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雷列耶夫

鎖定
孔德拉季·費奧多洛維奇·雷列耶夫(俄語:Кондра́тий Фёдорович Рыле́ев,1795年9月29日-1826年7月25日),俄國詩人,出版商,十二月黨人領袖,在1825年的十二月黨人起義中曾試圖推翻沙俄政權。
中文名
雷列耶夫
出生日期
1795年9月29日
逝世日期
1826年7月25日
畢業院校
聖彼得堡軍事預備學校
職    業
俄國詩人

雷列耶夫人物生平

雷列耶夫早年生涯

雷列耶夫出生於巴託沃(現位於列寧格勒州加特契納區)的鄉下。父親費奧多·雷列耶夫是一個落魄的貴族,在當地擁有一小片土地,日後為戈利岑家族管理一處產業。
雖然家境困難,雷列耶夫還是得以到聖彼得堡軍事預備學校這樣的貴族學校上學。畢業後在第一預備炮兵旅第一騎兵團服役,並參與了1814年至1815年的對外戰爭,目睹了拿破崙戰爭下的波蘭、德國和法國。
1818年,雷列耶夫辭去軍職,暫時找到了一份家庭教師的工作。在地主特維雅舍夫家教書一年後與其女娜塔莉婭成婚,有兩個孩子。

雷列耶夫文學創作

1820年雷列耶夫因一首影射沙皇親信阿拉克切耶夫的諷刺詩《致寵臣》在文學界嶄露頭角。同年他加入了聖彼得堡共濟會,在那裏他結識了未來十二月黨中的多名人物。
在1821年至1824年之間,雷列耶夫擔任聖彼得堡刑事法庭陪審員,作為穩定的經濟來源。在職期間他多次救助陷於不幸的平民百姓,在此之中包括時年二十歲的尼基堅科。尼基堅科是一名烏克蘭裔農奴,受過良好的教育。尋求自身解放的尼基堅科在書店結識了雷列耶夫,後者隨即聯絡過去的戰友、現任騎兵隊的長官,在彼得堡製造輿論。尼基堅科的擁有者舍列梅捷夫最終不堪壓力,於1824年10月11日給尼基堅科以自由。
與此同時,雷列耶夫沒有放棄他的文學生涯。1821年,他加入了頗有影響力的俄國作家協會——俄國文學愛好者自由協會。在1823年至1825年期間雷列耶夫與別斯圖熱夫共同編輯並出版年刊《北極星》,在這三期出版物中囊括了許多當代俄國大家的作品,包括普希金維亞澤姆斯基茹科夫斯基和巴拉滕斯基等。在這一時期他還創作了《沉思》(1821~1823)、《公民》(1824~1825)、《納裏瓦依科》(1824~1825)等詩作。他的創作風格受到了普希金、傑爾查文、格涅季奇以及英國詩人拜倫的影響。雷列耶夫作為詩人或許不大知名,然而他的詩作充滿激情,在當時也曾名噪一時。
文學創作並不足以維持他家庭的生活。在離開法庭後,他擔任了“俄美公司”經理。

雷列耶夫參加革命

1823年,經由伊萬·普辛的介紹,雷列耶夫加入了革命組織北方同盟/北方協會。北方同盟主要由拿破崙戰爭時代的老兵組成,致力於廢除農奴制、推翻沙皇政權、建立共和制或君主立憲制政體。
雷列耶夫認為起義可能會失敗,起義者也會因之喪命,然而這些犧牲是值得的,他們的革命會“喚醒俄國”。他曾這樣寫道:
一場劇變是勢在必行的。我們所需要的只有勇氣。我們可能的悲劇結果將成為後來人的教訓。
在他的詩作《納裏瓦依科》中他暗示了甘願赴死的決心。
1824年,雷列耶夫被任命為北方同盟的指揮,並在之後多舛的起義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他是一名出色的演説家,正如同儕別斯圖熱夫曾描述:
面貌上他只是尋常,談吐間也並無出彩,然而一旦涉及他的話題——對於祖國的熱愛——他的面容便煥發出光彩,雙眼閃耀異樣的光芒,言辭如岩漿般迸發而出。
在十二月黨人關於選擇共和制還是君主立憲制的討論中,雷列耶夫站在穆拉維約夫一邊,支持仿效美國的政體。如果皇族拒絕被放逐,雷列耶夫支持處死君主以達到地方自治。

雷列耶夫加入十二月黨人起義

1825年12月26日晨,3000餘官兵屯駐在聖彼得堡元老院廣場上,拒絕效忠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要求其兄康斯坦丁大公登基,並要求立憲。他們原本期望駐紮彼得堡的其他軍隊能夠加入武裝起義,然而事與願違。更糟的是,原本的名義起義領袖謝爾蓋·彼得羅維奇·特魯別茨科伊親王在最後時刻選擇了退縮,當正面衝突時他躲在了奧地利大使館中。經一番匆忙的商議後臨時任命葉夫根尼·彼得羅維奇·奧博連斯基親王作為起義領袖。
據稱雷列耶夫留下這樣的評論:
我們預見到了結果,最後的時刻即將到來,然而這卻是我們自由的時刻。曾經擁有過自由,現在我甘願奉獻我的生命。
在幾個小時中,起義軍與忠於尼古拉一世為數9000餘人的軍隊僵持不下。四周的市民似乎開始認同起義軍,然而起義軍未曾號召市民加入鬥爭。最終,尼古拉一世現身,派遣軍中享有盛譽的拿破崙戰爭英雄米洛拉多維奇前往講和。正當米洛拉多維奇發表勸降演説時,他被起義軍中的彼得·格里戈裏耶維奇·卡霍夫斯基射殺。與此同時,由尼古拉·帕諾夫中尉率領的一支擲彈兵小隊進入了冬宮,但並未取得其掌控權,不久便敗退下來。
在日間多次毫無成果的和談之後,尼古拉一世下令騎兵隊衝鋒。然而,冰雪覆蓋的鵝卵石使得馬蹄打滑,最終被迫在混亂中撤退。臨近晚間,尼古拉一世下令三個炮兵團開火。為避炮火起義軍四散奔逃。一些在結凍的涅瓦河面上重新集聚的部隊卻因為炮彈擊碎河面覆冰而被淹死。黃昏之前,起義已經被完全鎮壓。

雷列耶夫被捕並處死

1825年12月27日夜,雷列耶夫被逮捕,並被以叛國罪和弒君罪訴至法庭。共同被認定為起義領導者的還有十二月黨中的四人,他們都被判處車裂之刑。後因沙皇不同意裁決而改為絞死。
在審訊中,雷列耶夫沒有供認起義中任何一人的名字。他甚至向調查委員會申請在這次起義中只處死他一人。他説:
如果受死對俄國有益,那麼這人只當是我。我一直祈望死亡在我這裏中止,他們則在上帝的慈悲下重歸家庭、重歸故土、重歸他們的沙皇。
死刑在1826年7月25日(儒略曆7月13日)執行。執行過程中雷列耶夫和兩名受刑人的繩子斷裂,據説雷列耶夫此時向公眾説俄國是一個“不幸的國家——他們都不懂怎麼吊死你”。最終雷列耶夫被絞死,手中拿着一本拜倫的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