜亂地分佈在各種報紙、週刊、雜誌和小冊子中,最終才結成厚厚的四卷本文集。巴贊逝世後,《電影手冊》編輯部和巴贊夫人根據巴贊遺願,從四卷本文集中選出27篇文章,編成《電影是什麼?》的定本。然而正是這本只有27篇文章的《電影是什麼?》,後來被西方電影學界譽為“電影的‘聖經’”,也為巴贊贏得了“電影的亞里士多德”的崇高稱謂。 [1] 
中文名
電影是什麼?
作    者
(法)巴贊
譯    者
崔君衍
出版時間
2008年11月1日 [2] 
出版社
文化藝術出版社
頁    數
368 頁 [2] 
ISBN
9787503935275
類    別
電影理論
定    價
45 元 [2]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頁    碼
343
版    次
1
字    數
304000
商品標識
20398203

電影是什麼?內容簡介

安德烈-巴讚的電影理論被視為電影理論史上的里程碑。他的名字與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法國電影理論批評和現實主義電影緊緊聯繫在一起。巴讚的現實主義美學深刻影響了世界電影的發展。他宣揚的攝影影像本體論和真實美學形成與蒙太奇理論不同的電影美學體系,開拓了電影研究的領域。由於巴讚的努力,電影成為嚴肅的研究課題。
本書是巴讚的經典批評文章的結集,涉及電影本體論電影社會學、電影心理學和電影美學等諸多話題,是研究巴贊和當代電影美學的必備讀物。

電影是什麼?創作歷程

1958年,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論文集的第一卷問世。這套文集計劃出版四卷,總稱為《電影是什麼?》。巴贊在序言中説:“這一書名並不意味着許諾給讀者現成的答案,它只是作者在全書中對自己的設問。”巴贊在這一年去世後,這套文集在友人的協助下終於在1962年出齊,並從這部四卷本文集中選出主要文章,縮編成一冊,這就是通行的《電影是什麼?》。
巴贊是電影理論家,也是電影哲學家。他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研究攝影影像和電影的本性,獲得了“電影的亞里士多德”的稱譽,而《電影是什麼?》也被尊為“電影的聖經”。巴贊秉承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理念,認為攝影美學的潛在特性在於揭示真實,而對於電影來説,熱愛人是至關重要的。
巴贊理想中的電影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但他的電影觀念又是開放的,認為隨着技術的改進,電影的表現手法也會變得豐富多彩。當有聲電影出現後,有人抱持“懷鄉病”,認為無聲電影是完美無缺的,而巴贊卻認定,對白和聲音效果強化了真實感,也使表演風格更趨完善;當彩色電影出現後,巴贊又肯定了色彩的表現力;而當許多導演抱怨寬銀幕時,巴贊又強調寬銀幕有助於保持時空的連續性,視野也更真實。 [3] 

電影是什麼?作者簡介

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 1918—1958) 法國《電影手冊》創辦人,二戰後西方最重要的電影批評家、理論家,法國電影新浪潮之父。主要著述有《電影是什麼?》、《讓·雷諾阿》、《奧遜·威爾斯》、《查理·卓別林》、《殘酷電影》、《淪陷與抵抗時期的電影》、《從解放時期到新浪潮的法國電影》等。 [2] 

電影是什麼?譯者簡介

崔君衍,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巴黎大學訪問學者,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北京電影學院香港城市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客座教授。曾任中國電影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電影出版社總編輯、《世界電影》和《環球銀幕》主編。主要著譯作有《電影是什麼?》、《現代電影理論信息》、《世俗神化》、《認識電影》(全譯本)、《電影哲學概説》、《影片美學》、《電影美學與心理學》、《電影藝術詞典》(主編之一)等。 [2] 

電影是什麼?書籍評價

2008年是“法國電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贊誕辰90週年、逝世50週年紀念,2009年又將是“法國電影新浪潮”50週年紀念,正如米特里被稱為“電影的黑格爾”、黑澤明被稱為“電影的莎士比亞”,安德烈·巴贊一向被人們尊為“電影的亞里士多德”,因為巴贊不僅奠定了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的基礎,也奠定了電影作為一門學科的基礎,他的《電影是什麼?》一書向來被稱為“電影的聖經”,50餘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國電影專業必備書籍和影評寫作的實用參考書。 [2] 

電影是什麼?目錄

原編者前言1
原序3
Ⅰ 攝影影像的本體論
Ⅱ “完整電影”的神話
Ⅲ 電影與探險
Ⅳ 寂靜世界
Ⅴ 於洛先生和時間
Ⅵ 被禁用的蒙太奇——評《白鬃野馬》、《紅氣球》、《異鳥》
Ⅶ 電影語言的演進
Ⅷ 非純電影辯——為改編辯護
Ⅸ 《鄉村牧師日記》與羅貝爾?布萊松的風格化
Ⅹ 戲劇與電影
Ⅺ 帕尼奧爾專議
Ⅻ 繪畫與電影
ⅩⅢ 一部柏格森式的影片:《畢加索的秘密
ⅩⅣ 評《德意志零年》
ⅩⅤ 評《最後的假期》
ⅩⅥ 西部片,或典型的美國電影
ⅩⅦ 西部片的演進
ⅩⅧ 西部片典範:《血戰七強盜》
ⅩⅨ 《電影中的》一書旁議
ⅩⅩ 電影現實主義和解放時期的意大利流派
ⅩⅩⅠ 評《大地在波動》
ⅩⅩⅡ 評《偷自行車的人
ⅩⅩⅢ 導演德?西卡
ⅩⅩⅣ 傑作:《温別爾託?D》
ⅩⅩⅤ 《卡比莉亞之夜》,或新現實主義歷程的終結
ⅩⅩⅥ 為羅西里尼一辯——致《新電影》主編阿里斯泰戈的信
ⅩⅩⅦ 評《歐洲,1951年》
索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