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雪頓節

鎖定
雪頓節是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藏族人民的民族節日, [1]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雪頓”意為酸奶宴。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子的節日。因為雪頓節期間有藏戲演出和曬佛儀式,所以有人也稱之為“藏戲節”、“展佛節”。 [2] 
2006年5月,西藏自治區申報的雪頓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遺產編號Ⅹ-31。 [4] 
中文名
雪頓節
外文名
Sho Dun Festival
別    名
酸奶節,曬佛節,藏戲節
節日時間
藏曆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一日
節日類型
民族節日
流行地區
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
節日活動
藏戲演出
節日飲食
酸奶子
遺產編號
Ⅹ-31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雪頓節歷史淵源

雪頓節歷史起源

雪頓節在17世紀以前是一種原始宗教節日活動,民間相傳,由於夏季天氣變暖,百蟲驚蟄,萬物復甦,其間僧人外出活動難免踩殺生命,有違“不殺生”之戒律。因此,格魯派的戒律中規定藏曆四月至六月期間,僧人只能在寺廟唸經修行,直到六月底方可開禁。待到解制開禁之日,僧人紛紛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為了犒勞僧人,備釀酸奶,為他們舉行郊遊野宴,並在歡慶會上表演藏戲。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2] 

雪頓節發展過程

公元1642年,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在西藏掌政。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公元1617~1682年)駐錫地—拉薩哲蚌寺內的噶丹頗章宮成為西藏當時政治、宗教、文化中心。
五世達賴從小卓具才學,十分喜歡文學藝術,尤其鍾情於藏戲。就是在他和其他一些高僧的授意倡導下,才於哲蚌寺雪頓節期間,開始邀請民間藏戲班子來作助興演出,從而形成了“哲蚌雪頓”演藏戲的節日慣例。
1642年藏曆6月30日,是五世達賴的剃度日,也是新舊鐵棒喇嘛交接的日子,同時也是夏令安居解禁日,那天成千上萬的人湧進哲蚌寺,給五世達賴喇嘛和哲蚌寺的僧人們獻酸奶,請求摸頂祝福。這天,從西藏各地彙集拉薩的六個白麪具藏戲團、四個藍面具藏戲團,都齊聚哲蚌寺獻演各自拿手的藏戲片斷。此時,五世達賴欣喜蒞席,由其經師、隨行僧俗官員陪同觀賞。因為藏戲的融入為雪頓節增加了新內涵,所以雪頓節又稱為“藏戲節”。
嗣後,公元1653年(順治10年),五世達賴與固始汗磋商,決定從哲蚌寺噶丹頗章宮遷至順治初年即着手擴建的布達拉宮內駐錫。雪頓節亦隨之移至布達拉宮“空中舞台”,即德陽廈舉行。
18世紀中葉七世達賴時,清乾隆皇帝見西藏封授的郡王制有弊端,下令廢除,建立噶廈,即西藏地方政府,設四個噶倫,一僧三俗,為達賴協理政教事務。自此開始每年的雪頓節在新建的羅布林卡進行。屆時,召集各地更多的藏戲班子來演五六天藏戲。雪頓節藏戲主演場地,也由哲蚌寺移到羅布林卡。到八世達賴時擴建羅布林卡,在內園的東大門上建起一個兩層的觀戲樓閣,專供雪頓節期間達賴喇嘛在此觀看露天廣場上的藏戲演出。
後來,西藏地方政府派負責布達拉宮內務的孜恰勒空,專門管理這一年一度的雪頓節,來演出的藏戲團體都要登記造冊。每年有哪些團體,這些團體如何排列,演什麼劇目,這些劇目又表演到何種水準,都有一套嚴格的規定。管理雪頓節的孜恰官員,往往是藏戲行家,由他規定每一個劇目唱、誦、白、舞、技等整個演出的格式和要求,誰若違反,誰就要受到嚴厲的懲處。這樣逐漸形成了每年都要舉行這種大型的參加雪頓節的藏戲表演。
近300年來,拉薩出現了哲蚌、布達拉、羅布林卡三位一體的雪頓格局。羅布林卡則是雪頓節活動的中心。
1959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後,雪頓節的內容更加豐富。節日期間,拉薩市附近的藏族人民三五成羣,老少相攜,揹着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湧入羅布林卡內。節日時,除本地西藏藏戲劇團外,還有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的藏戲劇團來到聖城拉薩切磋戲藝。人們除了觀看藏戲外,還在樹蔭下搭起色彩斑斕的帳篷,在地上鋪上卡墊、地毯、擺上果酒,菜餚等節日食品。有的邊談邊飲,有的邊舞邊唱,許多文藝團體也來表演民族歌舞,以此助興。商業部門把各種物資和節日食品運到羅布林卡內,擺攤設棚,供應遊人。下午各家開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乾一杯的“松準聶塔”酒,在勸酒時,唱起不同曲調的酒歌,各帳篷內,相互敬酒,十分熱鬧。自治區各機關,單位將大型的文藝活動,學術討論會,經驗交流會安排在雪頓節期間,使雪頓節更顯得意義重大。 [1] 

