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雷音寺

(邛崍市雷音寺)

鎖定
雷音寺位於四川省邛崍市,雷音寺現存一個院落,內角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等建築,面積約1700平方米,門匾“雷音寺”及楹聯為樂山李道照手書。
中文名
雷音寺
外文名
lei yin temple
地理位置
四川省邛崍市 [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8:00-18:00
景點級別
AAAA級
門票價格
65元
佔地面積
106 km²
著名景點
伏牛山
牛角尖
天台河
大小海子和飛瀑等景點
別    名
天台山
最佳旅遊時間
四季皆宜

目錄

雷音寺簡介

經過文管所和景區主管部門與以前發現的清代楠木雕刻“西竺天台佛會寺全圖”比對後,肯定此處為明清時期大寺—“下雷音寺”遺址。遺址面積約 2萬平方米,從此處往上行約 1公里是“和尚街”遺址。從近 3日的發掘來看,天台山下雷音寺遺址下面埋藏佛家當年留下珍寶的可能性很小。目前清理出的一些東西多為兩三百年前的建築、石頭雕刻和碑刻等物,並非罕世奇珍。從清理出來的建築遺址看,規模相當宏大,比起佛教名山峨眉山的報國寺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胡所長表示,邛崍縣誌上無明。
文記載張獻忠到過天台山,而出土的石碑上卻有“因獻賊蹂躪半遭毀盡所存僅十餘院”的文字,這需要進一步地考證。景區主管部門表示,力爭通過兩三個月的清理工作,把下雷音寺遺址的全貌展現給遊人。同時,將全力查找流落在外的鎮山之寶“十八羅漢拜觀音”純金雕像,畢竟這是天台山出土的惟一價值連城的宗教文物。
雷音寺位踞高崗,面臨危崖,樹木繁盛,環境幽雅。該寺所在山下有一座解脱橋,橫跨於瑜珈河之上。
“自古名山僧佔多,十分風景屬僧家”,風光綺麗的天台山,從來都是儒釋道三教薈萃之地,在民間,甚至流傳着“先天台後峨嵋”的説法。姑且不用考究其真假,就天台山佛教而言,在其繁榮鼎盛之時,確有寺廟上百處,僧眾上萬人(民謠傳誦説:“大和尚萬萬五,小和尚不消數”),後因種種歷史原因天台山宗教事業不斷衰敗,至今,天台山仍有40多處寺廟遺址可尋。
現在我們看到的雷音寺佈局展示,就是對天台山佛教發展尋究的例證。雷音寺,位於天台山玉霄峯下,佔地百餘畝,最初為漢代道觀,唐以後逐漸變為佛寺,該寺興旺於宋代,明末大部分毀於戰火,後幾經興衰,到今天,我們只能從其被毀時的遺蹟來推想當年的佛事盛況。
因所佔據的地理條件優勢,雷音寺被公認為天台山佛寺遺址中,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寺廟。從沙盤模型可以看出,雷音寺採用的是傳統寺廟佈局方式,沿一條中軸線左右對稱,依次排列為:照壁-三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祖師殿和各大殿兩邊的配殿以及羅漢堂。寺廟總體建築採用明代風格,多為四合院和迂迴長廊,佈局嚴謹而合理。

