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雷氏七鰓鰻

鎖定
雷氏七鰓鰻(學名:Lampetra reissneri),是七鰓鰻科叉牙七鰓鰻屬的動物。為個體較小的淡水生活種類,成體營半寄生生活。中國分佈約佔全球的50%,在動物進化和動物地理學上極具研究價值,但食用價值不高。在中國僅分佈於東北地區部分河流和湖泊中。 [6] 
中文名
雷氏七鰓鰻
拉丁學名
Lethenteron reissneri
別    名
瑞氏七鰓鰻
雷氏叉牙七鰓鰻
溪七鰓鰻
七星子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圓口綱
亞    綱
七鰓鰻亞綱
七鰓鰻目
七鰓鰻科
叉牙七鰓鰻屬 Lethenteron
雷氏七鰓鰻
分佈區域
亞洲沿岸及黑龍江、松花江、嫩江
命名者及年代
Dybowski, 1869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外文名
Asiatic Brook Lamprey
Siberian Lamprey
Far Eastern brook lamprey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5] 
異    名
Petromyzon reissneriEntosphenus reissneriLampetra mitsukurii Hatt [7] 

雷氏七鰓鰻形態特徵

全長為體高的15.1~21.8倍,為頭長的4.2~5.2倍,為背鰭前長的2.0~2.1倍。
雷氏叉牙七鰓鰻 雷氏叉牙七鰓鰻
體呈鰻形,尾部稍側扁。尾部較短,肛門位於體後部。頭長,圓筒形。眼透明,不為厚皮膜所覆蓋。鼻孔1個,位於眼前背方中央。口漏斗腹位,呈圓形吸盤狀,吸盤內側具許多角質齒,無外側齒。無上下頜。鰓囊每側7個,每囊具1短外鰓管。鰓孔每側7個,位於眼後。頭部側線管孔分化不明顯。體無鱗。背鰭2個,在體後半部,呈兩個山峯狀,基底相連。臀鰭退化為皮褶。臀鰭皮褶、尾鰭和第二背鰭相連。尾鰭矛狀。肛門後方具1稍圓突的尿殖乳突,其兩側皮膚隆起。無胸鰭和腹鰭。體背部暗褐色,腹部白色。
與日本七鰓鰻的主要區別為:本種為小型個體,全長約10~17cm;陸封型;尾鰭色淡。 [1] 

雷氏七鰓鰻生活習性

魚體介紹 魚體介紹
個體較小的陸封性種類,半寄生性,喜棲於有緩流、沙質底質的淡水溪流中,白天隱藏在水底,晚上出來覓食。發育過程經變態,幼體長達160mm時進入變態期,變態後消化器官萎縮,腸部分被組織填充,無寄生營養期,直接進入繁殖期。產卵期為5月末至7月。產卵後部分親體死亡,部分親體可以繼續生存。成體小於幼體,幼體長可達18.8cm,最長達23cm,成體通常12~18cm,有時可達22cm。幼體主要以沙石上的植物碎屑和附着藻類為食,成體以浮游生物為食,也營寄生生活。營寄生生活時常用吸盤吸在其它魚類身上,用牙齒及舌上的齒銼破魚體,以舌的活塞運動而吸食其血肉。 [1] 

雷氏七鰓鰻分佈範圍

在我國僅分佈於東北地區的烏蘇里江、牡丹江、松花江、黑龍江干流及興凱湖、遼寧太子河等水系。國外分佈於朝鮮、日本九州和俄羅斯。多年來被捕撈的魚體上已少見本種寄生。 [8] 
雷氏七鰓鰻世界分佈圖 雷氏七鰓鰻世界分佈圖

雷氏七鰓鰻種羣現狀

雷氏七鰓鰻為古老的無頜脊椎動物,有重要的科研價值。由於分佈區內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河流阻塞、水質污染等因素,造成其資源量下降,種羣趨於衰敗。
雷氏七鰓鰻

雷氏七鰓鰻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9年ver 3.1——近危(NT)。 [5]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保護等級為易危。 [3]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