雪頓節主要活動

雪頓節節日過程

雪頓節
雪頓節(1張)
傳統的雪頓節以展佛為序幕。以演藏戲看藏戲、羣眾遊園為主要內容,同時還有賽犛牛和馬術表演等。節日活動的中心在拉薩西郊的羅布林卡。 [1] 
藏曆六月二十九日
藏曆六月二十九日,做一些“諧潑”,相當於現在的領導接見和開幕式,也就是各地區的藏戲團體來到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哲蚌寺。
藏曆六月三十日
藏曆六月三十日,搞傳統的“哲蚌雪頓”。這一天正是哲蚌寺舉行浴佛節,要把幾十丈高的錦緞繡繪佛像大唐卡,由幾百個青壯年喇嘛一字長蛇陣地抬着,宗教樂隊為其伴奏,抬到寺院西北邊的陡斜的後山崖上鋪掛起,讓數以千萬的僧俗羣眾來瞻仰禮拜。同時,這一天也是哲蚌寺維持政教活動正常秩序的鐵棒喇嘛“格貴”每年換任的日子。
藏曆七月一日
藏曆七月一日,各團體相繼到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規定的地方朝拜,跑演一遍“諧潑”儀式。
藏曆七月二日
藏曆七月二日,孜恰勒空和僧俗官員等在羅布林卡內選地搭起帳篷和圍幔,擺放地毯、卡墊、食品和娛樂用具等,以準備看戲、玩樂和朝拜等活動用。這天開始由四大藍面具派戲班輪流正式獻演。
藏曆七月三日至六日
藏曆七月三日至六日,規定由迥巴、江嘎爾、香巴、覺木隆這後期新派藍面具四大團體,輪流在羅布林卡戲台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傳統劇目整本戲,有《迥布頓月頓珠》、《諾桑王子》、《文成公主》、《白瑪文巴》等。這幾天,是雪頓節藏戲演出高潮階段。
藏曆七月七日
藏曆七月七日,扎西雪巴這一早期白麪具派藏戲最大的團體,也在羅布林卡舉行一天的演出活動。主要表演白麪具派的開場儀式“甲魯温巴”和結束儀式“扎西”,以表示雪頓節主要的活動圓滿結束,歡慶祝福,祈賜吉祥。
藏曆七月八日至十五日
藏曆七月八日至十五日,各藏戲團體紛紛到拉薩各地區演出,稱為“拉薩雪頓”。
藏曆七月十六日以後
藏曆七月十六日以後,覺木隆可去拉薩城區林廓以外的地方演出,外地的個別藏戲團體也有被邀去城外郊區演出的,但是,一般都開始紛紛回本地區去。
藏曆八月一日開始
藏曆八月一日開始過“色拉恰季”節,即“色拉雪頓”。 [1] 

