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雷恩瓦特

鎖定
雷恩瓦特 Leo James Rainwater(1917~1986年),因原子核內部結構方面的研究工作,與阿格·玻爾和莫特爾遜一起分享了1975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中文名
雷恩瓦特
外文名
Leo James Rainwater
出生日期
1917年
逝世日期
1986年
履歷
雷恩瓦特自1939年以來,一直與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有着聯繫。他先是研究生,後任曼哈頓工程的科學家,1952年後任正式教授。他的大學生活是在加州理工學院度過的。在那裏,C.D.安德遜是他的指導老師,也就是在此期間,安德遜獲得了諾貝爾獎金。R.A.密立根當時是該學院的院長。T.H.摩根(T.H.Morgan)是他的生物學老師。在哥倫比亞大學時,他聽了費米、拉比和E.特勒的課程。諾貝爾獎獲得者如H.貝特、W.蘭姆、I.I.拉比、C.H.湯斯、T.D.李政道和P.庫什都和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共過事。諾貝爾獎獲得者庫珀的博士論文與雷恩瓦特、V.菲奇(V.Fitch)用X射線研究μ原子的開創性工作有關。他們的研究第一次確立了最小核電荷範圍。後來,他和庫珀合寫了一篇關於廣延核的多重庫侖散射的理論論文,否定了暗示反常μ子-核相互作用的宇宙線實驗。
從1948~1962年,雷恩瓦特講授高等核物理課程,這使得他在1949年初就認為核殼層模型是明顯有效的。因此,他對梅耶-詹森殼層模型的成功感到興奮。1949年末,湯斯做了一次學術報告,討論了從核電四極矩中得到的與梅耶殼層模型定性的符合的證據,但是這種電四極矩在稀土族中太大。就在那次報告的時候,雷恩瓦特得出了他的論點的大致特點,即價核子應該導致這類原子核發生偏離球形的畸變。這一論點導致了他1950年的論文,該論文是他獲諾貝爾獎的基礎。
1949~1950年,雷恩瓦特和A.玻爾在同一辦公室工作,他們進行了很多關於這一課題的討論,這些對促進和激發玻爾起了幫助作用,並且影響到玻爾和莫特爾遜以後在哥本哈根的工作。在哥本哈根他們的理論工作充滿着大量互相關聯的問題,由於這些工作,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獎金
雷恩瓦特基本上是個實驗物理學家,他與黑文斯(Havens)、吳健雄一起提供了截至1948年為止所知道的中子截面與能量的關係的大部分資料。1946~1978年,他通過哥倫比亞內維斯同步迴旋加速器研究π介子、μ介子以及中子與核的相互作用。
雷恩瓦特1917年出生在愛達荷州的康斯爾,他是L.J.雷恩瓦特和E.E.雷恩瓦特夫婦的兒子。1942年,他與E.L.斯密斯(E.L.Smith)結婚,他們的女兒伊麗莎白(Elizabeth)在年輕時便去世了。他們的三個兒子,詹姆斯(James)、羅伯特(Robert)和威廉(William)現已長大成人。雷恩瓦特喜歡古典音樂,並對天文學和地質學很感興趣。他對世界上人口爆炸和資源枯竭非常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