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雲南省藤

鎖定
雲南省藤(Calamus acanthospathus Griff.)是棕櫚科省藤屬植物,攀援藤本,莖單生,帶鞘莖粗(1.5-)2-2.5釐米,裸莖粗1-1.3釐米。葉羽狀全裂;羽片在葉軸每側有6-8片或多達11片。雌雄花序同型,二回至部分三回分枝,長1.5-1.8米,頂端具纖鞭。種子長圓形,壓扁,長12-14毫米,寬9-11毫米,厚7毫米,表面具小瘤突,胚乳嚼爛狀,胚基生。花果期12-2月。 [1] 
分佈於中國雲南南部和西藏,以雲南西雙版納為分佈中心,向西間斷分佈至臨滄市的滄源縣、德宏州的盈江縣及西北部的怒江州貢山縣的獨龍江等地。生長於海拔1500-1800米的山地闊葉林中。 [1-2] 
藤莖質地中上等,是編織藤器的好原料。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3] 
中文名
雲南省藤
拉丁學名
Calamus acanthospathus Griff. [6] 
別    名
刺苞省藤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棕櫚目
棕櫚科
省藤屬
雲南省藤
命名者及年代
Griff.,1845 [4] 
保護級別
易危(IUCN標準)

雲南省藤形態特徵

雲南省藤
雲南省藤(8張)
攀援藤本,莖單生,帶鞘莖粗(1.5-)2-2.5釐米,裸莖粗1-1.3釐米。葉羽狀全裂,長約90釐米,頂端不具纖鞭;羽片在葉軸每側有6-8片或多達11片,不等距,橢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26-35(-40)釐米,寬4.5-6釐米,6-8條明顯葉脈,上面疏被微刺或無刺,背面無刺,邊緣疏被微刺,先端具纖毛狀尖;葉柄長5-10釐米,周圍被刺或爪狀刺;葉鞘略具囊狀凸起,被糠秕狀灰褐色斑點和長短、大小不等的水平或向上的近半圓錐狀的刺,靠葉鞘口的刺較密集;托葉鞘很短,具細刺。 [7] 
雌雄花序同型,二回至部分三回分枝,長1.5-1.8米,頂端具纖鞭,有7-9個分枝花序,頂端具短纖鞭;一級佛焰苞長管狀至圓筒形,具少數單生的爪或針刺;二級佛焰苞管狀漏斗形;小佛焰苞為不對稱漏斗形;大、小佛焰苞均具條紋脈;下部的分枝花序長10-15釐米,近蠍尾狀,每側有4-7個小穗狀花序,長4-6釐米,每側有4-5朵花(雄花更多些);雄花總苞近深杯狀,伸出於小佛焰苞外;雄花卵形,鈍三稜,長4毫米,寬2.5毫米;花萼鍾狀,3淺裂;花冠裂片比花萼略長;雌花卵形,長5毫米;總苞託着生於小佛焰苞口的外面,淺杯狀或近盤狀;總苞杯狀;中性花的小窠近新月形。果被梗狀;果實橢圓形至近球形,長1.8釐米,直徑1.5-1.7釐米,鱗片15-18縱列,中央有淺溝槽,新鮮時橙紅色,干時紅褐色,邊緣具齧蝕狀的淺黃褐色帶。種子長圓形,壓扁,長12-14毫米,寬9-11毫米,厚7毫米,表面具小瘤突,胚乳嚼爛狀,胚基生。花果期12-2月。 [1] 

雲南省藤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雲南南部和西藏,以雲南西雙版納為分佈中心,向西間斷分佈至臨滄市的滄源縣、德宏州的盈江縣及西北部的怒江州貢山縣的獨龍江等地。生長於海拔1500-1800米的山地闊葉林中。 [1-2] 

雲南省藤繁殖方法

雲南省藤圃地準備

標本信息
標本信息(5張)
選地:苗圃地應選擇背風向陽、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電齊全、交通方便的地塊。避免在曾雜草叢生或大範圍發生嚴重病蟲害的地塊育苗。凡使用長效除草劑的地塊,不能用作苗牀地和營養土。苗牀地要求土壤疏鬆,沙壤土或壤土,pH值為4.5-7.0。 [2] 
整地:10-11月進行全面深翻,深度20-30釐米,清除草根、石塊及其他雜物,深翻過的土塊經過一段時間的暴曬和風化之後再敲碎、耙細。基肥以腐熟的有機肥為主,也可以腐熟的有機肥和腐殖土混合後作為基肥施用,每畝施肥量800千克,其中大部分結合深翻施入深層土中,少部分在做牀時施入上層土中。苗圃地所用土壤要先消毒,50%辛硫磷2克/平方米,混拌適量細土,撒入土壤中,殺蟲;90%敵克松粉劑3-5克/平方米,混拌適量細土,製成藥土,拌於土壤中,滅菌。 [2] 