雪頓節曬佛儀式

作為節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令人矚目的儀式。哲蚌寺,是公元1416年由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四弟子降央曲結所建,是西藏最大的佛教寺院。
曬佛儀式 曬佛儀式
曬大佛的儀式就在哲蚌寺進行。展佛的時辰將臨之際,伴隨着響徹山谷的法號聲,近百名僧入捋宛若長龍的絲織強巴佛像巨幅唐卡從哲蚌寺措欽大殿緩緩抬出,向哲蚌寺西側的專用展佛平台上方行進。巨大的唐卡由上而下徐徐展現,巨型唐卡約長寬30米,略呈正方形,中間為佛祖釋迦牟尼,左手託缽,右手作降魔指地印,周圍有菩薩、保護神等。
人們朝佛像獻哈達、錢幣,頂禮膜拜,祈禱。佛像長卷展現於高山之間,人們在十幾公里之外都可遠遠地朝拜它。在展佛的同時還要舉行頌經、吹法號等盛大的佛事活動。
巨幅唐卡平日深藏於寺院,人們只能在一年一度的展佛節上,才有緣觀瞻。從保護唐卡的角度來看,定期晾曬是有好處的,因此“展佛”又叫“曬佛”經過不到一個時辰,大佛被重新捲起,抬回到措欽大殿敬奉,只有待到來年此日才能再次向世人展示。 [1] 

雪頓節藏戲會演

藏戲會演 藏戲會演
藏戲表演是雪頓節的精髓。經歷600多年的傳承和發展後,傳統藏戲表演以其獨特的舞韻、嘹亮的唱腔、華麗的服飾、古樸的面具、多彩的劇情……展現着藏戲藝術的魅力。
對於亦教亦世俗的雪頓節而言,每年的藏戲表演起到了溝通神人的樞紐作用。融入藏戲表演的內容既有娛神的功效,更有娛人的歡樂。
藏戲表演形式隨着時代潮流在不斷變化。比如從單純的廣場舞走向舞台,而其改革發展創新最大的特點就是除保留部分特色極為強烈的人物面具外,大多數人物即演員不再用面具進行表演了,而是採用化裝表演,其人物藝術特色更加鮮明。 [1] 

雪頓節過林卡

過林卡 過林卡
在藏語裏“林卡”是風景優美之地的意思。相當於內地的園林、度假村。藏民族把到林卡遊玩休閒稱之為“過林卡”。對於西藏人來説,去羅布林卡“過林卡”,那就是雪頓節必有的節目。
每逢雪頓節的前七天,人們或集體或一家人,拿上繩子或石灰在林卡的草坪上圍上一圈,意為此地已佔據。雪頓節當天,人們早早地來到林卡內,搭起色彩斑斕的帳篷,在地上鋪上卡墊、地毯,擺上各種酒和飲料、菜餚等節日食品。在挺拔的白楊樹下,綠蔭茵的草地上,美麗的河畔溪邊,都可見到身着豔麗服裝的藏族羣眾,或閤家而出,或約請親友,人們三五成羣,在帳篷內狂歌暢飲,同時還玩耍藏棋、藏牌等遊戲。 [1] 

雪頓節酸奶酒宴

酸奶酒宴 酸奶酒宴
過去雪頓節裏,拉薩所有的大貴族、大活佛、地方政府的僧俗官員,都要早早來到羅布林卡陪達賴喇嘛看戲,出席地方政府舉行的酸奶宴會。演出在石板鋪成的露天舞台上進行,上面張掛碩大無比的黃色涼篷,像一朵飄在空中的金雲。
達賴喇嘛坐在露天舞台西側宮殿式的門樓上看戲,只有少數身份顯赫的人物才能坐在他的身邊,其餘僧俗官員按地位高低圍坐在露天舞台兩邊。而舞台東面,坐滿了密密麻麻的平民百姓,他們都是從市區和附近農村趕來的。雪頓節期間,達賴喇嘛的夏宮,對他們開放五天,表示神王、百姓同樂,機會非常難得。大家身穿節日服裝,戴着所能有的首飾,帶着酸奶和各種吃喝,懷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踏進神聖的園林。看戲時不能擁擠、不能喧譁、不能站起來,稍有越軌,“瓜甲巴”(打手)長長的竹竿,就會雨點般地落在頭上。 [5] 