雷音寺歷史背景

先明祖師置買契約照前古碑重刊永遺後世為記①
夫,是山也,自洪帝②創始以來,永有開墾之蹤,而無建修之跡。人倫絕傳,焉敢時造於勝朝。大明之祖,吾蒙斯恩乎。上古之世,僧者之風,悉皆潛形山谷,而修靜衍明罪福,以利含靈。宜禁林保持幻質。可令丁而安眾僧,後之模範者也。專存一念,昭次第為祀為焉。聊有可丈禮其求見,有守規繩而禱,始終遵法,以警幻求中道而還者有焉。欲終始末,宜隱深山。啓予自備發貲以贖收明此山。經府院司州,蒙上官而斷結,然後方敢領徒入山開墾,修豎殿宇、僧坊而棲之。每月望旦之辰,課誦經卷,端為慶祝。今上,皇帝萬萬歲!永佑乾坤之固。君恩帝德,常猶宇宙之宏。
東宮太子增益千秋睿掌。文武公卿高增祿位,行加士子,黎庶盡沾虞舜之安。商、農、工、梓,普獲雍顧之樂。
大明國四川直隸上川南道邛州,離城南來九十里,有山曰“天台”,是予住持曰“王福深”。于山開墾,修建寺曰“雷音”。將竟以此買明四界,投税過割契約,命梓鐫於斯石,以為後據。山界契雲:
今立絕賣老木荒山田土文字人,邛州平樂上鄉民人付萬崇、付萬本、付萬貫、付大隆、付大發、付大銀、楊仲山、楊仲美、楊仲仁、張茂相、張茂實、張茂賢、張廷金、張廷榮、張廷祿、張廷福、王善安、王進生、付存玉等,於先嘉靖三十八、九年③,各因税糧軍差累,苦無銀使用。眾姓商同,各將祖遺窵④遠老木荒山無人耕種,情願自請憑中人段廣贏、姚大雄、吳國芳、馬朝俊等在內説合,出賣與崇慶州孝盛鄉招(昭)覺寺王宅人氏,於嘉靖十四年⑤前來住鐵香爐一户僧藉。王福深自己湊備資價置買。以後徒子法孫永遠開墾創造,耕種為業。當日三家言定,議明絕價銀兩、貨物、銅鑼、谷豆等件,憑中算明,交領收清明白,並無虧欠。其山場付、楊二姓一端齊⑥東嶽廟。上抵火井大崗;斜抵銀嘴山二十四盤虛陡巖;橫抵大桌子石崗。上抵鎮西山,下抵白馬泉,後背小尖峯。其張宅一端齊雙古墳上坎天車嶺,直抵火井大崗;下抵橫路三郎廟門首,直下虛陡巖曲轉石刻子;直抵陡溜子大坎頭山;順抵角(覺)悟庵;上抵東關(官)房⑦來脈火井嶺;下抵大水溝,直下虛陡巖,曲轉合陡溜子止。其高宅一端,順火井大崗荒山一溜。上抵大巖嶺;下抵高蠻子屋後高坎頭止;倚坎頭順山崗,抵東嶽廟後背來山小崗,直上火井嶺止;倚屋基坎頭上,斜抵小丫口回龍山,直上大巖嶺止。其王宅一端,上抵東關(官)房來脈火井嶺丫子口;斜抵大水溝,直下曲轉紅石巖;順抵湧山,並付存玉出賣青剛(槓)坡大深溝。上抵火井崗,倚溝直下陡飛水,曲轉抵紅石巖止。其前後老木荒山,四至界斷。老木曠野山田,陸續收買串同一大段,永遠天台山歷代常住。其山價銀兩、豬牛、銅鑼、谷豆、貨物、衣服等件,憑中算明,各姓親領法訖,毫釐無欠。此年大過,是深將契約於邛州太爺段處,投税過割,增添糧茶税課。蒙恩賜給帖,領徒入山,開墾耕種,重建雷音寺院。許令法子、玄孫,內外各修關房,耕點茶株,朋合雷音寺。當差取其忠心一端。原系永樂五年⑧九月十九,是崇慶州同孝感鄉沈可提,憑中高鎖等在內引進,移錢面銀一百五十兩,置買邛州平樂上鄉民人付朝俚、楊文秀、張權等名古蹟鐵香爐。至嘉定州並本縣給帖開墾外,招徒悟松、悟豎。又於成化十三年⑨七月初五日,商同原主付憲、楊志海、張朝恕等,憑中楊狗蠻、高仲明、王大應等,同轉賣與內江觀音裏吳憲會。檢價面銀一百五十兩,憑領去訖。是會奉例報認用役,傳帖於里長孫公政户下收納。又於正德元年⑩三月十五日,有師爺圓宗並本師廣法出備面銀一百八十兩,憑中付永會等在內説合,重置買明張茂賢、張茂和、張茂秀等名下地界,豎立田樁。分徒十五房後,充糧差税課累苦,暗將田茶變賣逃窵於手。又於嘉靖二十七年⑾內,至被本圓里長楊相里告到邛州審問。逼迫拋丟糧茶雜役等情,是深招認。來寺遞懇,只得營借錢米,贖納山場田茶,回寺安生外,前契約踩踏未明,今又重勘。抵界大石板河心至石佛子對河大水溝高坎頭,直上田土對岸長崗嶺東至為界。倚界直下丫子口人行路,抵雷家山界。直上觀佛台白巖大崗嶺,直抵曠志乾荒林巖嶺為界。南至倚嶺直上瀘山大崗桌子石巖嶺,直上抵鎮西山岩為界。西至清(靖)口巖嶺直下,斜抵火井嶺,倚付存玉出賣邊界青剛(槓)坡、大深溝、曲灣、燕子石,沿崖橫過,抵陡溜子,倚水溝直下大石板河心合界。四至開明。內外老木荒山田土原系永樂、成化、正德、嘉靖等五輩收買,踩明方圓,並無施業舍白,俱足買,並不包占他界在內作數。投税過割,列於斯石,永世長為。嘉靖產之年開墾三壩,雁擺天台雷音寺,隆慶年間,西域牛兜遊此東南喪地,重開伏牛山,建修上雷音寺。共前增添布政司茶課貳拾叁斤,邛州增藉丁糧貳石五斗七升。申辯船帖在冊,屢當不缺。其山價、豬牛、布貨、銅鑼、谷豆、衣服等件,共等面銀五百兩整。今立重絕價契文約以後,不得各宅弟男子侄孫輩尊族人等前來揑説生事,詐摘茶株,搜尋損害,越謀邊界,拆竹、枋木、瓦片等情。如有違,納依例罰恕稻穀一百石,運州上納公用。恐後無憑,立此絕賈老木荒山田土文約刻石,永垂後日。徒子法孫合約同照。若不將此五輩次第源流古契、印信遵奉刻碑,當鳴後照切思。嘉靖二十五年⑿內,現有付、王、張、高、楊五姓軍民,沾連侵奪,橫佔邊界,講理無照。各恩不忿,生謀設計具詞狀告上川南兵備副事爺高處親提究。
注:
①此碑位於天台山正天台雷音寺。實為僧院買山地界四至契約碑。為明清天台山雷音寺佔地規模提供了重要依據。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②洪帝:即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年號洪武。
③嘉靖三十八、九年:明代皇帝世宗朱厚熜年號,三十八、九年即公元1559—1560年。
④窵(diào):深遠。
⑤嘉靖十四年即公元1535年。
⑥齊:邛崍方言“起”、“從”的意思。
⑦關(官)房:明清地方官府設“僧正司”管理佛教寺廟事務。其在寺院設有派出辦事機構,俗稱“官房”。又有稱僧人閉關修煉處為“關房”。
⑧永樂五年: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五年即公元1407年。
⑨成化十三年:明憲宗朱見深年號,成化十三年即公元1477年。
⑩正德元年:明武宗朱厚照年號,正德元年即公元1506年。
嘉靖二十七年:即公元1548年。
嘉靖二十五年:即公元1546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