雲南省藤種子採集

每年12月至次年2月選擇長勢良好、無病蟲害的母樹,採收自然成熟、生長良好的果實。採收後的果實放入通氣性好的布袋中進行運輸,布袋堆放層數不宜過多,應避免在中午高温時段運輸。物理方法進行去皮,裝袋後踩踏或敲打分離果肉,在室內堆放2-5天,當果肉軟化將要發酵時,再進行反覆搓洗清除果皮、果肉,直至乾淨。種子清洗乾淨後於室內陰乾。選擇發育健全、個體大、飽滿、無病蟲害的種子。隨採隨播,幹藏不超過15天,不能馬上播種的,在室內沙藏。 [2] 

雲南省藤種子處理

用0.3-1.0%的硫酸銅溶液浸種4-6小時,浸種消毒後用清水洗淨,播種前3-5天進行即可。4-5月催芽,用濕沙做低牀,墊10釐米厚,均勻放入消毒後的種子再覆蓋2釐米的濕沙,澆水後用薄膜或草覆蓋,之後隔日澆水。所用河沙要先經過2-3天暴曬消毒。 [2] 

雲南省藤播種方法

6-7月,種子經催芽後,初始露白至第一片葉展開前進行移植。採用高牀育苗,牀寬1-1.2米,牀高20釐米,苗牀之間留出30釐米步道。條播,行距10-15釐米,株距8-12釐米,移植時使根部舒展,深度剛好埋住種子,不要將芽苗上的種子弄掉,澆透水。 [2] 

雲南省藤容器育苗

低牀低於地面5釐米,牀寬1-1.2米,苗牀之間留出30釐米步道。選用10釐米×15釐米、底部有孔的容器袋。用肥沃的表土或森林表土加入1-2%的普通過磷酸鈣和10%的有機肥,經過消毒後製成營養土。將營養土裝至營養袋的2/5-3/5處。將芽苗放入營養袋,使根系舒展,再加入營養土埋住種子,填土至離袋口1-2釐米處,壓實,澆透水。 [2] 

雲南省藤栽培技術

雲南省藤苗期管理

搭設蔭棚:依地形搭設蔭棚並做好防風固定,催芽苗牀透光度30-40%,育苗苗牀透光度40-60%。
温度控制:幼苗期温度不低於8℃,生長期不低於3℃,如遇極端低温應提前做好防範措施。 [2] 
濕度控制:出苗期濕度控制在85%以上,生長期控制在70%以上。濕度控制主要以噴灌為水分補給方式,有條件的苗圃應安裝固定式噴灌系統,條件不足的苗圃可用移動式噴灌機或人工噴灌;如遇長期自然降水導致土壤水分過多,要保證及時排出積水。 [2] 
鬆土除草:除草應遵循“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從出苗初期開始,每隔2-3周要除草1次,除草使用人工拔除的方式,避免使用除草劑。藤苗生長前3個月,鬆土深度為2-4釐米,之後鬆土深度可增到4-8釐米,可與除草同時進行。鬆土要全面松到,不傷苗、不壓苗。 [2] 
追肥:移苗後前6個月,用濃度為0.2-0.5%的氮肥葉面噴施,每畝施肥量2-3千克,每月1次,之後可施稀釋的有機肥,每畝施肥量5-8千克。施肥時間應避開正午高温時期,葉面施肥後2天內遇雨水失效在雨停後補噴1次。 [2] 

雲南省藤苗木出圃

起苗:苗高達30-60釐米,葉片4-7片,鬚根8-15根,即可出圃。出圃時間與造林季節相配合,多在6-9月。苗牀育苗起苗要達到一定深度,少傷側根、鬚根,保持根系比較完整和不折斷苗幹,不傷頂芽。起苗後要立即在蔽陰無風處選苗,剔除廢苗。 [2] 
假植:不能及時移植的藤苗,要立即臨時假植。選地勢高、背風排水良好的地方假植,假植要疏擺、深埋、培碎土、踏實不透風。假植後要經常檢查,防止藤苗風乾、黴爛和遭受鼠類危害。 [2] 

雲南省藤主要價值

雲南省藤去殼新鮮藤莖呈乳白色,落殼藤莖呈綠色,較柔軟,質地中上等,是編織藤器的好原料,被廣泛用於高檔傢俱製造,藤皮適宜編織精美席墊、藤器、藤工藝品,藤芯可編織沙發、椅子。 [2] 

雲南省藤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易危(VU)。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