雪頓節頒發獎勵

演出結束,孜恰列空的官員代表達賴喇嘛給演員送東西,照例是成袋的青裸、糌粑,還有酥油、茶葉等。前來看戲的僧俗官員和部分商人、百姓,用哈達包裹錢幣,當戲劇演到預定的時間,即吉祥歡慶的時刻,將哈達拋向舞台,錢幣雨點般嘩嘩地落在演員卜頭上身上。
劇團有專人上來收錢,然後按規定進行分配,參加演出的演員一人一份,孩子能演出的每人半份,不能演出的四分之一份,戲師兩份,他們的助手甲魯一份半。據説有一年,十三世達賴喇嘛頒佈了金面具獎和金耳環獎,最佳男演員被授予一個飾有金子日月圖案的面具。每個劇團的戲師,獎給一個金耳環(“阿龍”)或金耳墜(“索吉”)。參加雪頓節的十二個劇團,只有覺木隆有女演員,但女演員不能進羅布林卡演戲,她們只能在帳篷裏做飯熬茶,或者出門討飯、打短工掙點收入。
節日過後,來自農牧區的藏戲團體,匆匆趕口家鄉,因為青裸已經黃熟,秋收季節來臨。“江嘎爾”、“香巴”等團體,則要參加日喀則的“西莫欽波”的大型演出活動;離拉薩較近的團體還要停留一些日子,到城郊的林卡里為貴族、商人們演出。當時已是過林卡的旺季,幾乎所有的有錢人都在園林過着遊樂生活,演藏戲可以賺一些錢和糧食。 [5] 

雪頓節文化特徵

雪頓節是拉薩人幸福的源泉,是以含藴千年的雪頓文化為紐帶,通過卷佛像展示、藏戲展演、唐卡展覽、徒步大會、民族音樂研討交流、淨土健康產業推介等一系列活動,讓歷史與現實交融、傳承和創新融匯,科技與人文薈萃、產業與民生聚合,社會與民心聚力,托起古城拉薩持續健康發展、社會長治久安的嶄新形象。 [1] 

雪頓節傳承保護

雪頓節傳承價值

雪頓節是藏族的重要節日,是藏族文化傳承綿延的具體表現形式,過好這一節日對發揮藏族保持民族文化獨特性、增強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有積極意義。 [2] 

雪頓節保護措施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保護和弘揚藏戲藝術,國家和自治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全區藏戲藝術流派進行了全面的挖掘、搶救、普查、保護。建立了自治區藏劇團和藏戲藝術中心,開展了民間藏戲班的重建和保護工作,恢復和創新了“雪頓節”藏戲匯演活動,繼承和弘揚了傳統八大藏戲劇目,改編和新創了一批新劇目,培養了一大批藏戲表演、創作和研究人才,出版了大量藏戲研究、保護書刊和影像成果,藏戲藝術得到了全面繼承和保護。特別是自2005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啓動以後,西藏自治區將保護和傳承古老的藏戲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加大保護力度,使藏戲藝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保護和弘揚。
改革開放後,西藏自治區黨委高度重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保護、弘揚和發展,雪頓節於1986年4月19日經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擴大會議研究得以恢復,同年雪頓節由西藏自治區文化局主辦。1994年,雪頓節開始由拉薩市人民政府主辦。歷經千年變遷雪頓節已從宗教“小文化”已發展成為集文藝匯演、旅遊休閒、商貿洽談、經貿洽談、學術交流等眾多要素為一體的綜合性“大文化”的節日盛會,成為西藏自治區影響最大的羣眾性節慶文化品牌,享譽中國國內外。 [1]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雪頓節項目保護單位西藏自治區文化廳評估合格 [6] 

雪頓節社會影響

隨着雪頓節慶典活動的連續舉辦,拉薩雪頓節先後榮獲“中國十大節慶”、“中國節慶五十強”、“中國十大民俗類節慶”等多項殊榮,獨具特色的“藏戲藍面具”節徽也被評選為“最佳視覺效果獎”。雪頓節的舉辦進一步提升了拉薩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彰顯了拉薩城市的獨特品位和文化內涵,對拉薩的旅遊、文化等事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吸引了更多的海內外向往高原的遊客們。 [1] 
參考資料